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摇篮里的孩子,记忆里的碎片: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摇篮里的孩子,记忆里的碎片: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 周年,庆祝北京电影学院校庆65 周年之际,作为院长的我,出了新书《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我这段时间都在北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当时那本《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恰逢我们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0周年。而更多的历史解密,是在2015年我另外改写、重写的《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中。

摇篮里的孩子,记忆里的碎片:北京电影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随想

201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 周年,庆祝北京电影学院校庆65 周年之际,作为院长的我,出了新书《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

这本书,是在2008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写作。

2008年正值北京举办奥运会,高校的领导都在为奥运会工作、服务。同时,北京电影学院也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帮助张艺谋导演承担了一些奥运会的相关工作。我这段时间都在北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

当时那本《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恰逢我们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0周年。我就从回顾北京电影学院的入学考试、破格录取、新生学习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实施、大学生活、创作实习、特色教学等方面入手,既对78班所享受的时代、环境和青春成长的经历,进行了寻踪、追溯、回忆,又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专业教育进行了整体反思。

选择在2008年出书,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影专业教育30年的同时,也系统而全面地再现了1978—1982年的那一段历史。对78班、对北京电影学院,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当时,由于条件和时间所限,也仅仅是初步透露了当年张艺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是一部中规中矩地写78班当年上学和生活的“正史”。而更多的历史解密,是在2015年我另外改写、重写的《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中。

《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新书发布活动现场

我认为,78班成长的成功,同时具有社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历史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电影教育、教学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培养经验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

78班是北京电影学院永远的话题,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78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与中国电影的成长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那个特殊年代,北京电影学院倾全力培养出张艺谋、张会军、陈凯歌、李少红、田壮壮、冯小宁、霍建起、张建亚、夏钢、谢园、陶经、顾长卫、胡玫、何群、赵非、尹力、张丰毅、张铁林等众多在中国电影史上烙下印记的人物。

这本为重新出版而写作的回忆录,比以往的版本更加立体、丰满和细致,并突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世界电影诞生120年、中国电影诞生110 周年之际,这本《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是为78班量身打造的。更加详细的78班大学回忆录,记述了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的大学生活学校教学。该书由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张丰毅等同学亲自撰写序言并联名推荐。

2.在征得张艺谋本人的同意后,我在《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新书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首次、详细、具体、毫无遗漏地运用大量文字、照片、文件,披露了当年张艺谋被学校破格录取的往事。再现了张艺谋在1978年几次被电影学院拒绝,又被破格录取的曲折、真实情况。

3.利用我在校工作的便利,我特意找到相关部门,收集、整理了很多珍贵的文件、照片、手迹、影印等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书本内容,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可看性,提高了书稿质量,并把历史的本来面貌展示给广大读者。

4.当年张艺谋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的相关资料,已经过了保密期,可以公开、公布。所以,我单独写作了张艺谋被学校拒之门外,又峰回路转,顺利转正,完成学业的全部过程。字数达七万字之多。公开的珍贵文件和文字,丰富地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历史,也展示了78班这个著名电影群体的成长历程。

摄影校友张会军

摄影系校友顾长卫

摄影系校友穆德远

导演系校友夏钢

录音系校友孙欣

录音系校友吴凌

录音系校友黄英侠

表演系校友陈浥

表演系校友刘冬

美术系校友李岩

录音系校友陶经

美术系校友王鸿海

2015年10月15 日,新版《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在学院首发。发布会上,录音78班毕业生、中国电影的“御用”录音师、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教授),看了新出版的书,神秘地对我说:“会爷,这个你写完了,也该写点儿别的了。你再不写我们78班的‘野史’,就会有别人来写了。”

张艺谋还专门为该书作序:“会军在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把我当年考学、上学的真实始末(字数不少)写了出来,并收在了书中。作为我当年考上78班,上学、当学生的真实情况一个披露。我觉得挺好,总算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记录和交代,免得让人家猜三猜四,道听途说。”

