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阅读能力:英语教学的大视野与小细节

培养阅读能力:英语教学的大视野与小细节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英语学困生”这一概念是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变性的。因此,我确定了基于思维品质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语篇是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的载体,而语篇最重要的就是结构和逻辑。接下来让学生自己阅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万维网的表格。

培养阅读能力:英语教学的大视野与小细节

我认为“英语学困生”这一概念是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变性的。只要给学生增强信心,科学指导,耐心陪伴,不断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思维和语言上的问题,“英语学困生”就一定会转化。因此,我确定了基于思维品质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通过深度解读文本,依据学困生学情,找好思维品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围绕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等六种能力,优化整合或拆分文本信息,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聚焦主题意义,围绕语篇,精准设置教学和学习目标,确定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培养的落点,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习之后,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使用具体思维能力和语言策略及支撑;优化教学和学习流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理解和展现思维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和语言使用的过程;改进巩固环节,突出思维品质和语言培养并重、以激励为目标的检测运用,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语篇是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的载体,而语篇最重要的就是结构和逻辑。经过筛选,我找出了几种结构最基础的语篇模板,让学困生了解最基础的文本模式,形成图式,这样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有利于学困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宏观结构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主旨。这里共有五种语篇模板:

(1)介绍类模板:有几个并列结构围绕主题或话题,进行分类说明(图1)。

图1 介绍类模板

(2)时间顺序模板: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排序(图2)。

图2 时间顺序模板

(3)起因和结果模板:按照原因导致结果为逻辑顺序进行讨论(图3)。

图3 起因和结果模板

(4)介绍事物模板:围绕中心主旨,介绍时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图4)。

图4 介绍事物模板

(5)总结类模板:总分式的写作结构,分类后事例通常是并列关系(图5)。

图5 总结类模板

(一)深度解读文本,定好切入点

对文本深入而多元的解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葛炳芳,2013)。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了解其深刻的主题意义,分析语法词汇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服务的,才能找到切入点,更好地激起学生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各种思维品质。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可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进行,以形成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张秋会、王蔷,2016)。作为教师,如果不去深入地解读文本,不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不了解文本的结构,不了解它的主线,不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没有建构到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无法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教材语篇为例,按照文章体裁类型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并与上面提到的五种最基础的语篇结构和逻辑图相结合,找出讲解语篇的切入点,降低教学难度,搭建脚手架,以培养学困生思维品质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提升语言能力。

1.说明类文章案例

以必修一模块六的主课文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为例,模块主题为互联网,课文的文体为说明文。文章结构分两部分:介绍了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概念、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对学困生来说,说明文是他们的难点也是痛点,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等思维品质。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Introduction 部分Activity 2 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结合题目的要求Match the items with the definitions,完成填空练习。

(1)A hard disk is the part of a computer that stores information.

(2)A CD-ROM is a separate disk that contains lots of information.

我们要教会学生养成通过阅读一两个句子就得出规律的思维习惯,培养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第一句、第二句推断出什么是下定义(图6):一定有一个定义域,a part of computer;一个功能,store information,can type on 或者是作用;然后问学生第三句是不是下定义,即looks like a television (看起来像电视),很明显第三句是描述而不是下定义。

图6 通过观察总结“下定义”的含义

第二步,将观察总结的定义概念,应用到课文第一、三自然段,让学生判断互联网和万维网的解释哪个是下定义。经过阅读发现,万维网的解释是下定义,而互联网(Internet)的不是。用《维基百科》上对Internet 的定义作为小文段进行补充。The Internet is the global system of interconnected computer networks that use the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CP/IP)to link devices worldwide.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学习。教师领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填写表格,整理出Internet 的发展脉络和应用,并学习画线的动词和句式。接下来让学生自己阅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万维网的表格。了解万维网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其发展脉络的(表1);同时重点讲解画线部分的动词和短语句式,让学生在主题意义的牵引下学习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表1 按照时间顺序总结文章脉络

第四步,与学生共同总结并分析语篇结构和逻辑类型。

第五步,给学生播放视频《互联网时代》,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思考过程。最初互联网是机器与机器的内部连接,人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呢?蒂姆·伯纳斯·李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于是发明万维网,目的是to make it possible for everyone to use the Internet。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有机器和机器连接了,人与机器连接上了,那么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就是物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也就是物联网。这就是通过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路径,来教会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创建介绍模型(图7)。如果要以Web of Things 为题目写作文,学生也会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写作。

