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险投保决策的理论结论和推论

保险投保决策的理论结论和推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本书没有专门讨论保障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主要是因为我还无法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保障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也无法将保障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和储蓄性保险投保决策理论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建立保障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

保险投保决策的理论结论和推论

1.结论

第一,在保险公司仅收取纯保费或公平保费[4]条件下,个体会选择足额保险。

第二,在附加保费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人们的投保意愿强烈,保险需求强劲。人们能够接受的各类主要保险的附加保费到底有多高呢?Kunreuther等(2013)认为,通常,30%—40%的附加保费,客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第三,面对期望损失相同但标准差不同的风险,标准差越大(概率越低、损失额越高),个体愿意支付的附加保费越高,投保意愿越强烈。即相对于“大概率、小损失风险”,人们更愿意为“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投保。

第四,保险需求越强烈,附加保费就越低,投保意愿就越强烈,附加保费就越低,……这是一个美好的循环。因为附加保费高低取决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的高低,而运营成本高低与保险需求强度高度相关。保险需求越强烈,保险销售成本越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越低,附加保费就越低,保险需求就越强烈。真是太美好了!

第五,那些附加保费较低的保险,人们的保险需求应该非常强烈;附加保费过高,如附加费率超出500%(如第一章提到的航意险附加费率),则人们不愿投保。

2.推论

第一,如果有金额高低不同的免赔额供投保人选择,投保人应该选择“高免赔”保险。原因是,选择“低免赔”甚至“零免赔”,类似于在购买“高免赔保险”基础上又购买了“小损失保险”,而损失规模越小,损失概率就越高,因此,这些小损失风险往往会形成很高的理赔和管理成本,导致很高的附加保费。所以,除非极端风险厌恶,理性投保人不会选择“低免赔”甚至“零免赔”保险,而是会选择“高免赔”保险。

第二,人们更愿意购买纯保障性保险而非返还型保险。因为只要附加保费不高,人们就愿意购买纯保障性保险。而返还型保险提供的投资收益,会因为前端销售成本较高而失去市场竞争能力。(www.xing528.com)

第三,无论是灾难发生前还是灾难发生后,理性人的保险需求应该是相同的。因为个体可以对风险进行理性的评估,完全理解风险发生的随机性,不会随着随机风险事件的发生而调高自己的风险评估水平,也不会由于随机风险事件的长期不发生而调低自己的风险评估水平。

读者可能看出来了,上述结论和推论,正是第一章列出的部分保险需求类“异象”的“正象”,即理性消费者本来应该展示的投保现象。

【注释】

[1]本书没有专门讨论保障储蓄性保险的行为投保决策,主要是因为我还无法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保障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也无法将保障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和储蓄性保险投保决策理论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建立保障储蓄性保险的投保决策理论。不过,在第十一章“供给改变需求”的第一节“契合人性保险产品行为学设计”中读者会发现,由于人们不愿投保保障性保险,保障储蓄性保险往往是作为保障性保险的替代出现的。

[2]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公理化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的主要精神是从尽可能少的几条公理以及若干原始概念出发,应用逻辑规则和数学推导出尽可能多的命题。这种逻辑推演过程被称为“证明”,被证明的结论称为“定理”,科学体系就是由一系列概念、公理和命题(或定理)构成的。

[3]在不少《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期望效用理论,就直接说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发明。但在心理学类的文献中,往往认为期望效用理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发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只是将其进行了公理化。当然,公理化后的期望效用理论显得更为科学,极大地促进了期望效用理论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4]在相关文献中,公平保费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纯保费,即保险公司从客户那里收进来又赔出去给客户,实质上并未额外收费,故称公平保费,在张庆洪所著的《保险经济学》中采用该含义;第二种是指在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应该收取的保费,因为收费正好覆盖所有成本,包括资本成本,故称公平保费,在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著,陈秉正、王珺、周伏平译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中采用这一含义。此处的公平保费是指纯保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