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赤壁赋》结构艺术:一个字解析全章

《前赤壁赋》结构艺术:一个字解析全章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选文,也收入了沪教版教材高二上册,相关的注释解读文章也颇多。其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句中的“骤”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话,我们不但能够正确地解读“骤”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也能充分感受到苏轼文章的结构之严谨与精妙。图2-2-2(元)赵孟书《赤壁赋》其实,《前赤壁赋》结构严谨之处,也不乏他例。

《前赤壁赋》结构艺术:一个字解析全章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选文,也收入了沪教版教材高二上册,相关的注释解读文章也颇多。其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句中的“骤”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华师大版语文教材上注释“骤得”为“多得,多有所得”,而配套的语文参考书中对此译为“轻易得到”。该取何解,学生对此就产生了疑惑。《语文学习》(2010年第4期)上苗帮苓老师的《“飞仙”“长终”“骤得”补商》一文从训诂学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说。苗老师引《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来论证本文中“骤得”当训为“多得”,这当是确论。只是,在教学中,若学生发生这样的疑惑,训诂学的方法固然是不错的,但是若能引导学生从文本内部提取信息解疑答惑,那也许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图2-2-1 赤壁夜游图(冯忠莲绘)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借客之口感慨人生的悲哀。其中主要有两层悲叹。第一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是短暂与渺小的,这在“我”与永恒的大自然的对比、与英雄曹操的比较中显得尤为动人。这当然是从生命的角度触发的感伤。另一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从个人的角度生发的更深层次的悲哀。生命短暂固然让人感伤,但是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始终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那也是对有限生命的一点安慰。而因为种种原因,外界政治的原因或自身心态的原因等,此时这样安宁自由的片刻恐怕在生命中也不能多得,这就让人更悲哀了。

而在第四段中,作者试图以人生哲学来排解这样的悲哀。从行文来看,作者是紧紧扣准第三段抒发的两层悲哀来议论的。作者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消解人生短暂渺小之悲。“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都是瞬间之物,更何况看似永恒的长江呢?而“自其不变者观之”,万物和我又都是无尽的。那么也就不用羡慕长江的无尽而哀叹生命的短暂了。然后作者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排解生命的悲哀。清风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只要内心恬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使生命短暂,“取之不禁”的清风明月也可以使短暂的生命获得永久的安慰。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第四段的两层说理正是紧紧地对应着第三段中表达的两层生命困惑的。那么,第三段“知不可乎骤得”中的“骤得”就应解为“多次得到”,全句意为“知道这样携友畅游、饮酒赋诗的机会并不能多得”。因为第四段中“一毫而莫去”以及“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等词,都在强调“清风明月”数量之“无尽”多,足以使人时刻内心安宁而舒畅自由。这样的话,我们不但能够正确地解读“骤”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也能充分感受到苏轼文章的结构之严谨与精妙。

图2-2-2 (元)赵孟頫书《赤壁赋》

其实,《前赤壁赋》结构严谨之处,也不乏他例。如上文提到的“我”与曹操的比较。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以“英雄”与“贬官”之间地位的相较,来引发思考:像曹操这样的大英雄都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更何况一个普通的贬官在历史潮流之中的命运呢?作者在这部分巧妙地设置了两个情境,处处对比,上下呼应,就使得“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更为深刻了。同在长江赤壁之边,上言“舳舻千里”,凸显曹操的实力强劲;下言“一叶之扁舟”,凸显“我”的生命的弱小;上言“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体现曹操的豪迈奋发,下言“匏樽相属”“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蕴含失意朋友之间的抚慰。因而,这部分文字可以说是句句相对,始终从不同的角度强化曹操与“我”的差别,从而使得作者对人生的悲叹之情更能感染读者

另外,“清风”“江水”“明月”的意象始终贯穿全文,这也是本文突出的构思特色。第一段中,作者抓住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晶莹剔透、静谧舒畅的艺术境界。第二段中作者将“明月”“江水”无形地化入“歌”中,触发了“我”与“客”的悲思。第三段中再由“清风”“明月”“江水”,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想到赤壁之战,并以此发出“生命短暂渺小”的慨叹。第四段中作者又由“清风”“明月”取譬,试图以自己的哲学排解人生的苦闷。最后以“不知东方之既白“收束全文,“月落日出”显示出主客转悲而为喜,尽兴而酣睡。

因而,《前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情理相融的优秀散文,更是一篇结构精巧的佳构妙制。在这样结构谨严的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文字的理解,教师不仅仅只有训诂学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来印证探析,包括句法结构、段内结构、篇章结构等方面。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字词的含义,也深层次地理解了文章的意蕴。(www.xing528.com)

【附】

赤壁赋

【宋】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图2-2-3 赤壁图(金·武元直 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