图7 介绍模型

第六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发明了万维网,你会放弃专利权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继续与学生分享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对蒂姆·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权申请的描述。他没有成为世界首富,竟然甘心做一名教授。从蒂姆·伯纳斯·李角度来讲他是英国人,英国人对贵族阶层和对人的培养有一定价值观的导向,他们认为勇气和责任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思想品质。所以蒂姆·伯纳斯·李认为他做的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但是在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政府让他第一个出场,在全世界人民的欢呼和掌声中,用他发明万维网的那台机器,打出了“This is for everyone”这几个字。将蒂姆·伯纳斯·李放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让全世界人对他瞩目和关注,也是英国政府对他的一种精神上的回馈,是对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一种崇敬钦佩。所以无论是怎么样的一种选择,都是由你现在的国家的价值观来决定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永远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记叙文类文章案例

以第六册第2 模块Roy's Story 一课为例。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Roy 和Daniel 作为朋友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上关系变化的描写,引发人们对友情的思考。这篇文章以培养阅读技能为切入点。

第一步,让学生只阅读文中带时间状语的句子,如果有but,将but 后的句子读完,来获取文章大意。本文中带时间状语的句子有The first time…,Five years later…,Under a year ago…,About three months ago…,Last week …,This weekend…,全篇只需要读这几个句子,学生就能知道文章讲述了什么。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skimming 去找文章主旨大意,培养概括主旨的能力。凡是时间顺序文章,就让学生养成先读时间点的阅读习惯,也帮助学生构建时间顺序模型(图8)。

图8 时间顺序模型

本案例替代了教材原来设计的读前活动。原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读首段和尾段,请你预设故事可能是讲什么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但事实上,读这两段并不能预测故事的发展。于是我将此问题改为:读首段和倒数第二段来预测文章可能谈什么,培养学生预测的阅读技能。还有在Activity 2 回答问题中第六题:“How did Daniel know who has stolen it?”很明显,问题表明的是一种结果。就故事的发展脉络来讲,不能肯定是谁偷的,应该是一种open ending,课本中题的设置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做了一下调整,改为:“How did Daniel judge who has stolen it?”这个引领学生改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的过程。

第二步,了解主旨大意后,教会学生抓主线问题,即二人的关系变化。本模块的关键词是友情,即人际关系。整个文章的构写过程就是以Roy 和Daniel 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线,按时间顺序把篇章表现出来。开始两人很亲密,然后不联系了,最后Daniel 开始怀疑。我设置的主线问题:“他们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找出文本中支持这个关系变化的句子(表2)。”在主题意义和文章主线的牵引下,用句子支撑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意义和语言有关联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语言的使用。让学生对于关系变化用不同的词概括出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表2 文本中支持关系变化的句子

第三步,语言知识讲解。在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上,要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功能。例如,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This weekend,having thought about the situation for a while,I decided to ask Roy…”为什么用having thought?为什么不用This weekend,I decided to ask Roy…,或者直接说thinking about?having thought 这种结构表达了Daniel 矛盾的心理,是说还是不说?怎么说呢?想了又想,他终于决定去问清楚。这就是完成式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法本身。再例如:“At that moment the door swung open and Roy walked in.”作者用了swung open,表示晃的不只是门,还有Daniel 的心,以此来表达他的犹豫。如果我们将词汇、语法放到篇章中进行讲解,学生对词汇、语法、语言的理解将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3.游记类文章案例

以必修一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为例。说实话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在想,本文讲的就是作者从澳大利亚火车去旅游,就介绍了一下沿途风景,最后就写火车的由来。我想这样的课文怎么能选入教材里呢?但是当我阅读了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后,我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本模块的主题是旅游,本文是游记。第一部分是总括,下面分三部分分别讲我在火车上的所做、所看、所想。作者在最后三部分表达了一种情感,原来阿富汗中部的运输先是用马,然后换成骆驼,阿富汗人和马在漫长的过程中,帮助澳大利亚人运载食品供给进行贸易。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铁路的引进取代了原始的运输方式,然而法律却允许射杀骆驼。作者通过描述澳大利亚中部的运输史,表达了在历史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会代替落后的生产力,也表达了对曾经做出牺牲的动物的一种无奈、哀叹和缅怀之情。政府之所以把火车命名为Ghan 火车(阿富汗的简写),也表达了政府对曾经为他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怀念。文段的核心词汇是train,课堂教学从第三自然段切入。

