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作文: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要素

初中作文: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构要完整,不可使文章出现结构上的残缺;结构要合理,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记叙文层次安排的常见顺序有以下几种。突出失去第一只猫的“酸辛”。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细致描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以及我们对它的喜爱,一语成谶,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丢失埋下伏笔。

初中作文: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要素

结构要完整,不可使文章出现结构上的残缺;结构要合理,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

1.层次与段落

层次、段落的布置与安排,是记叙文在篇章谋划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层次体现着作者对文章全局和局部、总纲和细目所做的布局安排。记叙文层次安排的常见顺序有以下几种。

①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层次。如让·乔诺的 《植树的牧羊人》,文章以“我”为叙述者,以时间先后为序,描写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

②以空间变换为顺序安排层次。如鲁迅的《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按照地点的变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二部分,写在三味书屋“苦中寻乐”的生活。

③以时空纵横交错安排层次。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从纵向来说,是以时间的推移(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与藤野先生相识→与藤野先生相处→与藤野先生离别)作为其情节发展的经线;从横向来说,它又以空间的转换(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作为其展现画面的纬线。这样,就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呈现的画面十分巧妙而又紧凑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④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层次。如臧克家的《说和做》,文章前半部分从学者角度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后半部分从革命家角度写了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品性和精神。

⑤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顺序安排层次。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我”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唆,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继而写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而对长妈妈产生“空前的敬意”。接着写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生发出“新的敬意”。结尾写“我”哀悼长妈妈。行文至此,“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会不自觉地用“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文章以“我”的认识和感情变化为顺序安排层次,使文章曲折起伏、跌宕多姿。

写文章要讲究节奏,而段落的划分是表现节奏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长段落语气舒缓,宜于表现复杂细微的内容;短段落语气急促,宜于表现精粹深刻的内容。

我们来看郑振铎的《猫》中的几个段落: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短段落。突出失去第一只猫的“酸辛”。)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长段落。细致描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以及我们对它的喜爱,一语成谶,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丢失埋下伏笔。)

…………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短段落。突出失去第二只猫带给我们的打击之大。引人思考。)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长段落。具体描写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的种种,为下文它的冤死做铺垫。)

…………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短段落。突出“我”永久不能消除的负罪感,引人深思。)

总之,段落分层要注意两点:记叙文千万不可只有三段,要注意长短匀称适度,错落有致,但切忌一句一段,造成内容凌乱;要注意段落间的衔接与过渡,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时,往往需要进行过渡。

2.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布局谋篇时需要重视的。文章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以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文章结尾可以顺势结束、自然收尾,也可以别出心裁、引人回味。

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门见山,引出“背影”。

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截了当,揭示主题。

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

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是这样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言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果将开头和结尾配合着文章结构进行设计,文章在结构上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开篇】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www.xing528.com)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结尾】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样的首尾设计:开篇点明题意,结尾升华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能时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过渡与照应

俗话说:“过河架桥,上山铺路。”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层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层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

过渡常常用于: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插叙、分叙的起讫处。它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衔接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例一:胡适的《我的母亲》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是典型的过渡段,承上启下。“除了读书看书之外”承接上文“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开启下文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

②“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则开启下文母亲“严”却懂得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的内容。

③“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生活的痛苦”一词将文章内容由“言传”转入“身教”,开启下文母亲“如何在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受到浪人五叔侮辱,一定要他当面认错”这些内容。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此段为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承接上文母亲与大嫂、二嫂相处的内容,“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开启下文“面对浪人五叔的侮辱,要他当面认错”的内容。

例二: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地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予以评价,第二段从“那是在1913年……”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介绍牧羊人,最后一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承接上文,总结全文、归纳主旨。如此,在总分、分总衔接处同时也是由议转叙、由叙转议的转换处进行过渡,让文章衔接自然、一气呵成。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前文写到的事物,后文要有着落;后文写到的事物,前文要有交代,这就是“照应”。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给人以上下文脱节、文章内容支离破碎之感。

照应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如《紫藤萝瀑布》。

2.文题照应。这种照应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行文对标题起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写“我”体弱怯懦,有一次跟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我既不敢往上爬又不敢向下走,后来在父亲的激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来,最终脱险的故事。文章的结尾写道:“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文章由叙到议,照应标题,结构严谨,升华主旨。

3.反复照应。指的是在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如《背影》中重复出现四次“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如此,突出了背影给自己留下至深的印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激起读者对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浓厚兴趣。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故事一开始,作者通过几件琐碎小事的描写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都是作者设下的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阅读下文。接着作者写于勒的两次来信,说他发了财。可是一转眼十年过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仍不见于勒归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足。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渡轮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于勒呢?他怎么会在渡轮上卖牡蛎呢?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任何一个读者都已欲罢不能了。

5.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先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对于爸爸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以至爸爸去世,文章多次使用了伏笔。比如开头“我”回忆起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很悲痛,因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