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糁饭与一锅子面:兰州人的家常便饭

兰州糁饭与一锅子面:兰州人的家常便饭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常便饭以面食为主,面食大致分为两类,即面条、馍饼和糁饭之类。糁饭糁饭是昔日兰州人的家常便饭,因为糁饭花钱少,烹制简单,耐饿,有“早糁饭,晚糁饭,晌午凉水拌炒面”的兰州俗话。进入21世纪后,兰州市民吃惯了白米细面,苞谷面糁饭又成为调剂口味的家常饭,饭馆也推出糁饭,吸引食客。饭后常添水,春残便作浆。一锅子面一锅子面,简称“一锅子”,这是兰州人的家常面食。

兰州糁饭与一锅子面:兰州人的家常便饭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兰州人的主粮为小麦面粉和黄米等。家常便饭以面食为主,面食大致分为两类,即面条、馍饼和糁饭之类。面条大体也分三种:即长面,长面可拌着吃,多半指炸酱面之类的长面;浇汤吃的长面,主要有臊子面、打卤面、酸汤面和浆水面等;汤面条,即一锅子面、琪花子面、面片子、炮仗子、雀(读qiǎo)儿舌头、扁豆子面等。馍饼指蒸的馒头花卷马蹄子等,以及烙的锅盔、饼子、油胡旋等。带馅子的有包子、饺子、韭盒子等。油炸的有油馃子、油饼子、洋芋角(读gě)角子等。还有糁饭、搅团、疙瘩、拌汤、面茶等。

晚清民国以来,兰州城的居民一日三餐,一般人家的早餐开水泡馍馍,或喝茶吃馍,喝面茶吃馍。富有人家吃羊肉泡馍、荷包蛋,喝牛奶、鸡蛋醪糟,吃锅盔。午餐多为炒菜、馍馍、米汤,或炒菜、糁饭。晚餐多为一锅子面、面片子等。

长面

长面是喜庆节日的主食,根据不同情况,表达不同的意涵,逢年过节吃长面,表示喜庆长久;过生日,有祝福长寿的意思;招待亲友,有常来常往的含义;平日吃长面则是为了改善伙食。根据汤的不同,有臊子面、大卤面、炸酱面、浆水面、酸汤面等名目。不浇汤,直接调入油泼辣子、蒜泥、醋的叫干拌面

做长面,先要和面。在清水中放少许碱,倒入面粉,勾为面索,再揉为面团,反复揉筋道,擀为面张子,稍晾,撒面粉,折叠后切成韭叶子,按盛一碗的分量,抖成把子面,待煮。勾臊子汤的主料是臊子,即炒肉丁,再投入豆腐丁、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绿菠菜葱花,勾粉芡,烹制成臊子汤。不勾粉芡的叫精腿臊子汤。

糁饭

糁饭是昔日兰州人的家常便饭,因为糁饭花钱少,烹制简单,耐饿,有“早糁饭,晚糁饭,晌午凉水拌炒面”的兰州俗话。一般用黄米或粱谷米熬为粥,再旋撒谷面或糜面,旋用擀杖或Y形糁饭叉,顺一个方向搅动。要是顺逆胡搅,就会结成一些小疙瘩,里面包着生面粉。搅得时间愈长愈好,故有“若要糁饭好,三百六十搅”之说。

实沉的糁饭当属赈灾时发放的舍饭及水烟坊推刨匠吃的糁饭,又稠又硬,能够斡断筷子。前者是濒临死亡线上的灾民,打回舍饭,切为小块,置锅内,倒水,放入野菜,熬煮后救命。后者劳动强度特大,以维持大量消耗了的热量。

20世纪50年代后,农民因糜谷产量低,种得少,高产的苞谷(玉米),成为主要的杂粮品种,糁饭基本上用苞谷面烹制。糁饭味极素淡,就要好菜佐餐,因此产生兰州俗话“糁饭凭菜呢,官司凭赖呢”。此话虽有一些无赖气,但是说明了糁饭配菜的重要性。说是菜好,也不过是炒洋芋丝、炒雪里蕻,或炝过干辣椒丝、葱花的酸白菜丝,再调点油泼辣子、醋等。进入21世纪后,兰州市民吃惯了白米细面,苞谷面糁饭又成为调剂口味的家常饭,饭馆也推出糁饭,吸引食客。

搅团

搅团是精制的粗粮面食。先做好由肉丁、洋芋丁、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等勾成的臊子汤,再将荞面、苞谷面等杂面煮成糁饭,盛到碗里,用铁勺蘸臊子汤,在中间压成窝,再浇上臊子汤,调上油泼辣子、蒜泥、芝麻酱、糟豆腐、醋,配上炒洋芋丝等炒菜,以及腌韭菜酸菜,就可食用。荞面搅团是正月初五、端阳节的应时面食。

