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谋简史:揭秘阴谋论谎言

阴谋简史:揭秘阴谋论谎言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在于,“阴谋论”在许多人看来有故意贬损的意思。阴谋论者被简单地定义为相信阴谋论的人。这个原因本身就是一个阴谋论——该理论认为,“阴谋论”一词是1967年中情局为了诋毁阴谋论者而发明的。这个“阴谋论”的阴谋论指的是1967年中情局的一份文件,该文件是应《纽约时报》的《信息自由法》要求而浮出水面的。

阴谋简史:揭秘阴谋论谎言

阴谋论”这个词我已经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一开始,对于这个词我是很抗拒的,并不断地尝试寻找其他替代词。

问题在于,“阴谋论”(以及“阴谋论者”)在许多人看来有故意贬损的意思。阴谋论这三个字出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可能会让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是在嘲笑或贬低那些相信这种事情的人。如果你查阅词典,你会发现词典里对阴谋论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种解释某一情况或事件是由某个强大集团的秘密阴谋引起的理论。

阴谋论者被简单地定义为相信阴谋论的人。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定义,符合“9·11”真相寻求者的信念,符合肯尼迪遇刺阴谋论者的信念,也符合“化学凝结尾”阴谋论者、登月骗局阴谋论者、桑迪·胡克假旗行动阴谋论者以及外星人基地隐瞒阴谋论者的信念。他们认为某个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阴谋,并且(或者)有人秘密地掩盖了某个事件。

但是,按照字面意思正确使用,并不能使一个词免受冒犯。这是对更深奥的理论的适用性,是对更主流的阴谋论者的冒犯。一般认为是中情局暗杀了肯尼迪的人都觉得自己通情达理,不愿意和那些认为女王是一只变形蜥蜴的怪人有什么瓜葛。同样,“9·11”真相寻求者也不想被认为是一个“戴锡箔帽的人”[1]——这个人担心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正在用无线电波向他的大脑发送信息。

除了这种简单的关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让阴谋论者回避这个标签。这个原因本身就是一个阴谋论——该理论认为,“阴谋论”一词是1967年中情局为了诋毁阴谋论者而发明的。

这个“阴谋论”的阴谋论指的是1967年中情局的一份文件,该文件是应《纽约时报》的《信息自由法》要求而浮出水面的。这份题为《关于对沃伦报告的批评》的文件是对那个时代的精彩写照。出于各种原因,中情局担心越来越多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正在损害中情局和政府的声誉。于是,他们提出了反击的方法,但他们并不建议使用阴谋论这个词。

但那些可能会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比如那些认为世贸中心是被炸药炸毁的人)认为,这份文件很大程度上是在给他们贴上阴谋论者的标签,试图嘲笑和排挤他们。这个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是兰斯·德哈文·史密斯博士,他将此作为他的书《美国阴谋论》的中心论点。书中写道:

因此,阴谋论的标签已经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诽谤,以理性、文明和民主的名义,抢占公众的话语权,强化而不是解决分歧,并削弱公众对滥用权力的警惕。该词于1967年由中情局设立,至今在美国政治中仍是一股破坏性的力量。

德哈文·史密斯承认,这份文件本身并没有明确鼓励使用这个词。为了回避这个问题,他进行了一系列解释性思维训练,试图确定中情局文件中隐藏的含义。他逐句进行分析,有时还逐字进行分析,对隐藏的含义进行解读。

中情局第1035-960号公文看起来是一份直白的备忘录,措辞清晰,动机合理,实际上是一份微妙的文件,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传达了许多信息。要抓住文本中的细微差别,需要仔细阅读。对普通读者来说,这篇公文的某些部分显然具有表面意义。而对那些正在收听第二种频率的读者来说,这篇公文具有更深层次、不那么明显的意义,也就是一种隐含的意义。多个层面的意义出现在不同形式的说辞中……

中情局第1035-960号公文不是柏拉图式的对话……而是一份由间谍为其他间谍编写的文件。间谍知道,作为一份书面文件,它可能会落入“坏人”之手。事实上,正是因为《信息自由法》的要求,它才落入了“坏人”之手。因此,我们应该假设该公文可能包含一些隐含的意思。

虽然德哈文·史密斯声称阴谋论的标签是“1967年由中情局设立”,但事实上,这个词在那之前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第一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870年,当时有一种理论认为,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罪犯遭到了身体上的虐待。这个词在美国作为对南方脱离联邦的一种特殊理论的描述而出现,在1895年前后出现在几本书里,比中情局的文件早了将近70年。它在20世纪初继续被使用,例如出现在1930年的论文《第十四条修正案的阴谋论》中。

在中情局备忘录公布的十年前,也就是肯尼迪遇刺的几年前,这个词在美国的实际使用方式与现在几乎一样——它被用来描述那些试图用邪恶的阴谋来解释事件的毫无根据的理论。当时,这些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激进右翼”——极端右翼的宗教民族主义组织,如三K党和约翰·伯奇协会。1960年,威廉·鲍姆在《美国激进右翼政治阴谋论》中写道:

