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网络文学这五个文学文体是2007年的授课中必讲的文体。教材在诗歌知识的准备部分里,用了800字左右的篇幅概述了五千年来中国古诗的发展历史,也用了800字左右的篇幅来描述一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概况。教材的这种写法有特点,它的文学史般的叙述方式是一般的写作教材编写者们不敢采用的。这一章的主笔张德明博士在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受过正宗的训练(硕士毕业),他写得比较专业,没有把诗歌文体写作复杂化,所选的一些诗歌教学案例比较经典,有的诗歌文本是第一次进入教材。
诗歌写作可以把诗歌文体最小的结构单元——一个意象的构成、发现、提炼、表达作为本章推导写作理论的逻辑起点。“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实际上就是讲诗歌意象的捕捉与发现;“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实际上就是讲诗歌意象的孕育与构思;“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也就是说诗歌意象的呈现与表达;最后,“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就是讲诗歌意象的结构与技巧了。这样来看,把诗歌意象作为推演诗歌写作的逻辑起点,就能把复杂的诗歌写作理论简化,就能抓住诗歌写作的“总纲”。
在导学光盘里储存了八个诗歌写作的教学案例,现代的、当代的均有。教材上耿林莽的《秘密》可以详细解读。讲意象培育和诗美体验时,“追赶太阳”的意象可做教学案例。(www.xing528.com)
诗歌文体创造艺术形象的特征与小说、散文截然不同,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散文语言相比也有不同的质地,这一点在“绪论”里有概括的、总纲式的论述(教材第八页),不过,这一比较放到散文写作或小说写作里再讲可能更水到渠成一些。真正掌握一些经典的、现代感强的教学案例,是本章诗歌写作教学中一个需要加强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