浆水面

浆水面是炎夏清热解暑、开胃健脾的面食。浆水是一种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酶的清凉饮料。制作浆水:将芹菜莲花菜叶、箭杆白菜,或苣苣菜(学名苣荬菜)煮熟,投入盆、罐、瓮之类的陶器、瓷器内,再倒入热面汤,稍凉,投入酵子,两三天后,发酵而成。食用时,要用洁净的勺子舀取,倘沾着油荤,浆水霉变,便不能食用。盆里浆水少了,要加面汤,酸味减弱,再投入煮菜叶,以持续食用。

浆水面大致有两种吃法:一种是长面;另一种是短面,长约两寸许,称为“寸寸子面”。面擀好切好后,舀一盆浆水,将清油烧熟,炝入葱花、花椒粒,备用。将长面煮熟,在凉开水中漂过,捞入碗里,浇上浆水,根据口味,调上油泼辣子、盐,撒上芫荽末,就蒜瓣、虎皮辣子,最好配上陇西腊肉片、凉拌花缨萝卜、黄瓜,就是一顿败火祛暑的可口面食。将“寸寸子面”煮熟后,用漏勺捞入凉开水中漂过,再捞入盛浆水的器皿中,用油葱花炝过,盛碗,配凉菜,即可食用。

兰州进士王烜深知浆水面的韵味,赋诗两首吟咏:

《浆水面戏咏》

清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

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

溅齿酸含透,沁心冻不呵。

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浆水面》

本地风光好,芹菠美味尝。

客来夸薄细,家造发清香。

饭后常添水,春残便作浆。

尤珍北山面,一吸尺余长。

第一首写炎暑吃浆水面的感受:人们汗流浃背,胃口不开,酸凉的芹菜浆水面,则是开胃、增进食欲的佳品。第二首《浆水面》,则透露了浆水的酿法、面的制法。兰州北山旱砂地中种植的和尚头麦子,富含蛋白质,用这种面粉擀制的面条,长而不断,筋道耐嚼,是做浆水面的上乘面粉。兰州主妇可将面张子擀得极薄,犁得极细,既好吃,又省面,可以多招待一桌来客,兰州俗话说:“薄擀细切,多待一桌。”(www.xing528.com)

一锅子面

一锅子面,简称“一锅子”,这是兰州人的家常面食。把面粉和好揉筋,擀成面张子,撒上面粉,折叠成四五层,转着切成两寸长的“寸寸子面”,呈楔形,亦称“转百刀”。然后煮熟,炝油葱花,倒点醋,调上油泼辣子、盐,配上炒菜、咸菜、酸菜,食用。有的先煮熟洋芋块或白菜,再煮面,别有风味。倘将面切成菱形,则称为“琪花面”。

面片子

面片子是极易制作的面食。在瓦盆放入面粉,倒盐水拌成面索,揉成面团,蘸盐水反复用拳头撬筋道,复揉成面团,再蘸清油,从面团中开洞,搓成细面圈,揪为三寸长的剂子,蘸清油码好,苫上白布,或盖上小锅盖,稍“醒”片刻。待锅滚,拿一条剂子,压扁,使中间厚、两边薄,拉长,揪为小片,投锅里。煮熟后,炝油葱花,即可盛碗,调入油泼辣子、醋、盐,就炒菜而食。

倘把剂子揉成圆的,拉长,揪成一寸长的短截,煮成汤面,就叫“炮仗子”。把剂子压扁或揉圆,拉长,就叫“拉条子”,圆的细而长,以形似特称“鸡肠子”。煮熟后,可浇臊子汤或炸酱,亦可调油泼辣子、蒜泥、醋,干拌而吃。

甜馍馍

甜馍馍有“枣儿甜馍”和“米黄子”两种。将干红枣去核煮熟,起锅,旋放糜面旋搅动,直到成团、柔韧为止。待凉后,撒糜面粉,团成橄榄球形,上笼蒸熟,称之为“枣儿甜馍”。晾凉,切片而食,甜、糯、韧、柔,绿色食品,富有营养。

“米黄子”亦用糜面制成。将糜面放入酵子,倒水,搅匀,成糊状,发酵后,施碱。用放姜黄的清油碗里一抹,再将糜面糊舀入碗内,上笼蒸熟,晾凉后,扣出,成米黄色,称“米黄子”,也称“碗砣子”。香甜可口。

