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初中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初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信息技术维护难、成本高当前,初中教学中通常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学设施和各类教学软件。(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替代、控制初中信息化教学所出现的问题除了自身维护差、成本高外,还会对教师产生替代、强迫和控制的负效应。

初中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对教学产生正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负效应,即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恶的或负的价值,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目前初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技术维护难、成本高

当前,初中教学中通常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学设施和各类教学软件。教学中信息技术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技术软硬件配置不合理,教学硬件设备维护能力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使用率低以及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目前,学校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信息化水平,配置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但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运行的更新和维护不到位,使得教学信息技术设备经常发生故障,不能很好发挥教学辅助功能。同时,学校课堂电教设备使用以计算机教室为主,多媒体教室、网络、语音室、实验室和电子备课室使用较少,造成设施闲置,利用不足。[8]

目前,很多初中的教室都配置有投影机、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实物展台等,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学校大部分教学软件质量不高。当前,大部分初中所配备的教学软件比较充足,但大部分的教学软件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置和学校自行购买。虽然种类齐全,但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不配套,缺少实际教学价值。尽管目前学校教师基本上具备自己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但制作的课件重复性高、质量较差。此外,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的建设和应用需要花费学校一定的教育经费。又由于低质量的教学信息技术设备的配置使得信息技术需要经常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减少教学成本反而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甚至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替代、控制

初中信息化教学所出现的问题除了自身维护差、成本高外,还会对教师产生替代、强迫和控制的负效应。首先,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替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尤其是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部分职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板书授课变成图片、声音和视频,教师的讲解得以替代。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讲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强迫和控制。教师为了正确使用教学信息技术,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必须去强迫自己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教师学习新技术的速度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周期,这就使得信息技术的采纳和教师应用之间存在裂痕。因此,表面上看是教师在控制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技术实现了对人的反控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9]

(三)教师漠视或盲目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在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也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带来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漠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相反另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10](www.xing528.com)

首先,教师教学中漠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部分初中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自身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的使用中变得可有可无。一方面,在教学中不使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会占用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不如传统教学手段明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置信息技术而不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化,应用层次单一。当前,教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非常单一:以屏幕代替黑板,以课件代替教案,只把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电子版。

其次,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盲目和过度使用。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盲目崇拜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凌驾于教学之上。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滥用。[11]

一方面,盲目使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追求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和教学的方便,忽视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征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一谈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地认为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科特性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同时,在教学应用时只是盲目地把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简单相加,实际教学还是和传统的课堂没有区别,只是把课堂换成多媒体教师,教案变成了课件,书本知识变成图片、视频,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等诸多要素的思考。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肤浅的工具手段来应用,没有把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融合”起来。

另一方面,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过度的追求高科技含量,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教学工具的现象。一是,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当作弥补教师基本功不足的手段,用电子稿演示代替黑板板书,节省了课前必要的准备。还有不少教师照搬其他优秀课件尤其是网上的课件,与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相符,很难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二是过滥使用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活动中,学校举行的许多公开课、比武课都把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导致教师不顾实际需要,过多、过泛使用信息技术,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脱节。三是片面追求新技术。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过分强调媒体的作用,片面追求新技术,传统的板书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这种无视传统教学工具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滥用,不仅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反而偏离了教学目的,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高涨和全面发展。但由于初中生信息素养不高以及自制力较差,使得学生很容易过度崇拜和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对象,而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依附者,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部分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懒于动脑思考,在网络上求助于搜索引擎去“百度一下”或是论坛求救。这种投机取巧,随意复制、粘贴网络信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和剽窃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受到抑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反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非学生化,影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