第一步,阅读第三段总结描述“所做”。这部分语言、句式非常简单。例如:looked out of the window,talked to the passengers,read books,作者非常悠闲地听磁带、看星星。由于语言非常简单,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用什么顺序,并概括这一小段主要说了什么。即按时间顺序during the day and about the midnight,描述了what I did on the train。用两个时间状语对段落进行了逻辑上的衔接。通过这种悠闲表达火车行程的漫长,映衬骆驼和人运输的过程更加辛苦和漫长。

第二步,阅读第二段,让学生总结出第二段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进而总结出Summarizing 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图9)。要求学生将表达空间转换的词画出来,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文段的逻辑衔接,并进行语言学习。对作者表达自己开心的句子进行分析:The train was wonderful,and the food was great.The scenery was very colorful.短句子:There were fields and the soil was dark red.用and 连接了两个短句:After that,it was desert.The sun shone,there was no wind and there were no clouds in the sky.边看边走,作者用短句子表达出心情的愉快。突然,好像换了一个空间,语言的使用也选择一些长句子,文章用了一个定语从句来进行描写,其目的是用这样的长句子突出后文作者想要表达的骆驼在历史长河中运载货物行程的漫长和艰辛。

图9 Summarizing 类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三步,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梳理交通工具的变化,并围绕作者是如何使用句式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情感的。

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作者用时间顺序描述了在运输货物过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过程,由马到骆驼再到火车。A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ago,they brought some camels from Afghanistan.For many years trained camels carried food and other supplies and returned with wool and other supplies.本句中作者使用and 将骆驼进出沙漠运送货物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骆驼在当时对澳大利亚人民的贡献。The Afghans and their camels did this until 1920s.这里就是一个转折,作者用The Afghans and their camels 表现出澳大利亚人没有把骆驼当作他们本土的一员;In 1925 they passed a law which allowed people to shoot the animals if they were a problem.In 1935 the police in a town shot 135 camels in a day.这些简单的句子言简意赅,直接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屠杀骆驼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二)精准设置目标,找好落点

学困生还有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持久性短,上课不可能40 分钟都认真听讲,也就可以专注8 ~12 分钟。掌握此规律后,应将课堂分为几小段,2 分钟一小段,8 分钟一小段,5 分钟一小段或者12 分钟一小段。然后一直让学生活动,不让学生闲着;二是记忆力不好,记完就忘。另外,他们一听就会,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要让学生在刚学完就体验,不停地对课堂上学的内容反复体验2 ~3 次,强化记忆;三是有的时候学困生听不懂话,理解上有困难。因此上课时一定要目标精准,老师的指令要一语中的,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不说两句话,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不说五个字;四是他们不知道学课文、词汇的目的是什么。因此精准设置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具体,用行为动词以及辨析、接受、造句等可测量的词汇。

因此精准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晰学习结果;优化教学流程,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设计多元检测,让学生强化学习成果;指导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始终在模块主题意义下,深度解读文本,理解作者为表达意义而如何使用词汇、句式、语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语言;多使用比较、归纳、分析、提炼等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学会的成功体验中达到会学的境界。

以外研版必修一第二模块课文My New Teachers 为例。主课文话题是我的老师,教材中文本共有三个自然段,写了三位老师,用了一种写作结构,即观点+支撑观点的理由+支撑理由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对三位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

1.模块目标调整

这是高中的第一课,学生刚上高中,英语基础薄弱。为了做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我调整了模块的目标。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好老师设定标准。我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有义务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对学生来说没有好老师和坏老师之分,凡是教你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因此我将模块目标调整为:我喜欢我的老师。

教参对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Understand how to describe a person,要想描述一个老师就需要从外貌、语言、心理、行为等多角度考虑,对学困生来说,角度太多不好掌控。因此我将其设置成:如何用例子去支撑观点来表达喜欢?对于本模块我设置的任务为:Giving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I like my teacher。

在教材资源整合上,我将教材调整为:Reading and Vocabulary 是精读,Everyday English 和Workbook 中听力材料作为速读,Cultural Corner 和Workbook中阅读部分作为泛读材料。要让学困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这太困难了。应该以阅读为主,但是很多老师把听力材料和Workbook 中的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包括Cultural Corner 的很多材料删掉了,我认为不可取。这些材料都是围绕整个模块话题服务的。词汇、语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能大量地反复使用这些词汇,所以我将其定位为泛读和速读材料。