……接受一个无所不能的邪恶阴谋的现实,是当代美国极端或激进右翼最显著和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鲍姆的作品很有影响力,在一些报纸和书籍中都有引用。1962年,也就是肯尼迪总统遇刺的前一年,沃尔特·威尔科克斯撰写了《激进右翼的新闻媒体》一书,书中试图量化各种阴谋论。他举了几个例子:

· 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是由一名纽约犹太人通过黑人阵线运作的。

·( 饮用水)加氟作为一种麻醉剂使人处于可控状态,而不是对 牙齿有益。

· 美国的失业率正在上升,因为贸易被掌控在一个国际邪教手中。

·有 组织的犹太人企图破坏电影《宾虚》中的福音信息。

· 加州的智力测试给出了两种罪恶的选择,其中一种似乎是正确的。

这些理论似乎与今天的理论没有太大的不同。饮用水加氟阴谋论仍然存在,并且通常被那些坚信更加深奥难懂的阴谋论(比如“化学凝结尾”)的人视为基本信念。威尔科克斯接着提出了阴谋论者的范围,这可能是首次有人这么做。他将对阴谋的投入程度分为0—7的等级,这是一种衡量激进右翼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对阴谋的投入程度的方式:

对阴谋的投入程度

7 专注于阴谋

5 被阴谋吸引

3 认为阴谋是存在的

1 暗示阴谋是存在的

0 没有明显证据证明相信阴谋

威尔科克斯还提到了一个非理性尺度,里面的内容可能仍然适用于今天互联网上的许多文章:

非理性尺度(www.xing528.com)

7 偏执狂的暗示、困惑,几乎没有可信的事实

5 有争议、尖锐,可信的事实很少,而且有失偏颇

3 呈现的是严重偏向一方的可信的事实

1 有些片面,可信的事实并不多

0 没有明显的非理性证据

威尔科克斯将阴谋论中的非理性尺度与人们对该阴谋论的投入程度联系起来。

例如,假设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与阴谋论相关这个观点是合乎逻辑的……

很明显,这个词不是中情局发明的。他们甚至没有建议用这个词来贬低别人。阴谋论和阴谋论者这两个词在整份文件里都只出现过一次:

这种严重的影射不仅影响了有关个体,也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整体声誉。我们的组织直接参与的事宜:除其他事实外,我们向调查提供了资料。阴谋论经常使我们的组织受到怀疑,例如,谎称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为我们工作。这份公文的目的是对阴谋论者的指控提供反驳和质疑的材料,以便阻止这种指控在其他国家传播。

这个词仅仅被用作描述。中情局显然熟悉反政府激进右翼,就像他们熟悉任何反政府组织一样。他们也熟悉激进右翼的学术著作以及阴谋论一词的使用。

要把这一点传达给你的朋友,第一步是告诉他们这个词在中情局文件和肯尼迪遇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接着,如果他们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就向他们出示威尔科克斯和其他人在肯尼迪去世前一年撰写的使用了这个词的真实文章,就像今天使用的文章一样。他们可能仍然不相信,更彻底的揭穿可能需要查阅中情局文件的全文。

下一步是看看在肯尼迪遇刺后发生了什么,以及中情局在经常被引用的文件中使用了阴谋论这个词后又发生了什么。为了调查此事,我动用了在线报纸档案数据库,提取了1960年到2011年(2011年是报纸档案有大量扫描文件的最后一年)期间,报纸中“阴谋论”一词的总使用次数。我对各年份报纸上使用“阴谋论”一词的总次数进行了校准,并绘制了一张图表。

图1:报纸档案中“阴谋论”一词的使用频率

显然,如果中情局打算在1967年后推广这个词,那么他们失败了。如前所述,在1963年之前,这个词很少出现,第一次出现高峰实际上是在1964年,也就是肯尼迪遇刺(1963年11月22日)后。该词的使用在第二年(1965年)呈现下滑趋势,随后几年又稳步上升。在中情局的公文被认为是在推广使用这个词的那一年(1967年),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越来越受欢迎。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后,你可能已经预料到了,该词的使用量激增。然而,1969年后,该词的使用量稳定下来。

从1972年水门事件到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期间该词的使用量增速缓慢,在这之后达到了峰值。1978年,众议院遇刺案特别委员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其中一句话是:“约翰·肯尼迪总统很可能是由于一场阴谋而遭到暗杀的。”该词的使用量在20世纪80年代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只有一年除外,那就是1988年,也就是肯尼迪弟弟遇刺20周年和伊朗门事件发生的那一年,当年该词的使用量略有上升。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是阴谋论一词真正广泛使用的时候。从1990年到1995年,随着冷战的结束、海湾战争的开始、洛杉矶暴动、韦科惨案、《X档案》的开播以及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的发生,该词的使用量暴涨了近500%。

