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观演变:五堂科学史课

世界观演变:五堂科学史课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代,更常见的是静态的世界观,即使承认变化,更多的也是循环往复的思想。到了古希腊哲学的鼎盛期,静止的世界观已经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巴门尼德的存在观确立了哲学本体论的地位,同时也为静止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静止的世界观在柏拉图那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且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

世界观演变:五堂科学史课

进化的思想虽然出现得很晚,但是与进化密切相关的起源思想却出现得很早。在世界很多民族的远古文献中,都记载着关于万物起源,甚至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传说。比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娲结绳造人。其中对后来人们的思想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造万物,以及希伯来人的《圣经》中所提到的耶和华利用了5天的时间创造出万物,在第6天创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这个神话后来被融入基督教的教义中,从而对西方文明产生了至今仍难以彻底消除的影响。即使是西方古代理性的自然观,也产生于对起源问题的思考——哲学上叫做本原问题。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就曾经提出过世界的本原是水,以后的一些哲人分别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气、火、种子、原子等。

有两位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他们因为提出了一些生物发生的思想,而被后来的一些人当作了进化论的先驱。一位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前610?—前546?),另一位是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2?—前432?)。阿那克西曼德说过“人是从那些似鱼的生物中产生出来的,在人的胚胎期仍保留着那些似鱼生物的形态,直到成熟。”恩培多克勒则认为动物最先产生的是身体的某些部分,没有躯体的头或四肢,没有眼睛和嘴巴的头等,当这些部分在游动时彼此吸引,最后结合成一个完好的身体——后人将这种观点视为自然选择的先驱。但是,严格地说,他们两个人都不能算是进化思想的先驱,更遑论科学进化论的先驱。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充其量是关于发生的猜想,而恩培多克勒向来以思想怪诞出名,他的那些奇思臆想被后人所摈弃的远远多于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的。再者,他的思想从根本上说,也是关于起源的猜想,其中并没有涉及生物变化的过程。

有趣的是,虽然远古不乏关于起源的猜想,却很少有人提出关于万物进化的设想。进化的思想是一种动态世界观。要设想出世界是进化的,首先要能认为这个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变化的。在古代,更常见的是静态的世界观,即使承认变化,更多的也是循环往复的思想。除了一些更深层的文化原因外,自然界中所显示出来的很多现象可能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出循环变化的思想:潮起潮落,日出日息,月圆月缺,四季更迭。

然而,古人也有零星的变化的思想。孔子就曾经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慨叹:“逝者如斯夫。”古希腊的大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前641—前575?)也曾断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遗憾的是,这些观点并没有作为系统的思想流传下来,而且,当人类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深入的理性探讨时,这种变化的世界观就愈发稀少了。到了古希腊哲学的鼎盛期,静止的世界观已经占据了统治的地位。

公元前,古希腊睿智的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前515—前450?)提出了抽象程度很高的“存在”概念,他指出“存在”不生不灭,没有变化,没有运动;存在是万物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观确立了哲学本体论的地位,同时也为静止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久,他的高足,聪明绝顶的芝诺(Zeno,前490?—前430?)就根据理性思辨,提出关于运动不可能的若干悖论,如飞矢不动,古希腊跑得最快的人阿卡琉斯追不上龟等。

