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絮语:探秘罗泊湾汉墓

南越絮语:探秘罗泊湾汉墓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凌云广西贵县的罗泊湾有一高大的封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大坡岭,1976年贵县化肥厂施工时,发现它是一座大型汉墓,随后进行了考古发掘,是为罗泊湾一号汉墓。距其一里之外另有一巨大封土堆,人叫二坡岭,发掘为罗泊湾二号汉墓。两座汉墓早年均被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器物。这是岭南汉代考古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凡此种种,罗泊湾一、二号汉墓丰富的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社会状况的一把钥匙和重要依据。

南越絮语:探秘罗泊湾汉墓

◎吴凌云

广西贵县的罗泊湾有一高大的封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大坡岭,1976年贵县化肥厂施工时,发现它是一座大型汉墓,随后进行了考古发掘,是为罗泊湾一号汉墓。距其一里之外另有一巨大封土堆,人叫二坡岭,发掘为罗泊湾二号汉墓。

两座汉墓早年均被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器物。一号墓出土盒、罐等陶器50件;铜器192件,计有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金、银、锡器有6件;玉璧、玉印、玉杯等玉石器14件;竹器可见其形者有笛、尺、篓、筐等;木器有尺、梳、杖、案、俑等116件(组);漆器可复原者达40余件;另有木牍5件、木简9件、封泥匣5块;此外还出土了大量丝织物和种实。二号墓也出土各类器物达123件。这是岭南汉代考古中的一次重大发现。

从墓葬的结构看,两座汉墓均有斜坡墓道,内置多层棺椁,木椁周围用白膏泥填塞,具有楚墓遗风,外观和内部结构均同马王堆一、二号汉墓相似,而大量殉人及腰坑的埋葬方式则又是越人传统。从器物看,均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的器物特征,所以这两座汉墓的年代应该在西汉前期,也就是赵佗统治的南越国时期。

墓主人的身份,按发掘报告的分析是当时地方政权机构的最高官吏,而贵县正是西汉时期西瓯所在地,从墓葬规模,殉葬品的丰富程度看,特别是殉葬和腰坑的埋葬形式以及铜鼓、羊角钮钟、锣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器的出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座汉墓的墓主人就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所记载的某代西瓯君及其夫人。从出土的带柄长剑等武器看,西瓯君是当时这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首脑。

罗泊湾的两座汉墓是岭南秦汉考古的重要收获,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值得描述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独特的人殉制度。人殉制度在中原,是公元前384年由秦献公提出“止从死”而正式从制度上废止的,所以在中原秦汉考古中人殉现象极为罕见,而在罗泊湾一号汉墓的椁板下就有7个殉人,最小的为十三岁男性,应是墓主人的近身侍从;其余均为女性,年龄在16—25岁之间。广州南越王墓殉有15人,其身份包括夫人、宦官、乐师、卫士等,殉人之众,殉人身份之高,非诸多墓葬可比;而《史记》《汉书》等记载,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常杀人为乐,杀人成性,充分显示出这一地域的人殉和上层擅自杀生的传统。

第二,随葬品所反映的经济状况。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铁器有二十多件,有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兵器,说明了铁器的使用较普通,铁器的使用,是岭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大量的种实的出土,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农作物有稻、粟、大麻等,种种迹象表明,西瓯地区在秦统一后,农业和园艺业的发展是比较全面和迅速的。(www.xing528.com)

岭南地区在秦以前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广西的平乐、广东的清远肇庆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显示了浓厚的地方特点,应是当地铸造。在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铜鼓、铜钟、越式鼎、铜提筒、竹节筒等,也显示了浓厚的地方特点。

此外,大量漆器出土,形制之精十分少见,更为难得的是出土了成批的烙印“布山”戳记的漆器,为桂林郡布山县所制,显示出该地区有发达的漆器制造业。

第三,随葬品所反映的西瓯与中原、江浙以及和其他地区的关系。十分难得的是,在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从器志”木牍。内中提到有“中土瓿”、“中土食物”,而出土器物中又有大批为中原所常见者,有的则直接有“析”等中原地名,显然为中原直接输入;“东阳田器志”木牍反映了西瓯与江浙地区的贸易往来;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蕃”字铭文铜器,说明它是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制造的;还值得注意的是一件有“秦后”戳印的大陶盆,应是南越国的诸侯国苍梧秦王后馈赠给西瓯君夫人的,当时就十分珍贵,破碎后仍然粘补起来继续使用,这充分反映了南越国内各区域间的文化交往是相当频繁的。

第四,随葬品所反映的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民族志材料。墓中出土的木牍、木简、漆器、铜器上的文字,无论是笔写还是刀刻,都和全国各地发现的秦汉文字一致,说明秦统一后,统一的文字也获得了广泛的推行。大部分木简和针刻文字都工整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铜鼓、羊角钮钟以及锣、竹笛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与越人善歌舞的记载相一致。值得一提的是两件铜器上的漆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之间关系的照应,都极具匠心,画风笔意,明显地继承了楚国漆器绘画的传统。羊角钮钟上的人面纹图案很值得研究,它就是史书所记载的“椎髻”越人形象。许多绘画和纹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鬼神观念等,具体内容尚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第五,度量衡问题。罗泊湾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有计量铭文的器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度量衡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对比研究表明,这时候的一尺相当于23厘米,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60克左右,一斗的波动在190—210毫升之间,说明了岭南度量衡制度和中原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

凡此种种,罗泊湾一、二号汉墓丰富的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社会状况的一把钥匙和重要依据。

◆第8辑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