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优点与不足

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优点与不足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优点优等生的主要优点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是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滋长自满情绪、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有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优秀初中学生是全体初中生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主要归功于初中优秀学生本身的道德素质。

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优等生的主要优点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是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滋长自满情绪、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有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他们对学习都有着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强,懂得全面分析自身的学习状态。他们非常注重课堂效率,懂得课上一分钟,胜过课后一天功。他们很注重课后的巩固,及时巩固可以让所学的东西真正得到消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信任教师但不盲从,在有问题的时候,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教师求助。他们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远远超过了应试层面的理解。他们会在数理化学习中求得思维的乐趣,会因读懂了英文文章而感到开心或深有感触。他们在学习中追求精神的与价值观的构建与超越,会调控情绪。他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的不快,但他们善于及时调节,懂得左右自己的情绪,而不让情绪来左右自己。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努力目标,而且为了目标能持之以恒地付出,特有一股韧劲。他们有着平和的心态,没有一般学生身上常见的浮躁与不安。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清醒。

优秀初中学生的特征如下所示。

第一,毅力坚强。

优秀初中学生毫无例外地都把学校当作生活中心,把自己所有活动重心放在学校的生活中去。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对某一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苏轼说:“古之成大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比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些学生可能选择逃避的或者侥幸的心理,认为“这个难题不一定能够考试”“这么多知识,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有什么关系”。而优秀的学生根本没有这些畏难的情绪,他们很乐于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作学习最大的乐趣,把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当作学校生活的最大收获。

第二,笑面学习。

优秀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方面,他们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人性上的进步。而且一般优秀初中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抓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学习动力。

第三,不重分数。

初中学习中,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容易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这是传统教育环境造成的结果。如果在一个只讲求分数的班集体和家庭环境中,我们的学生也会对分数过分地追求,而往往忽视了真正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优秀的初中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隐性的学习成绩,如自己是否掌握了今天每一项学习内容,还存在什么问题,还能不能提出新的问题等。

第四,充满热情。

热情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我们知道,兴趣称得上最好的启蒙教师,因而应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第五,父母协助。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优秀学生的父母都与学校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并热心参加家长会议、球赛、文娱演出等课余活动,经常和子女一起讨论学校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困难。

第六,在智能方面突出特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加德纳认为,上述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所以,在个体身上体现了智能的差异性,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优秀,而另外一些学生相对“后进”一些。在非常智力、非常因素方面,初中生的情感与意志、自我意识与性格、品德发展状况、社会化发展情况、心理方面等无不存在着差异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样化。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教育成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完人”,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他们有机会去发展和突出自己的特长,受到众人的关注,那么他们的整体形象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被提高了。

第七,自信上进。

优秀的初中生总是充满着自信与上进的力量,在面对任何一件事时,总是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即使他们的实际能力并不是与他们的自信成正比的。而正是这些自信的力量,使他们把一个个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把力争上游的力量显示出来。他们在学习上能够“抬起头来”,而“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第八,核心地位。

优秀初中生的很强的学习热情与同学交往的热情、良好的社交能力与群众关系,使他们成了一个集体的核心。一般来说,优秀初中生具有同忧同乐、相互关心、兴趣相投、能谈得来、思想性格好等个人品质和行为方式,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第九,道德感强。

优秀初中学生是全体初中生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主要归功于初中优秀学生本身的道德素质。他们知道要想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必须尊重与敬佩自己所不能的其他人,同时他们的道德感强。所谓道德感,就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他们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等时,如果符合自己所掌握的道德标准,便产生了满意、愉快等肯定性的情绪,否则便产生不满意、厌恶等否定性的情感。

第十,动机纯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激发、维持、调节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朝向学生理想的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优秀学生追求学习上的成功与回避失败,是学生渴望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动机是稳定的、动机强度很大的。(www.xing528.com)

