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配置与效益最大化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配置与效益最大化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行为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其同时可以在广义上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和“生产”行为。例如,通过前期馆校课程合作机制、协商机制的建立,学校从这些机制中所获取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在后续教育活动中得到延续,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配置与效益最大化

博物馆学校的合作行为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其同时可以在广义上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和“生产”行为。在中国,绝大多数博物馆与学校都具有非营利属性,但这种非营利属性,并不意味着其运行不涉及资源的往来,其非营利性的本质是使得其运行的成本最小化,使其相对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在经典的交易成本理论中,信息不对等,交易中产生的不确定性,资源的专用性,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以及投机主义等因素,使得交易活动中可能会产生交易成本,因而涉及多种主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便是降低交易成本。根据Coase(1960)的经典解释,如果在既定的条件下,某种组织合作形式可以将交易成本最小化,同时使得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和最小化,该种组织形式便是该领域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在当前的组织评价体系下,博物馆与学校实际都面临着绩效评估和竞争的压力,馆校合作实际是根植于各自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而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教育管理部门、家长等)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教学质量、教师专业能力、校本课程等都应进行相应的改进,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于博物馆而言,也存在外部竞争、社会效益的发挥以及争取外部支持的压力,除了在自身设施、藏品、专业人才上进行完善以外,特色化教育服务项目是其职能调整的主要方向。馆校之间各自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使得两者很容易获得异质组织间的资源整合及交换条件。

首先,相较于传统单向度的学校教育活动,馆校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在特定教育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购买教育仪器、设施,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拓展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指导,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获取专业信息等,都需要付出成本。在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下,中小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基础设施都较为落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其他专业主体相比也存在滞后现象,因而在这些“交易”活动中,学校一方付出的交易成本往往较为巨大。通过馆校之间的常态化合作,可以使原来繁多的交易活动得到有效的减少。同时,伴随着馆校合作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学校付出的交易成本也会逐渐降低。例如,通过前期馆校课程合作机制、协商机制的建立,学校从这些机制中所获取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在后续教育活动中得到延续,从而降低交易成本。(www.xing528.com)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的降低主要与其所面向的服务对象具有直接的关联。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的主要服务群体是那些主动前往博物馆的游览者,呈现出流动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在这种受众状况下,博物馆的受众学习行为是走马观花式的,这一特点制约了博物馆藏品、设施的深度利用。同时,学生群体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受众,对于博物馆学习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专门安排和博物馆的一般安排存在冲突,博物馆的职能调整实际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因而,通过与学校主体的合作,博物馆在使其教育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可以借助常态化的学校合作机制,有效降低其面向学生群体进行职能调整时所存在的风险。此外,博物馆自身在面对学生群体时,需要付出诸如专门的教育人员培训、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标准的研究等方面的成本,往往也存在成本高于其承受能力的现象。通过与学校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相互弥补,博物馆也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