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苗族刺绣艺术种类全解析

贵州苗族刺绣艺术种类全解析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苗族锡锈锡绣服饰是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它是苗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苗族少女多从母辈的言传身教中吸取。锡绣样稿不同于苗族其他刺绣种类所用的剪纸或手绘底稿,母亲在女儿出嫁时,要将一套精心准备的各式传统图案的绣片作为陪嫁交给女儿,让其继承传统锡绣技艺,如此世代沿袭。主要使用于苗族妇女的前裙片、后裙片、背饰等三个部位。

贵州苗族刺绣艺术种类全解析

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比较常用的有双针锁绣、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图62)、挑绣、绷绣、卷绣、劈丝绣、破纱绣、锡绣、贴绣马尾绣、绞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等。

图62 黔东南雷山绉绣

(一)数纱绣

苗族的数纱绣又称挑花,是一门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名家学者的青睐,成为研究和探索苗族的重要对象。数纱绣以十字挑花技法为多,依照布纹的经纬,依次下针,线与线相互穿插,数纱绣讲究构图概括,线条简练,变形夸张,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所呈现的抽象美,朴实而单纯的对比色彩、神秘而古老的几何图形、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造型,形成了古朴深厚清新典雅的表现技巧和艺术语言

苗族妇女凭着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精心地用数纱的方法绣上连体鱼、并蒂莲等成双成对的美好事物,同时也绣上蝴蝶枫叶蜂蜜菊花、龙、鱼、蜈蚣蝙蝠等图案,纹样造型夸张得体、风格独特。例如,泸溪苗族的数纱绣(图63)中表现的是小狗与稻穗的传说,相传古代西南地区没有水稻,苗民以玉米红薯土豆主食生活十分艰苦,后来是苗族的祖先偷偷游河对岸的嗮谷场,在上面打了一个滚,被水打湿的身上沾满了稻谷,当从河里游回去的时候,站在全身的稻谷被水冲没了,只剩下狗尾巴上面的稻谷,苗民有为有了谷种才慢慢学会种植水稻,才能吃上香甜的米饭。现在结满稻谷的水稻长得就像狗尾巴一样弯弯的。所以,在西南地区的部分苗族支系,至今还保留着对狗的图腾崇拜。数纱绣片中龇牙咧嘴的可爱小狗身体布满菱形花纹,小狗高高竖起的尾巴就好像结满稻谷的谷穗,谷穗的芒刺分左右两边对称排列。小狗身体两边是对称的几何纹样组合,白色底布上黑色棉线与十字针法绣出的纹样黑白分明,素雅而又稳重。

图63 泸溪苗族数纱秀

挑花分为十字挑花和平挑花两种基本技法。十字挑法就是依据绣布上经纬的结构,走出横竖两条基本上呈十字交叉的构图方法,也就是说十字是构图的最基本单位。苗族十字挑花技法运用最多的是川黔滇方言区的各支系苗族,尤以贵阳市花溪一带最为著名。平挑,即平面挑花,与十字挑花一样,仍然是依据经纬线结构运针,不同的是它沿经线或纬线运针,依据构图的需要进、退运针走线。黄平、贞丰、剑河、雷山大塘、黎平尚重、安顺高寨、普定等处最为精细。“数纱绣”一般不先起样,仅凭构思在布面数纱的经、纬线进行挑绣,正面看反面挑,采用打散结构法,严格按布面经纬线逐一挑刺,将诸多的物象,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贵州苗族挑花技艺多由小十字、米字、团花、小点花和斜线组合而成,常以桃红色为基色,白色、绿色点缀其间,或以黑色作底,用对比强烈的红白线勾出轮廓,再以深红、桃红、黄绿线绣图填充其间。色彩一般以单色为主,以白底土布为载体,用褐色或深色丝线绣出抽象或半抽象的几何纹样(图64),每个十字针法都力求绣成一个正方形,根据土布经纬线的疏密关系,针法要诀有“经三纬四”即每一个十字针法要求跨越三根经线和四根纬线。苗族数纱绣不仅针法是十字为基础,而且存在大量的“田字”,即用方形(地面)包围住了十字(太阳),这里面也包含一种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古代人在平地立竿测日,并且在竿上横着搭一根横竿”,这种瘦高形的十字架在阳光下形成于地面的阴影就是一个十字。其令人费解的十字纹样具有某种太阳崇拜的象征。

