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追寻作者与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追寻作者与时代背景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寻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所处的时代语境是理解诗歌作品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一)追寻作者生活的时代语境古诗的教学不能忽略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的情感,比如魏晋时的战争纷乱、南宋时期的风雨飘摇等独特的时代语境。(二)追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核常常与作者当时的际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追寻作者与时代背景

追寻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所处的时代语境是理解诗歌作品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此外,不要忽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地营造课堂语境的重要性,这三者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追寻作者生活的时代语境

古诗的教学不能忽略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的情感,比如魏晋时的战争纷乱、南宋时期的风雨飘摇等独特的时代语境。如果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就比较容易理解诗歌内容及精神内涵,从而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通。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练、含蓄的特点,造成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困难。所以学生更加需要对时代大语境进行深入了解,以帮助其深层解读诗歌,并能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知。

譬如同样是边塞诗,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盛唐时的大国气象与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磅礴豪迈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无奈哀伤,从而能够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使得这种或踌躇满志或壮志难酬的情感达到古今一致。

(二)追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核常常与作者当时的际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每首诗词都是因作者有感而发才会表达出来。因此,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如:晏殊和晏几道虽为同一个时代的父子二人,却因生平经历不同,词风迥然不同。晏殊位至宰相,一生官途顺畅,因此写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词句。而晏几道一生孤傲,经历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因此写下“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般怅惘失意之作。可见,在解读诗词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创作背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个人创作背景做适当的介绍,可以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仅更加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也会拿捏得更准,同时也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追寻课堂语境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仍然采用的是应试的方式,边讲解边串联相关知识来讲解诗文,以训练学生完成古代诗歌鉴赏考试题的形式来代替本应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何真正地让学生读懂诗歌爱上诗歌呢?我们不妨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去追寻良好的课堂语境,搭建古代诗歌与学生情感的桥梁。美读,巧用媒体,开展师生间的对话都不失为一种营造课堂语境的方法。(www.xing528.com)

1.美读入境,感受诗境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提倡诗歌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本身就具有音韵美,富有音乐性。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声音将一句句有形的文字变幻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语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真实地还原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朗读中读懂诗人,读出自己。可谓是书读百遍,其境自现。

2.巧用媒体,营造诗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使课堂不再死板,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学生朗读诗歌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的语境中,去理解诗歌的诗意。但多媒体技术不可滥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一定是为了整堂课服务,它有其目的性,它是教师在分析了学情,结合了诗歌教学实际后,认真选择音乐、图画、视频等,适时适当地使用。这样的使用才能使诗歌的教学锦上添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开展对话,走进诗境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审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我们会发现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讲,学生不停地在书上机械记着笔记以应付考试。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走进诗境,我们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执教者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借助问题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慢慢走进诗境中,引发其对诗歌的思考。与此同时,在执教者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执教者也可能被学生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不管我们是在追寻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还是去寻找作者创作诗歌时自身的背景遭遇,抑或是在课堂中去营造课堂语境,我们的目的皆是通过这些手段方法去感知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思想,体会诗人的情感,能够和他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诗歌的学习不是机械地接受,应该是学习后能够反作用于自己,使自己能够获得心灵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