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与课程的影响:在移动互联时代获得的成果

写作教学与课程的影响:在移动互联时代获得的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午9点准时给大会作了一个“现代读写说”的学术报告,下午的会员大会投票,我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这个观点看到了新技术对写作教学和写作课程的影响。文科的成果拿到工科去评,那它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这让我独立主持的教学改革成果再次与省级评选失之交臂。我把这归结为我的“第三次失败”。华师的“写作”3年后也获得了省级精品课程的称号。

写作教学与课程的影响:在移动互联时代获得的成果

1997年12月我接到武汉大学张厚明老师的信件:经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我成为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提名人选,将在北京举行的会员代表大会上投票表决。为了让会员代表认识我这个从湛江来的又还比较年轻的写作教授,我应在12月28日的学术年会上做一个主题发言。非常感谢中国写作学会的前辈老师们的好意和精心安排,但12月27日这一天正是我校第二届党代会选举新的党委会的日子,我必须在27日下午四点投完票后,才能赶5点钟湛江飞广州的班机,在广州换乘晚上9点飞北京的航班。当我赶到广州时碰上飞北京的航班延误至晚上12点才起飞,这样到达北京时已是半夜3点多钟了,会议地点又在北京郊区门头沟的解放军炮兵学院里,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在凌晨5点多时赶到了会场。9点钟会议开始,我在张老师他们惊奇的眼光中准时出现,并按大会议程做了一个主题发言。后听张厚明老师说,他们头天晚上一直等我等到12点多,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他们觉得现在还未到会场,明天上午的发言肯定缺席,那下午的民主投票是个什么结果那就很难预料了。我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下午4点我在湛江,晚上12点我在广州,半夜5点多赶到了北京会场。上午9点准时给大会作了一个“现代读写说”的学术报告,下午的会员大会投票,我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我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实际上关键的信息是我要做的那个“现代读写说”的学术报告。这篇学术报告的全文后来在1999年的“写作”杂志上分四期连载。这个成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对高校写作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什么叫“现代读写说”?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在电脑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导致汉语读写的转型,阅读、写作、讲演通过有机连贯组合产生新时代的有效的读写说活动。这个观点看到了新技术对写作教学和写作课程的影响。在整个90年代里我的写作教学又是怎样追求新技术的呢?现在说来不怕大家笑话,1992~1996年,电脑和现代教育技术还未普及,我在“文学写作”课程中最早使用“实物投影仪”,我把许多课程中要讲的作品实例,全部打印在胶片上,上课时再投射到白布上。这就是我最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景,我敢说那时在中文系我是第一人。至今我还收藏着几百张当时的“作品胶片”。根据课程中使用的新教育技术改变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情况,我写了一份教学总结《“文学欣赏与写作”新教学模型培养文理师范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这个成果在1999年获湛江师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因为是一等奖就有机会申报省级的优秀教学成果;因为又讲了“新技术”、讲了教学新模型,我自认为这个成果有新意,上个省级二等奖应该有把握。但千等万等最后盼来的结果是,这个项目未被选上。这是我申报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第二次失败。今天来分析个中原因,可能是我的所谓“新技术”太简单了,它对改变课程形态,形成新的教法太有限了;同时,我也隐约意识到,所谓优秀教学成果,它的教学总结不能太空洞、太理论,应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上的“干货”。

2000年以后,电脑和网络开始在校园和课堂上大面积普及。网站、博客、电子书等新概念开始进入我的教学。刘天平推荐我使用敏思博客,我们师生通过课外在敏思网站上建了一个“教研创群组”。很多同学的博文还能上网站的头条。“教研创群组”也相当活跃,吸引了一些校外的对写作感兴趣的师生的欣然加盟。到了2004年,我将这个写作教学中的新气象归纳为“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改革”,在本校当年度的优秀教学成果的评选中获得特等奖。获特等奖的教学成果上报省级奖,自然也让我信心满满。在省级教学成果评奖刚开张,“网络时代的写作教学改革”因出现“网络”二字,阴差阳错,它被分到工科组评审。文科的成果拿到工科去评,那它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这让我独立主持的教学改革成果再次与省级评选失之交臂。我把这归结为我的“第三次失败”。说这次失败没有影响我的心态和士气,那是假的。我很长时间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我甚至很多次想到过“金盆洗手”。我推掉中文系的教学任务,不再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而专心做好我的科研管理本职工作。

恶劣情绪的改变来自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作业《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的出版和获奖,来自于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www.xing528.com)

2005年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和要求,我们课程组和学校教育技术部的专职技术人员一起,精心制作了一个课程网站,比较多的多媒体课件安放在网站上,网站与学生的互动有了基础,同学们的作业可以传递到网站,并在网站上开展一些基本的教学活动。我依此还提出了一个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博客—网刊—图书”的“创新写作训练三阶梯”的实践教学方案。比起5年前我用“实物投影仪+作品胶片”的课堂教学,完全是“鸟枪换炮”。甚至我在私底下认为:我的“创新写作训练三阶梯”是新时代里与中大的“百篇文写作训练”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我对梁劲校长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写作训练”的创新性继承。果然,2005年我的“文学写作”课程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若干年后,我还听到了华南师范大学陈妙云教授告诉我的一些评选内幕:那一年,华师和湛师同时申报“写作”精品课程,两校的课程都顺利地通过了初评,华师的课程还是全票、高分通过。但终评过后,只有湛师的课程上了。陈妙云教授后来对我说:“你们搞的那些网络博客写作,我们搞不了呀。”华师的“写作”3年后也获得了省级精品课程的称号。尽管这样,这么多年来,我对华师、对陈妙云老师深感内疚和不安,我实际上是在华师中文系诸孝正老师、陈妙云老师的培养下成长的,但我现在却比他们更早地“出了风头”。2010年,我的写作教学改革成果“高校写作课程的创新与发展”终于评上了省级的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当然我也要补充一句,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湛江师范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的写作教学改革成果都在不同的时间段获得过省级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我们广东写作学会在刘孟宇、诸孝正、陈子典、陈妙云等教授们、会长们的努力下有一个优良的写作教学改革传统。

2010年“文学写作”精品课程经过了5年的建设,有了一些可观的业绩,人文学院和学校教务处鼓励和支持“她”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那一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25门课程参评,光是写作课程就有三家申报。网上通讯初评,我们的课程得分较好,排名在25门课的第8的位置上。排位在前9名的课程进入了北京的会议评审。但是,那一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7个指标。校长知道这个结果后对我说:“哎呀,你就差临门一脚了。”2010年的写作教学有得也有失,那个“失”确实使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陷入痛惜、遗憾、难过的心态里……2013年后国内外兴起了慕课,让我又一次在困境中看到了一线曙光,我要把失望化为动力,把挫折变成压力,把失败变成“成功之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