(二)苗族锡锈

锡绣服饰是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苗族先民来到剑河县清水江两岸居住后,当地生态完美,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便放排下水做木材生意。在这过程中,苗族先民发现了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氧化生锈,于是把锡带回来,融化后制成薄片,镶在刺绣上,便成了锡绣。

目前,已流传了600多年的苗族锡绣仅存于黔东南剑河县境内,分布在清水江剑河段下游沿岸的观么、敏洞、南寨、南加四个乡镇的高丘、平鸟、平教、小高丘、和平、章沟、干达、白旦等10个高山苗族村寨。。锡绣工艺是苗族母系文化,其技艺纷繁复杂。它是苗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苗族少女多从母辈的言传身教中吸取。它是衡量一个女孩的成长、为人处事、聪慧贤淑的尺码。锡绣样稿不同于苗族其他刺绣种类所用的剪纸或手绘底稿,母亲在女儿出嫁时,要将一套精心准备的各式传统图案的绣片作为陪嫁交给女儿,让其继承传统锡绣技艺,如此世代沿袭。

图64 苗族数纱秀

锡绣纹样以女儿纹、鱼纹、岭湾、鸡足、花簇、牛鞍、秤勾、小人头、老人头、木工弯尺、耙纹、山岭、屋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为主。主要使用于苗族妇女的前裙片、后裙片、背饰等三个部位。绣片与上衣常用丝线点缀的暗紫色小方块暗花,同时下方吊有一排分三节用10厘米锡条包制的锡线,称为滴水线,表示屋檐的滴水。裙装的前裙片(苗语为“青黑栋”)长约44厘米,宽约17厘米,用锡绣制作的花纹长度约27厘米,宽约14厘米。前裙片的抽象图案分9个单元,从下往上依次为意寓起伏延绵山峦和纵横交错沟壑的“X”形抽象图案;寓意苗族对牛的图腾崇拜的“∨”形和“∧”形,抽象的纹样代表牛鞍花;有寓意人们能像商人一样拥有丰富商品的秤钩纹;也有表示住在房子里的小孩子图案“小人头”;裙片的核心区,图案寓意勤劳、丰收的耙纹,使用最多、最典型的图案是尺纹,寓意上山伐木和做工都带上三角木尺子;凸向边缘的称为屋梁,寓意苗族居住的房屋。苗族裙装的后裙片(苗语为“青黑耳”)长约46厘米,宽约19厘米,用锡绣制的花纹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主要是“牛鞍花”和寓意居住在房子里的青壮年人及老人“大人头”纹样。前后裙片的主要区别是前裙片尺纹图案的比例比后裙片尺纹图案大,整体效果是单纯的黑底银花,没有紫色暗花,且图案略大;后裙片锡绣间有用丝线点缀的暗紫色小方块暗花。

背饰(苗语为“圣欧”)花纹长约20厘米,宽约17厘米,主体图案与前后裙片大体相同,锡绣接缝间有用丝线点缀的暗紫色小方块暗花,背饰下方吊有一排用锡条包制表示屋檐滴水的锡线(苗族称为滴水线)装饰。

苗族锡绣用于前后裙片与背饰(图66)除了图案不同,在工艺制作的流程上也不完全一样。剑河苗族裙装的前裙片的锡绣制作是先在未经浸染的白色棉布上先绣黑色纹样,然后浸染浆制,再将图案上的棉线挑出,用小锡片将其包裹并镶边装饰;后裙片以及背搭所用的面料则是在染好且彩色较暗的棉布上绣制底纹。制作工艺是先用单色棉线按传统图案刺绣,后用彩色暗丝线在图案的空隙补绣上其他纹样,锡片沿单色图案包裹完成后,其效果是在锡纹间隙中还能够看到彩色丝线绣制的暗花。

苗族“锡锈”与其他少数民族用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锡绣以藏青色棉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锡丝绣线工艺主要是用剪刀将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薄如复印纸一般的金属锡片剪成约1毫米的锡丝,并把拉直的锡丝线一头打小勾,另一头剪成针尖状,同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锈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锡丝线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把打小勾的细锡丝条紧扣棉线,用剪刀把细锡丝条剪下,并将余下的锡丝线条反扣在棉线上,这样就完成一个“扣锡绣”的过程。按棉布上的图案周而复始进行,也就形成了所看到的锡锈制品。

