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好书,培养思考能力

阅读好书,培养思考能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先生说的“脑到”,就是要对自己目前尚不懂的问题,善于进行思考,并追根求源。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七个“到”。“耳到”很重要。最根本的是“身到”。

阅读好书,培养思考能力

1.“三到”阅读法

弟子规》中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后来,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就告诫他的学生们,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大声诵读、专心阅览、用心记忆,这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朱熹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因为,心一到,眼和口就必然会到。“心到”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和洗礼,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因此,要想把书真正读好,读到烂熟于心,直至应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2.“四到”阅读法

近代学者胡适在“三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手到”,形成了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

胡适认为,读书一事涉及三个问题:要读什么书?读书的功用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读书?他倡导“精”与“博”相结合的读书方法。“精”就是“四到”,而“博”就是要求“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蔡元培也提出,读书要讲究两个“能”。一是能专心:只求数量而乱读,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能勤笔:将值得注意的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

胡适在《怎样读书》一书中,反复强调“要高抬读者的贵手”。

首先要拿起笔进行画线。对于有价值的句子、词语,要用线段或特殊符号加以标注。

其次要多写多记。其实,毛泽东也说过:“读书如果不做笔记,那还不如不读书。”

3.“五到”阅读法

后来,鲁迅先生又加上了一个“脑到”,并且归结为“五用”:用心、用脑、用眼、用手、用口。眼到是看,口到是读,手到是记(写),脑到是思考,心到则是用心。

鲁迅先生说的“脑到”,就是要对自己目前尚不懂的问题,善于进行思考,并追根求源。

4.“七到”阅读法

我想,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以上“五到”之外,“耳到”“身到”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七个“到”。

“耳到”很重要。因为,聪明的“聪”是由耳朵、眼睛、嘴巴和心连在一起的。读书也要把耳朵打开,听老师、学者和专家的评论与解析;也要听听自己阅读的声音,像读诗、词、曲,都要用耳朵听,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最根本的是“身到”。我们要用身体去实践,把书中的道理运用在生活上。如此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活学活用。

书本联系实际,是最核心的读书方法。书呆子读书,仅仅是纸上谈兵,而灵活的读书方法,是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明代思想家顾炎武也认为,历游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

5.名家的读书法举例

(1)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把读书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次,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2)叶圣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读书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的“三步读书法”就是对重要的、需要精读的书籍或文章,分初读、复读和再读三步进行。

怎样初读?叶圣陶先生认为:“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初读,还要经过三个环节,即求疑、答疑和复核。

怎样复读?叶圣陶先生的做法是:“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全章或全节的大意。”他认为,唯有分析,才能了解书的细节;唯有归纳,才能对全文的脉络、思路、要点和中心思想等了如指掌。

叶圣陶先生还认为,好文章还需要“最后再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第三步就是从文章中跳出来,其目的是吸收和创新。

另有人认为,读书必须有“四个要”:一要深入;二要怀疑;三要虚心;四要耐烦。同时,也提出了“四个忌”:一忌粗疏;二忌空泛;三忌盲从;四忌武断。

(3)清初天文学家梅文鼎也有一个“四不怕读书法”。一是不怕难,越难越想去钻研;二是不怕烦,耐心地搞清楚;三是不怕苦,他每天夜里挑灯读到四更,天刚蒙蒙亮,又起床开始读书;四是不怕丢面子,只要遇到懂的人,他就虚心请教。

相传有一天,王安石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搁在桌上就出去办事了。苏轼恰好到府上参拜,见了这两句诗,认为不合情理,就随手把诗句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伏花阴”。后来,苏轼贬官海南后,见到当地有一种花就很像“五犬卧花心”,当地也有一种鸟叫明月,它身体很小,能悬空不动,晚上出来活动,与月亮重叠时,循声望去,只见月不见鸟。这时,他才真心叹服王安石的学识渊博了。

(4)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序言、后记等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内容和要点等。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逐页而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过程中,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所谓“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并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和提高的目的。

(5)恩格斯的“原著读书法`”:恩格斯认为,读书就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恩格斯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深、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地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一个理论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

(6)杰克·伦敦的“小纸条读书法”: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上写满了他搜集来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所有这些,可以方便他随时阅读和思考。外出的时候,他还会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

(7)茅盾的“三遍读书法”:茅盾认为,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读完,这就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细嚼慢咽”,并注意各章各节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阅读、领会和运用,这时要注意各段的遣词造句。这一方法归纳起来就是: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

(8)清代思想家阮元的“四步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创造的“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原则的发挥和运用。(www.xing528.com)

第一步是句读(强化诵读):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顺,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第二步是评校(授人以渔):评是评点、评说,即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评定其是非正误和优劣长短。校是校勘、校正,即拿所读文本与其他版本进行校对以勘定正误。我国古代有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所读文本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或文前文后。

第三步是抄录(含英咀华):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文本的精要加以抄写,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第四步是著述(文如其人):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9)“25分钟读书法”:美国心理学家莱利博士的研究结果显示,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钟。如果超过了25分钟,就会分散精力和注意力。根据这个原则,每天拿出25分钟的业余时间来读书是最合适的。