教学设计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流程,也能反映学困生体验学会的过程。我的教学设计遵循这样一个主体思路: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学习—建构知识。具体流程: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特点→复习并教新词→重点词填空→理解句际逻辑→教师用第三段示范句际逻辑和段落结构→学生体验学习、全面理解、建构知识体系→写作练习→组内互改记录→教师批改。我的设计整体上是由词导入,然后到句,再到句际逻辑,由句际逻辑构成一个小的文段,包括观点、理由和支撑句。由教师讲解Mr.Hu 的一部分,再让学生用这样的结构到第二部分进行体验,再到第一部分进行巩固。核心就是教师示范和学生体验。让学生既有自己学习的过程,又有当堂体验的过程。这些在课堂全部完成,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有一种学会了的感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语言知识学习

语法学习时,我将课本中的“哪些动词后面接动名词”,调整为“只阅读懂了就可以,不进行讲解”。后面能接动名词的动词是有限的,到高二年级经过大量阅读直接归类记忆即可,非常简单。我用一个词Practised (图10)将其穿起来,让学生了解这条语法。

图10 用practised 将后面接动名词动词穿起来

我将词汇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词汇(识读词汇):能在阅读文章中识别单词的意义,不构成阅读障碍就可以,这些词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挫败感。一级词汇如下:①impression n.印象。②avoid v.避开。③immediately adv.立即。④literature n.文学。⑤summary n.摘要。

二级词汇(理解及初步运用词汇):能根据语境用词的基本形式填空,并有能力关注词性、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名词单复数变化等。二级词汇如下:①energetic adj.精力充沛的,energy n.能量;②organised adj.有组织的,organize v.组织,organization n.组织;③complete adj.完全的,completely adv.完全地,complete v.完成,completion n.完成。

三级词汇(写作词汇):能完成简单的造句并关注搭配。围绕目标词汇创造一个完整的语境或表达完整的观点或思想。我设计了下面四个词:get,respect,improve,appreciate。尽管get 不是这节课的重点词汇,但是我想让学困生使用这些最常用的写作词汇,整理归纳,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去写作:①get:get excited/bored/ +n.much energy;②respect;③improve;④appreciate。

3.教学目标(www.xing528.com)

本模块主课文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内容。本课的设计力求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本文分三个部分描述了三位教师,表达了作者对三位教师的尊敬、热爱之情。每个部分的逻辑非常清晰,均为观点+原因+支撑例句的模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弄清句际逻辑、段内逻辑。本课的设计为三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为建构词汇、渗透句内逻辑、句际逻辑,弄清段落基本结构;第二课时主要由教师示范段落结构在文本中的应用,以及学生体验式学习;第三课时为学生应用此段落结构,形成小作文。在英语核心素养指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为学困生搭建脚手架,以提升学困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辨认出主题句、支持句及例子的段落结构。

(2)能运用略读和寻读的阅读策略培养学习能力。通过翻译任务、思维导图、分层设问、写作任务及小组合作等多种任务与方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能区别so…that 和so that …的表意功能。

(4)能翻译出我喜欢我的老师,用3 种以上表达方式

(5)归纳出老师品格的形容词及支撑例句3 个以上。

(6)能用三级词汇get,respect,make 等相关词汇造句。

(7)接受不同教师的性格及授课方式并学会积极适应,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之情,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关注学习体验,做好支撑点

这一环节主要有两个重点:教师示范和学生体验。我将以My New Teachers为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1.建构词汇

问学生喜不喜欢班主任,若喜欢,为什么喜欢?用形容词描述。构建以描绘人为核心的形容词词汇网(图11)。在真实情境中,在主题意义下,学习词汇。

图11 以描绘人为核心的形容词词汇网

2.分析句内、句际、段内的结构和逻辑

(1)完成Workbook,Activity 5,用形容词填空练习。

(2)帮助学生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每题的句际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第一题中,第二句He never gets angry 是对第一句Mr.Wood is a very patient teacher 进行了解释;第二题中,第二句He knows the answer to any question 是对前面那句话Mr.Wood ia a very intelligent man 的解释;第三句前面那句话We all like Mr.Wood 是对后一句话He is a very popular teacher 的支撑说明。三个句子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后面的一句话是对前一句的例子或解释支撑(图12)。

图12 句际逻辑关系

将这三个句子组成一个文段,把喜欢老师作为观点,那么patient and intelligent 是支撑观点的两个理由,其他句子是对理由的解释和例句。

如果我们把喜欢老师作为观点,patient and intelligent 是支撑观点的两个理由,后面的句子是对理由的解释和例句,那么可得出结论:We all like Mr.Wood和Mr.Wood is very popular 是观点,patient and intelligent 是对观点的解释,后面的He never gets angry 和He knows how to answer any question 是例子(图13)。通过句子的解释构建小文段,课文中的三个文段都是这样的结构。同时教会学生做笔记,将得出的观点、解释和例子分别进行总结。

