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世界古代史》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世界古代史》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史称“早期吠陀时代”。侵入者自称为“雅利安”人。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同土著居民进行不断的战争。[3]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过氏族生活,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但已开始走向解体。在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可见自从早期吠陀时代末期以来,原有的“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的对立已经发展为四个等级的差别。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世界古代史》

史料 古代印度没有历史著作传流下来,但保存有重要的史料。最早的史料(如果不算考古的成就)是“吠陀”(原意是祭神的知识),所以称这个时期为吠陀时期。吠陀是古代印度的宗教圣书,是祭司们在祭神时的颂诗、祈祷文和咒语等的汇集,共有四部。 《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包括1028首颂诗,大约形成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属于雅利安人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史称“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900年)。其余三部《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编写的时间较晚,合称《后期吠陀》。 《后期吠陀》和《梵书》、 《森林书》、 《奥义书》 (三者都是解释《吠陀》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史称“后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900—600年)。

雅利安人的入侵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从中亚一批一批地进入北印度(即印度河中上游的谷地),[1]后来(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才向印度河下游和恒河流域移动。侵入者自称为“雅利安”人。在《吠陀》中, “雅利安”是高贵者的意思,不是人种学的名词,也不是民族的名称。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一带以后,与土著居民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称土著居民为达萨或达休,其义本为“敌人”,后来才成为奴隶的同义语。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同土著居民(在《梨俱吠陀》中,称为达萨)进行不断的战争。当时土著居民是很多的部落。他们被雅利安人征服后,有的被杀,有的被驱入山林中,也有的遭受奴役。

社会经济制度 雅利安人刚侵入时,仍处于青铜时代。《梨俱吠陀》中所讲的金属(ayas)大概是铜或青铜;后来在《后期吠陀》中出现了“黑铜”(cyámaayas)才是铁(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时,主要是经营畜牧业,后来才逐渐发展起农业恩格斯在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说:“有些先进的部落——雅利安人、闪米特人⋯⋯,其主要的劳动部门起初就是驯养牲畜,只是到后来才是繁殖和看管牲畜。”[2]当时,牛是主要的牲畜,也是主要的财富。因此,雅利安人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给牛。当时,雅利安人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意思是“渴望获得牛”。除此之外,雅利安人还驯养绵羊、山羊和马等牲畜。从《梨俱吠陀》中看到,这时雅利安人已经学会了犁耕农业,他们使用牛拉木犁耕地,并用河水灌溉。手工业已经产生。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造房匠和造车匠等。交换已经出现,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的媒介。[3]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过氏族生活,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但已开始走向解体。 《梨俱吠陀》中提到当时的社会组织有落部(称为“噶那”或“贾那”Jana)、氏族(称为“维什”vis)、村社(称为“哥罗摩”grama)。[4]氏族、部落组织有各种会议,其中最古老的一种为“毗达多”(vidath a)。全体部落成员均可参加这个会议。早期吠陀时代的部落还有“萨布哈”(sabha)和“萨米提”(samiti)两种会议,萨布哈可能是长老议事会,萨米提大概是民众大会。雅利安人的军事首领称为“罗阇”(罗惹Rajan)。在汉译佛经中常把罗阇一词与“王”等同起来,其实这个时期的所谓“王”正如罗马王政时代的“王”(勒克斯)一样,是军事民主制的军事首领。军事首领经常率领部落成员从事远征。罗阇、萨布哈和萨米提是当时社会实行军事民主制的三种管理机构。恩格斯说:“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5]早期吠陀时代,每个氏族部落包括几个村社(村落)。每个村社包括几个父权制大家庭(家长制大家庭)。(www.xing528.com)

在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已在萌芽中。牲畜等动产已归父权制大家庭所有。随着农业的发展,耕地开始转为各个家庭占有。在《梨俱吠陀》中记载着丈量土地的事,还提到一种叫作“基里亚”(Khilya)的土地。[6]这似乎是长条形的土地,夹在小块份地之间,可能是划归小块份地占有者公用的土地。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氏族部落内部已出现贫富的差别,奴隶制也随之产生。

在古代印度,也象在其他古代亚非国家一样,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以前雅利安人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时“达萨”或“达休”已分别成为男女奴隶的名称。此外,也有因为赌博或负债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也有些贫穷的雅利安人由于贫困把自己的子女卖为奴隶或自己卖身为奴隶的。 《梨俱吠陀》中还谈到奴隶被当作礼品献礼的情况。奴隶所处的地位很低。他们被当作财产一样出卖、赠予或转让。例如在《梨俱吠陀》中谈到,某人用一百头驴、一百支密毛牡羊和一百个达萨献礼。当时奴隶被用为辅助力量,帮助主人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劳动。从总的情况看来,当时社会主要劳动生产者仍是氏族、部落的自由成员。[7]

种姓制开始萌芽。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最初他们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把白色的雅利安人与黑色的土著居民区别开。 “瓦尔那”这个词,在印度的梵文中,是“颜色”、 “品质”等的意思。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不同的集团。在《梨俱吠陀》最后一卷记载,当诸神分割布路沙时,由他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四个不同的瓦尔那。 “他的嘴变成婆罗门,他的双手变成了罗阇尼亚,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由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8]这虽然是婆罗门(僧侣)编造的神话,但它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已经开始萌芽。这里所说的,神把布路沙(普鲁沙)的口、手、腿、脚变成婆罗门、罗阇尼亚(即后来的刹帝利)、吠舍(一般平民,是雅利安人)和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之说,在后期吠陀和后来各种婆罗门文学中重复提及,其方式不同而内容基本相同。可见自从早期吠陀时代末期以来,原有的“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的对立已经发展为四个等级(四个瓦尔那)的差别。

雅利安人社会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孕育着阶级和阶级矛盾。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发展,次大陆的历史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