1997年,随着电影《连锁阴谋》和《黑衣人》的上映,该词的使用量又迎来了激增。在这两部电影中——就像大多数与阴谋论相关的电影一样——很多阴谋论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显然,好莱坞并没有借这个词来贬低人们;确切地说,还赋予了它非常积极的用法。尤其是在电影《连锁阴谋》中,男主角杰里·弗莱彻(梅尔·吉布森饰)一开始被视为一个疯狂的怪人,人们可以拿他开涮,却忽视了他的存在。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很显然,杰里说得没错,他被中情局特工盯上了,他说的那些阴谋论都是真实存在的,最终他成了英雄

这部电影上映后,阴谋论一词在美国文化中扎下了根,在说英语的国家更是如此。随后的发展都只是建立在这个牢固的基础之上。1998年出现了“化学凝结尾”阴谋论,2001年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袭击,随即出现了铺天盖地的阴谋论。

也许比在流行文化中的用法更重要的是——甚至比“9·11”事件更重要——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们目睹了互联网的迅速崛起。2011年的报纸档案不再使用阴谋论一词,我们可以继续用其他指标来衡量该词的流行程度,比如谷歌趋势。

图2:“阴谋论”在谷歌趋势上的搜索结果

这让我们想要了解更多有关“阴谋论”的具体细节。它并不是对报纸提及次数的一种衡量(这只是对公众利益的一种间接衡量),而是对公众直接和积极搜索信息的一种实际衡量。直到2009年12月纪录片《阴谋论》(第一季)上映,这个词才开始流行起来。在2010年10月(第二季)和2012年11月(第三季),该词的使用率出现了类似的高峰(但呈下降趋势)。该剧由杰西·温图拉(演员,明尼苏达州前州长)主演,对阴谋论的描述显得非常积极正面,强调剧中出现的大多数被质疑的阴谋论要么是真实的,要么至少是合理的。该剧播完后,人们对该词的兴趣又回到了2009年之前的水平,只是在2016年总统大选前后略有回升。2017年10月的最后一个峰值是对拉斯维加斯大屠杀的回应。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词的使用历史被大众媒体的积极联想所主导。《X档案》和梅尔·吉布森主演的《连锁阴谋》等影片中的人物坦承,在公众眼里,阴谋论者都是怪人。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他们掌握的阴谋论几乎都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阴谋论者给人留下的是英雄的形象,他们准确地推断出了世界内部运作的某些内幕,并试图揭露这些秘密。媒体并没有刻意诋毁阴谋论者,相反,这个词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广泛使用,被认为是媒体在试图恢复和推广它。

虽然“阴谋论”确实有一些负面含义,但它也赋予了阴谋文化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否则这种合法性可能会缺失。想想看,在这个词被广泛采用之前,对这个话题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篇文章就是霍夫施塔特写于1964年的《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文中使用了更为直接的侮辱性词语“偏执狂”来指代那些倾向于将所有事件解释为某些阴谋的结果的人。

我认为,有一种思维方式由来已久,也不一定是右翼的。我之所以称它为偏执型风格,仅仅是因为没有别的词能充分唤起我脑海里强烈的夸张、怀疑和阴谋幻想的感觉

如果没有阴谋论者这个词,我们现在所说的阴谋论者很可能会被称为“偏执狂”或其他直接带有贬义的词。相比之下,阴谋论者一词还是中性的。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感知上的不对称。阴谋论者拒绝给自己贴上准确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意在贬低他们。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持续不断的怀疑有什么不寻常之处(除了与普通大众的盲从和默许形成对比之外)。因为他们的怀疑通常是没有根据的,而且不属于主流,所以他们被贴上的任何标签最终都将被视为带有贬义色彩。

德哈文·史密斯就是这样一种不对称的例子:他拒绝接受认为“阴谋论”的负面含义可能与大多数阴谋论通常缺乏事实根据的主张有关的观点,并认为人们应该使用“阴谋现实主义者”一词,而不是“阴谋论者”;应该使用“国家颠覆民主罪”(SCAD)一词,而不是“阴谋论”。

他没有抓住要点。如果一个群体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那么公众对他们的看法就不会改变。阴谋论者会被判定为边缘人物,因为他们属于一个被称为阴谋论者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处于边缘,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毫无根据、不切实际或过度投机的主张。标签不能定义一个群体的认知,但标签能呈现出某种观点。1994年,英国慈善机构“Spastics Society”(麻痹症协会)更名为“Scope”。之后,在公园游乐场里辱骂举止笨拙的孩子时使用的“spastic”(笨拙的,无能的)一词就被“scoper”所取代。如果德哈文·史密斯能奇迹般地让许多人都接受“SCAD”这个词,那么阴谋论者被叫作“Scadders”也不是不可能。

我还是继续使用阴谋论者一词(英文表述为conspiracy theorist,或简称conspiracist),因为词典上对它的定义和常用用法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我在网上遇到的、我采访过的以及我见过的许多人。确切地说,他们倾向于相信阴谋论,认为阴谋论可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并不是有意贬损,我确实想指出流行文化中许多积极的关联。我使用这个词,是因为人们都明白它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