图13 段内逻辑关系

3.教师示范

以课文第三段为案例范文,将前面的结构cause and effect 进行改造,利用此结构对Mr.Hu 的文段进行填充。

帮助学生分析表示观点、原因及解释的句子,可以得出第一句Mr.Wu has only been teaching us for two weeks and he's already very popular 为表示观点;下面四句为解释观点的原因

(1)I think this is because he really enjoys teaching Chinese literature—he loves it,in fact!

(2)He's got so much energy.

(3)He's about 28,I think,and is rather good-looking.

(4)He's really amusing.

此四句为解释原因的具体例子:

(1)This is one class you do not fall asleep in!

(2)He talks loudly and fast,and waves his hands about a lot when he gets excited.

(3)He tells jokes when he thinks we're getting bored.

(4)Even things like compositions and summaries are fun with Mr.Wu.

本段最后一句话I respect him a lot 为作者对老师的评价。分析之后引导学生做笔记进行总结,如图14 所示。

在文本中讲解get、respect 的用法。在总结结构思路、学习文本、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附加习得词汇语法。

4.学生体验

(1)学生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所有表达观点、原因、案例的句子,教师提供辅助信息,以做笔记的形式出现。

(2)学生进行自我训练,以第一段为阅读文本,进行上述总结,并做笔记。

经过三次阅读及总结,学生得出如下笔记(图14)。共分三次完成,不同字体代表不同的文段和完成时间。正常字体为第一次阅读时对Mr.Hu 的总结,斜体字为第二次阅读时对Mrs.Chen 的总结,有下划线的句子为第三次阅读时对Ms.Shen 的总结。

图14 学生总结表示观点、原因、案例的句子

5.通读全文,学习语言

(1)让学生通读三个文段,挑出文段中表达对老师尊敬喜爱之情的句子。

(2)围绕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选择使用的like,appreciate,love,respect 这四个词之间的差异,讲解so…that,even 的用法,通过句子强化表达感情。

让学生总结表达尊敬喜爱的句子,实际上是教会学生进行总结;同时进行词汇的分析,这里不仅是讲解词的意思用法,更重要的是对词汇的功能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词汇的选择是要表达一定情感的。通过一句多译这种检测方式,教师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完整的句子输出、篇章输出,将最核心的、最基础的知识、语法教给学生。

所有的学习都是在完整的语篇、有意义的关联中来学习,最后老师进行评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阅读教学的过程,它是个体验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英语的阅读教学文本中,我们要重点进行语言、内容、策略、思维的呈现。阅读的过程才是发展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的载体,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本文既可以作为阅读课的思维逻辑结构的分析和训练材料,又可以作为写作的模板,符合高考作文中“适当增加细节信息”的要求。这也正是学生的薄弱之处。

(四)设计多元检测,理好反馈点

反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调整和矫正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激励和体验“我能学会”“我学会了”的过程。

设计多元检测方式,例如:①找文章的核心主线并围绕主线问题找出支撑句子;②一句多译;③根据文本结构写作及小组互相改错;④把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序;⑤围绕核心词构建;⑥分层复述课文。

例如在My New Teachers 一节课中,我设置了如下检测性问题:

(1)一句多译(图15)“我喜欢老师”。列出喜欢老师的理由并给出例子。

图15 一句多译

我们一定要把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和语法教给学生。上课不要让他们打钩,要进行句子输入、篇章输入,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完整输入。

(2)分层复述课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能力弱一些的同学就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复述。

(3)家庭作业分层作文。

用40 ~60 词发表你的观点,内容包括:①列举3 ~5 个你喜欢老师的理由;②列举3 ~ 5 个支持此理由的具体例子;③用到so…that…,like,love,appreciate,respect 等词。

写作要求:①使用课文中的写作结构和逻辑关系,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自己写作;②尽量使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式;③内容完整,语言规范,语篇连贯,词数适当。

利用微作文的训练,写完之后小组内部互批作文。互批作文既是学生改错的过程,又是复习所学习知识的过程,如图16 所示。

图16 小组内部互批作文

经过检测与反馈,明确学生的疑惑点、知识的盲点,并进行归类和梳理,为下节课或下阶段教学提供精准的有效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