静止的世界观在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那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且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系统的观念——理念论。他认为这个看似繁乱的现象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是一种叫作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是世界的本质,它是不动静止的。哲学史家们一般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称作“共相”,即相似物体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比如,我们知道,狗的形态各式各样,但是无论是牧羊犬、京巴狗还是猎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将它们都称作“狗”;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这种抽象的狗就是各种狗的理念,而且它是固定不变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分成了各个等级,各等级之间形成一种阶层体系的系统,这种系统成为宇宙和谐的基础;任何重大的变化,即理念的变化,都会导致这个阶层体系的破坏,从而破坏宇宙的和谐。柏拉图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困惑:这么一种和谐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维持的?他在无奈之中将古希腊神的概念作了一定的改造,提出了得穆格的思想。得穆格不是具体的神,是不同于常见自然力的一种力量,一种创造力;柏拉图认为正是由于得穆格的作用才形成了宇宙的和谐并使这种和谐得以维持。到了中世纪,得穆格与基督教的上帝概念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在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那里形成了“钟表匠”式的上帝思想,从而成为自然神学的基础。自然神学既是进化论的助产士,又是进化论的障碍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时又是柏拉图学说的有力反对者,但是就对于进化论产生的影响而言,他所起到的阻碍作用一点也不比柏拉图小。不错,亚里士多德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其中就包括分类学。后来正是由于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图景,为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学图景中,生物之间形成了自然的等级,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然等级的论述要比他的老师的观点更系统,因而也更具影响力。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等级中各个阶梯是固定不变的,任何阶梯的本质改变,都会导致自然阶梯的紊乱和塌陷;他明确地提出,在生物阶梯中,物种就是阶梯,因此物种是固定不变的。后人的静止还是动态的观点,大都集中在物种是变还是不变的问题上。另外,亚里士多德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了目的论的思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通俗地说,就是猫存在的目的是抓老鼠,而老鼠存在的目的就是成为猫的食物。目的论的思想对于变化宇宙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变化宇宙观的形成需要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待宇宙,它所探讨的是“如何”的问题,而目的论则关注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后来才有许多人遵循他的视角来研究自然的问题,而致因果问题于不顾。当然,进化的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的也是“为什么”的问题,但是,首先要有变化的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工作代表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构建自然系统尝试的结束。在希腊化时代和古罗马时代,也有零星的几位哲学家继续做着构建宇宙系统的工作,但是那已经不再是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了。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an,前94—前55)倒是不失古代遗风,他在《物性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变化的宇宙系统,不过他的思想是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思想的杂烩,而且他的书在当时几乎没有流行开来,直到17世纪,《物性论》才被重新发现,这时,对于已经习惯于用理性分析方式和严谨的学术语言探讨宇宙与自然问题的学者来说,卢克莱修的寓言式的诗体表达方式已经显得很陈旧了。

随着公元5世纪古罗马帝国的崩陷与瓦解,以及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广泛流行,一种新的世界观开始占据了统治地位。《圣经》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典籍,其中的旧约部分原是犹太人的古代传说和神话,由于基督教的权威性,这些传说和神话也变成了基督徒的信念。于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时间里,包括在今天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圣经·旧约·创世记》中记述的宇宙及万物的形成,便成为不可动摇的真理。兴起于5世纪的“教父神学”和兴起于12世纪的“经院哲学”分别利用柏拉图的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原始基督教进行了改造,为其注入了理性哲学的成分,从而使得基督教的教义不仅成为一种信仰,而且成为一种理念,于是乎这种信仰加理念对人们的世界观便产生了更深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基督教的教义倡导静止的世界观,倡导特创论,倡导人类中心说,倡导一种等级的世纪图景;所有这一切,对于后来进化论的产生和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教义中所包含的宇宙和自然万物是和谐的思想,以及通过理解观察自然万物来发现上帝的智慧和仁慈的观念,却为进化论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出发点就是要解释自然的和谐,但是他的结论却和基督教的结论截然不同,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取代了上帝的作用。

奇怪的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基督教的静止、神创的世界观。到了17世纪,人们对生物和生命的看法与14~15世纪的看法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革命时期伽利略(Galileo,1564—1642)、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笛卡儿、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的范式和方法比较适于研究像物理运动这种无时间限制的现象,而进化则不太容易直接观察到。人们只能通过推测才能想到生物的进化或世界的变化。此外,基督教对于人们基本世界观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www.xing528.com)

然而动摇传统静止世界观的种子也随着人们思想的苏醒而萌发。新的观念产生于诸多领域意大利人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在他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一书中,探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问题,他指出,人类的历史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法兰西人丰特涅在1686年写过一部名为《关于世间万物的对话》的书,他在书中对于静止世界观的基础——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观点——发出了挑战,丰特涅提出太阳系之外还有太阳系,地球之外还有地球,甚至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其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着生命的观点。不过丰特涅的书是一部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文学书籍,其中不乏想象和猜测。过了60多年之后,1748年,另一个法国人德马耶特撰写的一部类似的书就要实在得多,德马耶特的书名是他姓名的反拼《特耶马德》。德马耶特长期研究过地质学,他在这部书中,将坚实的推论和臆想式的畅想夹杂在一起,虚虚实实,以避免与正统的观念发生直接的冲突。德马耶特提出,地球并非瞬间创造出来的,而是经历了逐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生物也并非突然创造出来的,同样经历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他大胆地提出陆生动物来自水生动物。德马耶特的观点并不能算作进化论,而是关于变化世界观的设想,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思想解放的程度。