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在用料上非常特殊,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艺价值。从材料上看,因受用料材质的限制,图案不可能非常丰富,但抽象的图案简洁而规整,核心图案如一座神秘的迷宫,变化莫测而寓意深刻,对比清晰,光泽感强烈。体现了苗族直率的性格,充满神秘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色彩上分析,锡绣的主体是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其间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与苗族姑娘同时佩戴的与银衣、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匹配,银饰相辉映,更显熠熠生辉,其色彩质朴而高贵典雅。在纹饰上它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这一特征亦有别于其他传统苗绣及国内苏、湘、粤、蜀等绣品所采用的具象图案,并与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图案相似。它抽象、简洁而规整的纹样体现了苗族直率的性格。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特点遗存了古代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其独特的手工工艺复杂精细,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

在当代,苗族“锡锈”作为贵州省剑河清水江两岸南寨、敏洞、观么等地区苗族支系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该支系民族的重要的标识。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生活观念已悄然改变,身着锡绣服饰的人群在减少,即使逢年过节身着锡绣服饰的妇女也为数不多。锡绣图案纹样中的文化意义已逐渐淡出苗族的日常生活。加上年轻妇女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因而会制作锡绣的妇女正逐年减少,制作的主体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深藏于深山近600余年的锡绣手工技艺,正面临技艺失传的生存危机。

图65 剑河苗族锡绣

图66 前裙片、后裙片、背搭 孙亚光 摄(www.xing528.com)

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剑河县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元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服装发布会上,剑河锡绣晚礼服一枝独秀,技压群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主办方作为压台表演。国内外博物馆争相收藏。剑河政府为挽救濒临失传的锡秀手工艺,大力扶持苗族锡绣手工,将传统的锡绣手工技艺运用于当代生活用品之中,开发出锡绣领带、锡绣包包、锡绣坐垫、靠枕、茶杯垫等手工艺旅游商品。并在中小学校设立“剑河县苗族锡秀保护与开发工程培训基地”,让苗族的“锡绣”技艺从民间走进学校课堂;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锡绣,了解锡绣的文化价值,使“锡绣”手工技艺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苗族平绣

平绣是苗族妇女运用最广的一种刺绣技法。所谓平绣指在布坯上描绘或贴好纸模后,用丝线并针走线构图的一种方法,适于绣制细碎的花鸟鱼虫。其特点是单针单线,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苗族平绣技巧大量使用于服装服饰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用品之上。

苗族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在湘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通常先将剪好的纸花样贴在绣底布料上,然后才来回走针将花样覆盖,即获得彩丝绣出的图纹,整个绣品呈现出浅浮雕的质感。

平绣使用最多、工艺最为精熟的有湘西、黔东北、黔东南台江施洞,月亮山区的榕江平永、都江和丹寨雅灰等地的苗族。如贵州苗族花鸟纹平绣布贴背扇(图67),绣品以圆形图案花为中心,四周配以蝴蝶纹样,边框饰二方连续花卉纹样,使绣品纹样严谨,构图饱满。从色彩分析,中间以大红色为主调,红色团花采用不同红色的冷暖差异组成渐变效果,大面积红色中少量绿色穿插其中,对比色的巧妙使用,使色彩更加鲜艳明快。

图67 苗族纹平绣布贴背扇

(四)苗族辫绣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彩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将其回旋满缀于底布之上构成图案。辫绣工艺最早可以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织品中看到。如“信期锈”中的茱萸纹与黔东南雷山和台江的辫绣技法,其不论技法、纹样使用都极其相似。苗族传统辫绣的制作工艺是刺绣时不直接用丝线绣于布面,而是将绣线编成粗于单线的辫子,盘锁成图案。主要分布于清水江支流巴拉河流域,如雷山、台江、凯里、剑河、榕江主要县市毗连地区。上衣的辫绣、缠绣是这一地区刺绣的独特工艺(图68)。