我们不要小看这每天的25分钟。按照正常估算,在25分钟内,一般可以看20页书。如果每天能坚持下来,一个月就是600页,一年的阅读量就相当于24本300页的书。

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就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每天25分钟,养成习惯,这不但能够让我们从读书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10)“泰山书院读书法”:《泰山书院约言》是李品镐于乾隆三十六年,为指导诸生读书、治学而作的一卷“学习大纲”。这种读书法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循序渐进,确定学习步骤;二是分门别类,开列书目指南。特别在读书导引上,作者提出“读经”应专精一经,兼及群经;“读史”于《史记》而外,尤重《通鉴》,“数千百年之事可以抵掌而读”;“读古文”特重唐宋八家,要求“精选而熟读之”;“读赋”则要精读《文选》中小赋;“读诗”则要兼涉汉唐宋元,不主一家。最后提出了一个“分年计程读书法”,“立定一日之程,毋夸多斗糜,毋见异思迁,始不畏难,中不间断,循循而进”。

(11)“系列组合读书法”:收集阅读材料要有定点定向意识,大量积累材料后进行分类组合,这种阅读积累运用法也叫作“多管窥豹”读书法或归纳读书法。

1935年3月20日,一个名叫雅各布的人突然被德国特务从瑞士绑架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军队的小册子,详尽地披露了德军的组织结构、参谋部人员的部署、部队指挥官的名字和家庭情况,以及新组成的装甲步兵小队的内幕。书中搜集了168名指挥官的姓名,叙述了他们的简历。这一特等军事机密被人刺探,而且还编成了书公之于世,希特勒知道后怎能不暴跳如雷呢?

可是,当盖世太保总部把雅各布抓来一盘问,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原来那本小册子中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搜集起来的。作者只不过是把这些零散材料进行分类组合,编纂成书而已。他在平常的阅读中,注意积累,把分散的资料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重新整理、有序组合,最后摘录成了一本小册子。

(12)“卡片读书法”: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在40年中,他共创作了100部作品,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其中,《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等小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

凡尔纳逝世以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了许多笔记本,总共有两万五千多本。在他的柜子里,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各种卡片,而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资料,仅一个柜子就有两万多张卡片。例如,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他就阅读了500多册图书,记下了满满几大本笔记和几万张卡片。

(13)邓拓的“背筐拣粪读书法”:我看过著名文化人邓拓的杂文集《燕山夜话》,曾为作者的学识渊博而感叹不已。后来,当我看到他有一个独创的“背筐拣粪读书法”时,就恍然大悟了。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常常是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著作,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著作,又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书,积累的资料自然就相当可观了。

当然,“背筐拣粪”也不是拣回来就完事了,还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邓拓把这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随意性积累;二是系统性积累。随意性积累,就是平时读书阅报,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就随手抄下来。而系统性积累,就是等资料摘录多了,就把本子拆开,一张活页纸就成了一张卡片,再把它们按系统归档保存。待需要用时,按“门牌号码”一查就找出来了。

(14)爱迪生的“目标读书法”:发明大王爱迪生的读书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无论读什么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据说,这个读书方法还是一位绅士教给他的呢。爱迪生自幼辍学,后来曾在火车上卖报为生。他每天早上6点出发,晚上9点回家。稍有余暇,他就一头扎进火车终点站的图书馆里去读书。

一天,爱迪生正在潜心阅读。有位绅士走了过来,笑嘻嘻地说道:“我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

“唔,我已读了十五呎高的书了。”爱迪生回答。

不料绅士突然大笑起来:“噢,十五呎,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标吗?据我观察,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便乱读的呢?”

“不!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所有的藏书。”爱迪生答道。

绅士又说:“啊!你要读完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精神可嘉!不过,这样读书会浪费你大量的精力。经济有效的读书方法应该是首先确定好目标,然后再选书读。”

听了绅士的一番话,爱迪生茅塞顿开。此后读书,他便总是照那位绅士的话去做。

目标对于读书是至关重要的。这与旅行一样,目标就是目的地,而中间必须经过沿途各站。只有一站一站地走,实现了一个目标再向下一个目标迈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倘若没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漫无边际地到处流浪,即使路走得再多再远,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15)仇兆鳌的“三破读书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杜诗详注》中,对于杜甫的这个“破”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有三个解释:一是“突破”,就是多读而“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说的是博览群书;二是“磨破”,就是熟读而导致“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三是“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识破万卷之理”。

(16)“三肯和三要读书法”: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顾颉刚主张“肯思、肯写、肯翻”的读书原则,开创了我国近现代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新格局。“三要读书法”归纳如下:

一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读书时要善于批判和继承,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的科学方法,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法。

二要有批判性阅读的理念。

三要做好五件事。包括养成读书的特殊兴趣;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不可有成见;要广涉群书,又要精专。

(17)陈从周的“杂读法”: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从周教授除读专业著作以外,最喜爱读杂书,尤其钟爱历代文人的笔记。他分门别类地做摘记,把所获得的“杂”的知识变“纯”。他认为,正如搞园林一样,“一木一石,残砖碎瓦”,皆为造园必须之品,为学也是如此。他还说,读书、搞学术,要有的放矢,围绕一个问题,由一点可以引申到很多点,最终变成平面和立体。正如蜘蛛网,千丝万缕,但始终以蜘蛛为中心。如此持之以恒,便可在这个领域中得其梗概了。

另外,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而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则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总而言之,读书方法千万种,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朱熹说过:“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必去学某个名人的读书法,而是要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实用的读书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