倒是17~18世纪来自宇宙学博物学的一些变革,为进化论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铺垫。18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和法国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相继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产生于混沌的星云,而且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最初的宇宙星云经过旋转,逐渐形成了银河、太阳和行星;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宇宙形成的动因符合牛顿定律,于是,真正异端的思想出现了。如果整个宇宙,或者太阳系的形成不是静止和突然性的,而是一个逐渐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导致其形成的动因不是作为首要原因的上帝,而是作为次级原因的物理学定律,那么生物呢,那么人类呢。然而,虽然思想的缺口已经打开,但是进化的观念却姗姗来迟。因为要产生出进化论,还有很多壁垒需要冲破,其中一个就是地球静止的观点。一直到18世纪中期,在西方有一个观念还占据着统治地位,那就是地球是静止的,而且地球的历史很短。按照中世纪厄谢尔主教的计算,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出来的,这个观点在18世纪初时仍是不可动摇的信条。如果地球的历史很短,那么就不可能存在着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开始不利于这种观点。

首先,是化石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化石是远古生物的遗迹。然而长期以来,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人们主要根据《圣经》中记载的挪亚洪水的故事来解释化石,即认为化石是那些没有搭乘上挪亚方舟的动物遗迹。到了17~18世纪,两项重要的发现,使传统的化石观发生了动摇。一是发现化石中存在着原先未知的动植物,也就是说,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生物灭绝现象。动植物灭绝的思想在当时绝对属于异端邪说。因为那时,包括一些明智的思想家们,像莱布尼茨和布丰,也认为上帝是仁慈和宽厚的,不会让自己创造出的产物灭绝。更为重要的发现就是不同的地层中分布的化石并不一样,而且不是地层中存在的化石都是现在没有的生物遗迹。这样,用一次洪水来解释就显然说不通了。

至于地球历史很短的观点,则更显得脆弱。1779年,法国大博物学家布丰对这个观点发出了认真的挑战。这一年,布丰在他的《自然的时代》一书中提出,地球的年龄至少有16万8千年,他私下认为地球的年龄长达50万年。而且布丰提出,地球自创立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他称之为“世”。布丰大致划分出7个世:第1世,地球形成;第2世,山脉出现;第3世,地球被大水覆盖;第4世,水退去,火山开始活动;第5世,热带动物生居在北方;第6世,大陆彼此分开;第7世,人类出现。

布丰的观点中有一些很有预见性的东西。比如他认识到现在地球的一些寒带和寒温带地区曾经是热带,以及他设想到地球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此外,他的物种概念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认识到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单纯的形态划分物种是不全面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布丰第一次想到了共同由来的思想。在他那著名的多卷本著作《自然史》中曾经指出,“所有的(生物)家族,不论植物还是动物,都来源于单一的原种。”虽然这些知识对于进化思想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布丰却是一位典型的静止论者,他不能设想出进化的思想,因为他认为物种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那就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使变种与原种之间只能产生出不育的后代,就如同马和驴交配产下骡一样。更为奇特的是,一方面,他认为生殖隔离是生物之间难以跨越的界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生物之间具有退化的关系,例如驴是马退化的产物,猴子是人退化的产物,等等。

哲学观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也使得传统的观念发生了动摇。自然呈等级阶梯,这个阶梯是静止不动的,这是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17~18世纪,人们将自然阶梯的观点改造成存在的巨链,每一种生物都是这个巨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时一些人提出,这个巨链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瑞士思想家邦内和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就提出过,每一种生物都有变化的潜能,并且存在着向着更加完美的状态进步的可能。进步的观点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观点,法国的思想家孔多塞、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思想家康德、赫尔德、洪堡等,都积极倡导过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观。

法国思想家莫伯丢(Pierre Louis Maupertuis,1698—1759)甚至做过将进步的思想扩展到生物界的尝试。莫伯丢提出,在自然阶梯或存在的巨链上,生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生过进步变化。不过他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生物潜能的展示,这种思想与莱布尼茨和邦内的思想大同小异,而且也是来自他们。虽然他坚信生物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他也曾经提出,偶尔的畸变,即后人所谓的突变,也可以产生新的类型。可惜的是,由于他没有深厚的博物学功底,因此未能系统而深刻地展开这种思想。

社会进步观与生物的进步式进化的观点仅一步之遥,但是多数睿智的思想家都没有跨越过去。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倡导的进步只不过是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们认为,人类社会过去的不和谐发展极大地抑制了这种能力的发挥,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社会的潜力,都长期受到了抑制和扭曲。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物质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直到18世纪末,这种本质不变的观念几乎没有受到动摇。

但是宇宙演化的思想,地球演化的思想,社会进步的思想等等,这些已经为进化论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到了18世纪末,进化的思想已经飘浮在空中,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1744—1829)首先抓住了这个思想。然而,在当时,与生物静止不动的思想和神造世界的思想相比,进化论的思想显得那样的稀薄,同时加上拉马克理论本身的弱点,因此,最初的进化思想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