第十一,善耐挫折。

不同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表现,优秀的初中生可能把挫折当为一次经验教育、一次人生锻炼与学习的好机会,能够从挫折中吸取失败教训,为自己以为的成功打下基础;而另一些人可能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从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永无抬头之日”。具有耐挫折能力的学生是优秀初中学生,他们把在现实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当作一种挫折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他们普遍具有这样的心理:胜败乃兵家常事,常胜将军是没有的,任何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成功和如意,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做好两种准备,即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为最后的成功铺台阶。俗话说:“黑夜过去是黎明。”有太阳,就总有晨曦显露的时候,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就能在跌倒之后爬起来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当我们战胜挫折、克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时,就会领略到最大的喜悦。

第十二,激情理想。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与设计。优秀初中学生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明确的理想,都相信“开始行为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李大钊曾说过:“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一方面,理想是优秀初中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理想能使优秀初中学生为理想奋斗时促进、调节自己的奋斗历程,使他们更加优秀。

第十三,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一种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在认知自己的情绪体验时而采取的加强或消除一些影响个体情绪的手段。对初中学生而言,虽然心理状态受着各种各样生活环境的制约,但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消极因素,促进与维持心理健康。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而优秀初中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十四,科学归因。

理想地看,优秀初中学生会相信,如果他们做出合理的努力,他们就有能力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然而,一些学生尤其是成就低的学生,则属于一种失败综合症型。这类学生易于低估他们成功的机会(“我是侥幸的”),因而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于无能,而不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者采用了一种无效的学习策略,优秀初中学生不具有这种情况。

面对一件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优秀初中生能够客观地分析引起这件事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还是自己主观上的因素呢?优秀初中学生总是把一件事的成功与否归因于主观上的因素和稳定的必然因素多一些,这样就造成这样一个事实: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使下一次的行为有更加努力的动力。

(二)缺点

第一,自居自傲心理。

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习惯了听赞扬、受奖励的环境,而教师、家长对他们多采取放任放心的态度,这很可能使他们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不喜欢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正视自身的不足,自命不凡,在集体中往往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如果不能正确对这些心态加以调控,就会变得盲目自傲,处事简单粗暴,看不起其他同学,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即使对教师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品头论足。

例如,B是个有点文学天赋的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但每次考试,语文成绩却并不见得很理想。他的卷面特点是试卷的第二部分阅读和第三部分作文能得较高的分数,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却经常丢分。后来,通过他交上来的周记了解到,原来他觉得基础知识太简单了,字词默写简直是小菜一碟,压根就不花时间去记忆理解,自傲自居的心理可见一斑。

第二,嫉妒排他心理。在学校里,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的产生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例如,我有个表妹在一所省级示范高中读高三,性格好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有一次,同学画画得了奖,同样喜欢画画的她没得到,回家后就大哭一场,责怪评委偏心,怀疑那位同学走了后门,与该同学的关系也陷入紧张。那位同学有一次向她借一本辅导资料,她明明有,却冷漠地说她没有。

第三,虚荣刻板心理。

有不少家长曾向教师诉苦:“孩子成绩不错,可听不得一句批评。他有什么不好你也不能说,特别虚荣。一旦指出其不足或错误,就表现得非常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小则发脾气、哭鼻子,有时还会赌气说要离家出走。”优等生一方面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时时把自己放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事事追求一种完美的境地,在行动上,过分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不符合自己的心愿、理想,便忐忑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还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从而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周围人相处困难。人生追求完美本是件好事,但过分注重功利,注重得失,追求“至上”,就会陷入完美的泥坑,心态失衡。

第四,焦虑恐惧心理。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从表面上看,那些重点中学的优等生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位置,因而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成功的喜悦。但是,只要深究其里,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优等生大都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但当预期的目标受诸多的因素制约而未能实现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试名次再往下跌,以致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应试能力下降。

例如,邻居的儿子上初三,成绩一直很好。但这学期模拟考试下滑了一些,他就觉得特紧张,加上数学教师待他很好,觉得又愧对教师,现在一做数学试卷就紧张,越想做好越做不好,他甚至跟妈妈说想退学。

第五,猜疑心理、支配心理等不良心理。

这些心理障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大多是交互作用、恶性循环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景,某种心理障碍会愈显突出,因而需要家长和教师全面认识,并从根本上帮助那些优等生尽快走出困扰他们的心灵误区。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才不是我们的希望,尽管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我们可以培养“全人”,即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