传统的苗族辫绣制作工艺,首先用彩色丝线编成小辫条,编带使用的丝线通常有8根或12根,多为同色,也有二色兼用;数量不论单双。所编形状有筒管状、扁平状;线有粗有细,编出的带也有大有小(贵州苗族聚居区辫绣中,编带子有专用的凳式编带机,俗称编带凳。凳子雕龙刻凤,描花绘草等,做工极其讲究)。其次,将编好的辫条照着纸花的纹样平铺在纸花上,一圈一圈地由外向里,用一根同色丝线钉紧。

图68 苗族辫绣

辫条的盘锁方法有三种形式:平盘、立盘和斜盘。平盘是将辫条平铺于底布,用与辫带同色的绣线锁在底布上即成。立盘是将辫条曲折,每折2至5毫米,并将一头的折端用绣线锁在底布上,另一折端高凸于底布,一折紧靠一折,锁出凹凸不同的纹样。斜盘是将辫条放平,锁上一针,再用指甲抵立辫条,扭成三角尖锥头,再锁固一针,辫条成为斜立状态,同时表面有很多颗粒状的锥点。辫绣通常以红色绸缎为面料,图案以绿色为主调,也有的用黑色绸缎为面料,图案以湖蓝为主调。这种技法非常细致,费时费工,制作一对衣袖花需要三个月时间。如图(图69)这件袖片红底上面绣着五龙戏珠纹样,因绣线很粗,纹样凑成明显的色块更显厚重感,与平滑的底子形成强烈对比,整件绣品粗犷奔放。

(五)苗族打籽绣

图69 苗族辫绣《盘龙、蝴蝶》

打籽绣是用打籽的方法,把要绣的地方全部用打线结籽的方法,把设计好的纹样锁于布面之上,打结时必须连续不断排列紧密,不能留有空白。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比较饱满,花纹和图形更具有质感。打籽绣的绣面由一个个珠状球构成,打籽的粒子形状像一颗颗小珠嵌于绣面。因为每绣出一针就需要打一粒球结,所以又称为结子绣。相比绕线绣要精致很多,也兼具浮雕感。

打籽绣一般不换线,一种颜色绣一圈。在绣制过程中,一个图案至少需要打出几千甚至上万个球结。因此,打籽绣的绣线多采用棉线,需粗细均匀。精致的打籽绣通常只用两根绣线,打出的结饱满细腻、个体匀称,画面立体感十足(图70)。

打籽绣手工技艺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但由于支系不同,其图案造型会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例如,雷山地区的苗族打籽绣图案常见的是花卉植物与昆虫形象。蝴蝶造型(图7 0 )以平面方式展开的对称图形,左右两边翅膀分为三个适合纹样,中间翅膀里绣着龙纹,上下翅膀中有花卉纹;头部黑色的触角用打籽绣针法锁白边。黑白分明对比强烈。蝴蝶的胸部用鱼鳞纹样点缀,有趣的是蝴蝶的腹部里面还绣着一只翻飞的小蝴蝶。蝴蝶翅膀外面对称装饰的凤凰适合纹样,造型极为简洁,鸟的身体很小,翅膀和头上的羽毛造型夸张。整幅绣片以大红为底,蝴蝶外形以白色锁边,并用橄榄绿装饰过渡,使红与白的对比显得柔和而亮丽,蝴蝶身体中纹样采用玫红、湖蓝、深红、深紫等色彩装饰,使绣片整体效果色彩极为浓烈。开花的颜色由桃红色过渡到大红色,中间通常是黑色,动物的身体主要以黑色为主,其他部分用桃红、梅红、大红等,绣出来的蝴蝶大小相同、粗细相间。大的图案完成之后,还要用彩线在花纹周围钉上细长的边带点缀。使图案显出高低不同的层次感,远远看去就像一朵待放的千层花瓣。一块绣片大约要绣15天,整件衣服的绣饰大约需要一年才能绣完。

图70 雷山打籽绣

苗族如此喜爱打籽绣除其审美需要外,也是由于苗族主要生活在山高林密的贵州山区,在田间劳作时,一般的平绣很容易会被勾出线头。打子绣绣面的球结不会勾线、不易磨损,成品坚固耐用,通常衣物磨得破烂不堪后,绣片部分依然完好无损。

此外,绉绣(图71黔东南台江绉绣《鱼、龙与莲花》)、散绣、堆绣等都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制品的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是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