张艺谋表示,78班的电影教育,是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电影教育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这本资料性的著作,至少可以让后人知道在那个年代,电影学院的78班是怎么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对后人研究中国电影、研究78班,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价值。(www.xing528.com)

作为作者,我始终认为:“没有北京电影学院就没有我们78班,没有当年那些老师,也没有我们的今天。因为除了父母之外,能否上学成了改变人生最大的坎,它管了我们的30 多年,所以大家才能够生活得好。”

来到现场的78班老校友有导演系的夏钢,表演系的陈浥、刘冬,摄影系的顾长卫、穆德远,录音系的陶经、孙欣、吴凌、黄英侠,美术系的王鸿海、李岩。11 位嘉宾先后发言。

他们回忆了当年在老校址朱辛庄上学时的往事。吴凌说道:“当时我们一百多个人在远离城市的一个独立王国里,那是多么浪漫的一个地方。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都是那么美好,学校后面还有游泳池。”

顾长卫也在现场非常幽默地说道:“学校不允许谈恋爱,那个时候我们78班的同学谁暗恋谁,都成了浪漫的事情和佳话。”

为了迎接校庆,我把操办校庆表演节目的任务交给表演学院的院长陈浥教授。看陈浥现在的丰满体形,他也很难再和同班同学张丰毅一比高下。然而,当年陈浥是表演78班里比较帅的男同学,儒雅、文人气十足。

《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新书发布活动现场

1978年,陈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他拿到了表演78班发出的第一张准考证。陈浥说:“这张准考证我现在还留着。78班这一届同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拍毕业作业电影《邻居》时,张会军还教我怎么摄影、怎么冲胶片。因为,当时我们在一个剧组做毕业作业,白天,他还要给尹力、王鸿海(美术设计)干活。晚上,张会军让我睡老顾(顾长卫)的床,没事的时候,美术78班王鸿海(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他画画。作为同学,我很羡慕我们在创作一线的同学们,但是我作为留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感觉让我觉得也很幸福。”

在新书《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的发布会现场,不知是因为什么,就说到了顾长卫。问题是,大家为什么特羡慕顾长卫呢?说到顾长卫,就来了情绪,有的同学(这里隐去姓名)深情表白:“我们班都特别地羡慕他。为什么呢?因为,摄影系终于开了一个好头,最没有希望的系,结果娶了表演系的美女,大长了摄影78班的志气。”

另外一个同学插嘴说:“在78班圈子里,最爆冷门的消息和事情,就是表演系的蒋老师(蒋雯丽)嫁给了摄影系的顾长卫。”我和其他几个人长出一口气说:“顾长卫,实现了我们摄影系的梦想,什么梦想,不告诉你们。”

因为,在那会儿,摄影系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系。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表演系的美女根本瞧不上摄影系。只有在拍照片、拍戏的时候才找他们,所以,摄影系的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心结”——摄影系永远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最后,摄影系的同学就什么也不想了,学习都很刻苦,结果出了很多世界级的电影摄影大师:张艺谋、吕乐、顾长卫、侯咏、赵非等。

其实,摄影78班的同学在待遇享受上是最高规格的,现在的在校生无法攀比。78班有名的“大侠”穆德远教授回忆当时摄影系的优越条件,他说:

当时的摄影系就26 个学生,可我们有45 个教员。摄影系有两层楼,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房间,光画室就有四个,如果我们做实验或者是讨论什么,还可以随便开个空着的教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天地。

当时,我们拍作业用胶片拍,学校说是有片比的要求,但是,我们几乎可以随便用,拍完胶片直接到一楼自己的洗印室去洗印。我们系控制着三个摄影棚,灯就放在那,设备就放在那,学生们可以随便用。当时谁都没摸过照相机,也买不起照相机,学校会给每个人发一台照相机,虽然,是国产海鸥205。但是,发到你手里,一直让你用着。你还可以领一台红旗牌的16毫米摄影机用,坏了,可以直接拿到维修组去维修,或者给你换一台新的。