马蹄子

马蹄子是用面粉蒸制的一种花卷,上细下粗,很像马蹄,故名。马蹄子有纯白面的,也有白面卷杂面的,杂面有糜面、黑面、豆面、苞谷面等。将白面、杂面分别发酵后,施好碱,先将白面揉筋道,擀成一指厚、三寸宽的长条,抹上清油,撒上苦豆子粉或姜黄,再把杂面摊在上面,切成五寸左右的长条,卷成圆筒状,竖立在蒸笼内,蒸熟,即可。

白面马蹄子邓明摄

焪馍馍

焪馍馍也叫“焪焪”,是充分利用野菜和蔬菜的一种食品。将榆钱子、苜蓿芽,或小白菜、嫩芹菜,择好,洗净,切碎,控水,也可将洋芋切条,乘半湿半干时拌上面粉,上笼或箅子蒸熟。起笼,盛盆里,用油葱花炝过,撒盐、花椒粉,即可食用。

油馃子

把面粉发酵好,施好碱,加清油、鸡蛋清蜂蜜揉成酥面。另取面粉,加水,揉成死面。把死面擀成长条,将酥面平摊在上面,卷成长筒状,切成薄片,再持筷子,展现才艺,夹成各色吉祥物,有宝瓶、葫芦、琪花、玉叶、梅花等。还可在薄片中部划道口,将其翻过来,此过程称之为“翻油馃”。

然后,将油锅烧开,投入油馃,“呲啦啦”翻滚,炸至黄中透红,即可搛出,控油。炸油馃子时,不让小孩围在油锅前,怕被油烫伤。主妇最忌讳有人说:“油少了!”炸半天,油真的少了,不能说“加油”,而要说“加水”。炸好的油馃子香甜而酥,能放置一段时间,并保持风味不变。

跐耳子

跐耳子是一种面食。也叫麻什子,系蒙古语,是蒙古人的面食。放水把面粉和好,揉筋,切成小块块,压成一分硬币大的小圆片,用大拇指头一跐,即卷成海螺状的小面卷,即成跐耳子。也可在草帽辫跐。将跐耳子煮熟,炝油葱花,或捞出,调上臊子汤,即可享用。

韭菜盒子

韭菜盒子也叫韭饼。持筷子搅面,用七八成热水和面,待凉后,揉好,备用。将韭菜切碎,掺入炒鸡蛋,放入花椒面、精盐,搅拌均匀,包成半圆形和圆形(烙熟后,切为四牙)的盒子,然后在锅里放油,烙熟。黄灿灿、油漉漉、香喷喷,乘热蘸醋、辣椒油享用。

春卷

春卷一般在农历三月新韭菜上市时食用。先制馅:将瘦肥相称猪肉切丝、剁碎,调入胡椒、花椒、嫩姜、大香粉及海米,再放进切碎的新韭菜,打入鸡蛋,炝入清油,倒入香油,搅拌均匀,即成。再用温盐水和好面,揉精,揉成剂子,擀成薄皮,以柔韧不破为度。卷时,再往馅子拌盐末,以免杀出水来。馅子包在皮里,卷成小筒状,将两头捏实,以免开口。在平底锅里放油,置入春卷,先用猛火,渐用文火,随时在春卷上抹油,使油渗入皮内,呈金黄色,唧唧作响,即熟。再配上酱笋丝、苜蓿芽、小葱、香椿芽、辣酱、豆皮佐食,蘸辣子油、醋而食,并以热黄酒助兴,不时闲聊,共度春日。春卷味醇不腻、酥而不烂,越吃越香,回味无穷。末了,用一小碗白米红豆稀粥,醇香与清淡相合,分外愉如。

抗战时期,东南一带民众避居兰州,人口增多,经营南北大菜的饭庄纷纷开业,其中南关什子的厚德福、上沟的仁和园,在宴席菜中也增添了春卷,东南一带的食客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盖碗茶

盖碗茶也叫“三炮台”,由茶碗、盖子、小托盘组合,形似清代炮台而得名。在茶碗内放沱茶毛尖,投入冰糖、包核杏、葡萄干桂圆、红枣、枸杞、白菊花等,号称“八宝”,再倒入翻滚的号称“牡丹水”,盖上盖子,左手持托盘,右手拿盖子,款款刮动“八宝”,使其溶解,散发香味,降低水温,慢慢品咂。“刮碗子”讲究一个从容不迫,意定心闲,每喝一两口,要留下“茶母子”(原汁),以备续水,味道长在。在这个意义上说,“刮碗子”就像品“功夫茶”。茶园子里备有“三炮台”,听凭茶客选用。兰州回民亦爱喝“盖碗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