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地税研究报告: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广西地税研究报告: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因而可以有效地预警居民财富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较高水平的MT指数代表的是较好的税收再分配调控效果。从1999年到2005年间,MT指数逐渐扩大,表明这一时期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逐年加强,而在2006年与2008年

广西地税研究报告: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1.影响居民收入分配中的税收因素。税收作为国家宏观制度的核心部分,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且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商品税运行在商品或者服务中,征收于无形,如果按相同的税率对商品实行普遍征收,减少个人商品购买能力,相当于减少个人收入水平,产生税收的收入效应。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减少,在按比例对个人消费征收间接税的情况下,商品税占个人收比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从而扩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因而,商品税对个人收入再分配效果具有明显的累退性。结合我国实际,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商品税(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它所表现出的比例税率、中性影响以及累退性,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直接税由于是以纳税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因而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个税是对个人所得课征,可以显著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并调整个人收入结构,影响个人间收入差异。个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或免税),而对高收入者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之内,累进税率幅度越大,个税的再分配功能就越强,但超过一定限度,高的累进税一方面会引发人的逃税动机,从而损伤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会抑制人们的劳动、投资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损害效率,最终也不利于公平。除了个税累进机制外,征税方式也可影响个人收入分配,如对主要为低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工薪所得)采用较主要为高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资本所得)高的税率,也有助于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费用扣除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使用同样的标准定额扣除,从而收入较低者的平均税率低于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也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因而可以有效地预警居民财富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通常,将0.4的基尼系数值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呈现波动中持续攀升的状态。根据我国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我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峰值为2008年的0.491,十八大以后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投入,以及采取多种公平分配政策举措,基尼系数有所回落,到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但仍然处于高位(如图3所示)。

图3 2003—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动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不仅全国范围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0.2元,农村为686.3元,城乡间差距仅为2.2倍;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至33616元,农村为12363元,城乡差距扩大至2.72倍(见图4)。

图4 1990—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统计年鉴数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人均纯收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仅与社会及公众对公平的价值诉求相悖,而且也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损害经济效率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是大众的愿望,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

3.个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测度及分析。我国学术界对个税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较多,近几年一些专家对个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微观上的测度,在方法上主要使用MT指数法来衡量个税带来的收入分配的改变,在数据上则主要使用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及中国居民收入调查项目CHIP项目数据进行测度,在结论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这些研究成果均发表在我国最权威的期刊上,由于相关数据获取原因,本研究不再也难以重复测度过程,而是重点讨论个税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测度的方法及相应的测量结果。

MT指数[1]是较为常用的衡量税收再分配效应的指标,其公式为:MT=GX-GY,其中,GX和GY分别为税前收入基尼系数和税后收入基尼系数,MT指数表示的是税收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如果税收具有收入均等效应,则税后收入基尼系数会低于税前收入基尼系数,MT指数为正数。相反,如果税收具有不均等效应,MT指数为负数。较高水平的MT指数代表的是较好的税收再分配调控效果。MT指数也可以分别衡量税收的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通过对MT指数的进一步分解,可以考察税制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比较常用的分解方法是1984年由Kakwani提出的,具体为:

MT=(CY-GY)+P*t/(1-t)(www.xing528.com)

其中CY代表按税前收入排序的税后收入集中率,t为平均税率,即纳税额与税前收入总额的比率,P为税收累进性指标,P>0时,表明税收负担的分布偏重于高收入人群,税收为累进性税收。相反,P<0时税收为累退性税收,不利于居民收入分配的均衡。

具体操作上,研究者们对城镇住户调查中的样本数据根据具体的税制和税率推算每个样本的应纳税额,通过计算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变化,并比较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其中,徐建炜、马光荣、李实运用历年国家统计局城镇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1997—2009年对全国十六省进行的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估计,主要是根据样本各项收入构成及当年税率规定计算应纳税额,从而得到税后收入,结果如表7所示:不管是税前收入还是税后收入我国基尼系数在21世纪初都存在明显的上升,与前图3显示变动趋势相符。2009年个税使基尼系数下降了0.012,总体上个税虽然有利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但缩小的幅度很有限。从1999年到2005年间,MT指数逐渐扩大,表明这一时期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在逐年加强,而在2006年与2008年两次提高免征额后,MT指数都较上年下降,表明两次税改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存在反作用。进一步分解后,我国个税的横向公平效应十分微弱,而纵向公平效应则十分明显,平均税率指标t与累进性指标P主要解释纵向公平的变动,数据表明2005年免征额提高之前,因为居民收入增长而自然从低税率层级进入到高税率层级,平均有效税率随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2005年个税平均有效税率为3.12%,免征额提高后平均税率有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上升而税制不变的情况下,累进程度在逐步下降。

表7 1997—2009我国个人所得税居民收入分配测算表

续表

数据来源: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6).

另一组研究者岳希明、徐静、刘谦等运用200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计算2011年个税改革前后两种状态下个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表8数据表明2011年前城镇居民人均税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95,使用2011年个税改革前的税率计算得出税后收入基尼系数为0.3265,MT指数为0.129,使用2011年个税改革后的税率计算得到税后基尼系数为0.3332,MT指数为0.0062,较旧税制下MT指数下降了0.0067,MT指数的下降,表明此次个税改革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提高了税收集中率,使税收收入更加集中在高收入群体,改革不仅没有强化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反而削弱了本来就十分微弱的个税收入再分配效应。

表8 2011年改革前后个人所得税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测算表

数据来源:岳希明,张斌,徐静.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12(9).

分析2011年个税改革前后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的还有李文,他运用国家统计局分等级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个税的累进性和平均税率,名义指标指不存在税收流失的情况下的测算值,实际指标则是考虑征收率后的数值,测算结果(见表9)表明,我国个税再分配效果比较差,再分配效果主要体现在纵向公平上,考虑税收征收率后,实际的再分配效应要小于理想的再分配效应,尤其是经营性收入;我国的个税累进性程度较高,但实际平均税率很低。名义利率远远大于实际利率,这对个税再分配效应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9 2011年改革前后个人所得税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测算表

数据来源:李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与税率设置取向[J].税务研究,20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