那时,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摄影系的学生就是那么自由,那么随意。之后也培养了我们精湛的专业技巧和戒骄戒躁的作风。

78班每次聚会,说到过去和年轻的时候,都有这个话题:“你们都暗恋过谁?”这次新书发布会,三转、两转,主要话题仍然是转回:“你们都暗恋过谁?”导演78班夏钢揭秘:“我们大家(导演系)暗恋的人中,有一个是李少红。这也是道听途说来的:有一天,有6 个男生在屋里聊天,聊到最后,又聊到男人女人上了,结果这6 个人暗恋的是同一个人,都喜欢李少红。”

事实上,被电影学院78班男生暗恋最多的一个人,是录音78班的孙欣,当时他们给她起的外号叫“蒙娜丽莎”。因为,她形象端庄、贤惠、安静,不爱说话。

我就直接说:“那会儿,孙欣的气场挺厉害,一般人不敢跟她搭话,虽然很多人喜欢孙欣,也只能暗恋。”

《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新书发布活动现场

陶经说,当时他是录音系的团支部书记。有一天,他被录音系的党支部书记叫去训话:“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谈恋爱要被开除。我发现学生里面有谈恋爱的,甲跟乙,被我出去遛弯儿的时候看到了,我还看了半天……”陶经回来以后马上找到甲和乙,跟他们说:“你们被发现了,以后小心点,上别条道谈去,党支部书记遛弯儿会走这条道。”

那个年代,顾长卫不知从哪儿弄了盒邓丽君的带子,我负责在宿舍里给大家翻录。翻录了多少盘?到现在都记不清了。陶经曾恶作剧,给顾长卫装了满满一桌子扩音器,声音贼大。他说:“我就怕长卫一不小心放出靡靡之音(邓丽君的歌),因为二楼就是女生宿舍。”

陶经是电影录音界的大咖,拿奖无数,如今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这次他很奇怪,没有迟到,反而是提前15 分钟来到新书首发的现场。之后到来的是顾长卫,他是专门“想来弄本签名的书”,然后,想看看我这次新出的书里,到底爆料了哪些上学时候的糗事。他一看书的内容,写得“比较全面”,挺正经的,就放心了。

《致青春——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发布会上的现场观众

陶经私下埋怨我:“看了《致青春》写得太正经,应该再写续集,写那些78班的‘野史’。所以……你懂的。”

那时,北京电影学院78班同学,在朱辛庄学习、生活。每天下午下课以后,5 点10 分,老师的班车就开走了,院子里除了78班的学生,没有别人。用我的话说:“狗都不去,猫也不去,只有老师养的鸡,偶尔到垃圾道下面吃点儿东西,我们的同学就拿气枪在楼上垂直射击,然后,假装下楼倒垃圾的样子,把两只鸡装到书包里就上楼了……”

大家在说到我时,特别披露,在我办公室的一个柜子上面,有一个“文物级”的洗脸盆,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1954年生产)。

我说:“那个洗脸盆,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什么都干过。洗脸、洗脚、洗衣服、洗袜子,煮过毛豆玉米土豆、白薯,就是没拿它煮过方便面,因为,那时没那么多方便面。 那个洗脸盆比我的年龄都大,中国制造,是当年给阿尔巴尼亚和越南做的一批洗脸盆。”

上面这些故事,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和其他的因素,我没有能够写在《致青春》的书里。严格意义上,这些我所说的“故事”,已经属于78班的“野史”,不宜登大雅之堂,也不能被写出来。更是由于都是大家“你一嘴,我一嘴”没有办法验证其真实性,就更是不能写了。

但是,这些确实是我们78班同学从上学时二十多岁到现在,在各次聚会中,最爱聊的当年的一些“逸事”和“野史”,也是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