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营养学:铁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及不同因素对铁含量的影响

现代营养学:铁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及不同因素对铁含量的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3.1.1铁在体内的分布正常的人体随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的差异,体内的铁含量也会有所不同,男性平均铁含量约为3.8 g,以75 kg体重计;女性约为2.3 g,以60 kg体重计。

现代营养学:铁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及不同因素对铁含量的影响

铁是必需微量元素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是地壳中最丰富且最有用途的金属之一,也是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含量最多的一种,而且也是目前人们研究最多且最为了解的营养素之一,但同时铁缺乏也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营养素缺乏病之一。

5.3.1.1 铁在体内的分布

正常的人体随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的差异,体内的铁含量也会有所不同,男性平均铁含量约为3.8 g,以75 kg体重计;女性约为2.3 g,以60 kg体重计。人体内铁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为功能性铁,是铁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2/3,其中血红素(血红蛋白)含铁量占总铁量的60%~75%,此外,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如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它们发挥着铁的生理功能,参与氧的转运和利用。另一种为储存性铁,是以铁蛋白(ferritin)和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肝、脾与骨髓中,占体内总铁的25%~30%。在人体器官组织中铁的含量以肝、脾为最高,其次为肾、心、骨骼肌与脑(表1-5-6)。

表1-5-6 成人(18~44岁)体内铁的分布

5.3.1.2 代谢

1.吸收 按铁的吸收机制不同把膳食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主要来自肉、禽和鱼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非血红素铁基本上由铁盐构成,主要存在于植物和乳制品中,占膳食铁的绝大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膳食中非血红素铁占膳食中总铁的90%以上。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但在空肠段的吸收效果较佳。在肠黏膜上吸收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受体是两种不同的受体。健康人铁吸收率一般都低于10%,铁缺乏者铁吸收率可达16%~20%。大部分被吸收入血流的铁以小分子的形式,很快通过黏膜细胞,与脱铁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一部分铁蛋白的铁可在以后解离,以便进入血流,但大部分却可能留在黏膜细胞内,直至此种细胞被破坏导致死亡而脱落。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对铁的吸收代谢有以下特点:①对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不同,血红素与肠黏膜上血红素受体结合,将血红素铁中的含铁卟啉复合物整个吸收,并由血红素加氧酶裂解成卟啉和铁,此后与非血红素铁成为同一形式的铁而进入血浆。非血红素铁则需先被还原成二价铁,才被吸收。②控制和调节铁的吸收,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差异很大,与机体铁营养状况、膳食中铁的含量及存在形式,以及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当人体内缺铁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就能多吸收铁,此时铁的吸收率就升高;相反,当肠内铁增高时,其吸收率则下降,但总的吸收量仍有增加。

2.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少数为二价铁形式,但只有二价铁才能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与血红素铁相比,非血红素铁受膳食的影响较大,膳食中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有植酸草酸、多酚、钙等,粮食、蔬菜坚果水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以及茶叶咖啡的多酚类物质均可影响铁的吸收,胃酸缺乏和抗酸药物的服用,既影响二价铁的形成也阻碍铁的吸收。钙盐或乳制品中的钙对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同,一杯牛奶(165 ml)可使铁吸收降低50%。有研究表明,一餐中先摄入40 mg钙对铁吸收无影响,但摄入达300~600 mg钙时,其抑制作用可高达60%,这表明铁和钙的吸收存在着竞争性结合。

总之,肠道内使铁吸收降低的因素有:食物通过时间太快、胃酸缺乏、吸收不良综合征、碱性条件下铁的沉淀及植酸、磷酸或草酸的摄入等,因此只有改善这些因素才能增加铁的吸收。有些因素可促进铁的吸收,如抗坏血酸、肉、鱼、海产品、有机酸等。有研究表明当铁与维生素C重量比为1∶5或1∶10时,可使铁吸收率提高达3~6倍。动物的肉类、肝脏均可促进铁吸收,核黄素对铁的吸收、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的影响。

5.3.1.3 生理功能(www.xing528.com)

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酶以及某些呼吸酶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参与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铁与红细胞的形成和成熟有关,铁在骨骼造血组织中进入幼红细胞内,与卟啉结合形成正铁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缺铁时,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可以影响DNA的合成及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还可以使红细胞复制能力降低、寿命缩短、自身溶血增加。此外,铁还有许多重要功能,如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参与嘌呤胶原的合成、抗体的产生、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的解毒等。铁与免疫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有研究表明,铁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也可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许多有关杀菌的酶成分、淋巴细胞转化率、吞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等,均与铁水平有关。但也有报道当感染时,过量铁往往促进细菌的生长,对抵御感染不利。

5.3.1.4 铁缺乏与缺铁性贫血

人体的铁缺乏是一种很常见的营养缺乏病,特别是在婴幼儿孕妇和乳母中更易发生,2岁前因生长发育快,需要量相对增加,且平日膳食中含铁量少,故易造成铁缺乏。青春期少女因发育速度较快及月经失血,易处于铁缺乏状态。2002年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贫血病人中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20%,其中尤以儿童、孕妇和老年病人多见。

铁缺乏的症状由轻到重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仅有体内的铁储存减少(ID),表现为血清铁蛋白测定结果降低,此阶段尚不会引起有害的生理学后果;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其特征是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等都下降,但因血红蛋白尚未下降,故称为无贫血的铁缺乏期;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IDA),此时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下降,贫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

缺铁性贫血可导致儿童和母亲的死亡率增加,贫血能引起机体工作能力的明显下降,儿童铁缺乏可引起心理活动和智力发育的损害以及行为改变,也可以导致儿童认知能力的损害,即便以后补充铁也难以恢复。此外儿童自述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也同缺铁性贫血有关。

5.3.1.5 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成年男子每日铁损失量为0.90~1.05 mg,妇女月经失血量相当于每日铁损失0.6~0.7 mg,但只要从食物中加以补充,即可满足机体的需要。铁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成年男性为15 mg/d,成年女性为20 mg/d,孕妇和乳母分别为25~35 mg/d和25 mg/d。

食物中有很多良好的铁来源,如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等。常见食物的含铁量见表1-5-7。

表1-5-7 日常食物中的含铁量(mg/100g)

相对而言,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动物性食物为低,如大米为8.3%~10.3%、小麦为3.5%~4.0%、小米为1.7%~1.8%。鱼为11%,动物肉、肝脏为22%,蛋类的吸收率并不高,仅为3%,牛奶含铁量低,且吸收率也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