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评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民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繁荣而出现在城市当中的。市井文化的“俗”着重体现在“世俗”“通俗”以及“庸俗”等方面。评剧表现的主题绝大多数是世俗的,反映的是凡夫俗子、市井民间的喜怒哀乐。这出戏之所以堪称经典,除去与新凤霞无与伦比的美的创造有关之外,还与剧本自身流露出的浓郁的市井气息密切相关。

评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市民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繁荣而出现在城市当中的。由于城市人口构成的复杂,市民文化乡较之土文化要繁复、驳杂得多。都市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市、农、工、商无所不包。“这里五方交错,八面来风,众生百态,形形色色。落魄的士子、横行的纨绔、不幸的妓女、贪财的龟鸨、当下人的工匠、做经纪人的商人、害人的庸医、流浪的艺人、骗钱的术士、好色的和尚、串街走巷的小贩、寻衅私闹的无赖、狗仗人势的衙役以及巧舌如簧的媒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酒店茶肆,纸醉金迷的秦楼楚馆,无不诱惑、浸染、导向着市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拜金狂潮下的喜怒哀乐,情欲杠杆下的悲欢离合,生灵叹息下的困惑迷惘,专制枷锁下的企盼追求,透露出封建时代市民的享乐观、义利观婚姻观、伦理观、功利观、道德观、宗教观、政治观以及突破传统的价值取向等等。”那么市民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俗”,这是与“乡土文化”的“土”以及“精英文化”的“雅”最明显的差异。市井文化的“俗”着重体现在“世俗”“通俗”以及“庸俗”等方面。“通俗性是市井文化最大的特点。市井文化是在大街小巷、书肆戏园、茶馆酒楼的市民生活中产生的,它贴近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适应他们的喜怒哀乐、油盐酱醋。”从宋词到宋元话本,从长篇通俗章回体长篇小说到“三言”“二拍”白话通俗短篇小说;从“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的南戏到全院本以至清末的地方戏,无不贯穿着市井文化中的“俗”气。由冀东农村进城的评剧自然也是难以脱“俗”的。

评剧表现的主题绝大多数是世俗的,反映的是凡夫俗子、市井民间的喜怒哀乐。比如《老妈开嗙》《双婚配》《高成借嫂》《马寡妇开店》等。评剧里的主人公既不同于梆子、高腔以及京剧里的王侯将相,也不同于昆曲、越剧里的才子佳人,评剧里的主人公多是市井小民、小商小贩。即便有诸如《花为媒》《王少安赶船》等才子佳人的剧目,但也与文人笔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的才子佳人大异其趣。崔莺莺也好,杜丽娘也好,她们都是文人笔下的千娇百媚、受到封建规训的大家闺秀;张生也好、柳梦梅也好,他们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天子门生。他们的结合是属于精英文化层面含蓄的表达,比如张生与莺莺,通过月下联吟增进了感情。莺莺月下上香,祈祷心愿,张生吟诗:“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则酬唱:“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断肠人。”通过递简、酬简,两人终成连理:莺莺的“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动”引逗得张生夤夜跳墙幽会佳人,不料,这闺阁幼女很不爽快,又临时反悔,折磨得张生死去活来。幸亏红娘的灵活周旋,才最终促使莺莺写下了“休将心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与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玉人来”。这首诗,这是崔莺莺突破封建道德的铁门槛,迈向幸福美满婚姻的第一步,这是莺莺向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出的挑战书!然而,评剧《王少安赶船》和《花为媒》的青年男女远比崔莺莺、张生们要爽快得多!

《王少安赶船》(又名《舍命追舟》) ,单从名字上看,“舍命”二字就热烈得很,“追舟”实则是“追美人”,而这个美人既非相府千金,又非大家闺秀,只是个美丽的渔家女子。王少安与渔家女张翠娥江边邂逅,这位富家子弟见渔家女生得貌美,顿起爱慕之情,于是投银镯相戏,随之驾船沿江追赶,最终在茅舍见到心上人张翠鸾,两人互道爱慕之意:

张翠娥(唱) :我问问你在河边抛银砸船是何心事?

也不怕外人觑见笑破唇。

一锭银子与你抛在水,

你就该醒心急速退回身。

又拿玉镯把我惊动,

你小看我渔家贫女我是一个使船人。

纵叫你爱我不嫌次,

你就该访问一个名儿姓儿再托个媒人。

人家哪像你任意儿耍戏不思人伦

你呀你呀怎不想男与女授受不亲。

纵叫你有爱我们的意,

难道我们就有爱你的心?

自觉甚美你的人品生得好,

俊貌就是你一个人?

世界上的人比你出众的男子多多有,

你比那猪八戒能强几分。

王少安(旁白) :别听,包涵,包涵是买主!

张翠娥(唱) :臭咕咕别想落我的梧桐树

喝一口凉水打打你那妄想心。

王少安(唱) :闻听此言羞愧无地,

面红过耳无语云。

心中乱跳眼冒火,

又恐怕门外来了人。

姑娘哦、姑娘休笑我无耻,

古道才子爱佳人。

河边抛银是妄想,

砸镯子试探姑娘你的心。

你说无有爱我的意,

为什么把我的镯子戴在你身?

我想拐去镯子就有意,

因此才心思梦想似掉魂。

望空捕影来访问,

天缘凑巧遇佳人。

玉镯现在你的腕,

姑娘就该开了天恩。

千山万水来巧遇,

莫叫巫山梦断魂。

再问你家可有兄和弟,

父母亲可在家门?

张翠娥(唱) :闻听书生言讲一遍,

低下头来暗打算盘。

莫非说我们二人有缘分,

该做秦晋结朱陈。

不然为何来得这么样儿巧,

望空捕影找上门。

爹爹探亲姨娘家中去,

单门独院无有二人。

月下老配成玉镯为引,

该我们对面提婚姻。

王少安与张翠娥结成婚配完全是自我做主,根本用不着什么三媒六证,渔家女张翠娥性格豪爽,毫无闺阁千金的扭捏含蓄,这显然展现的是市井文化语境里婚恋观

《花为媒》是一出脍炙人口的评剧经典剧目,尤其是新凤霞主演的电影版《花为媒》更是久演不衰。这出戏之所以堪称经典,除去与新凤霞无与伦比的美的创造有关之外,还与剧本自身流露出的浓郁的市井气息密切相关。“花园相会”这场戏是最典型的例证。经阮妈的暗中撮合,贾俊英代替表兄王俊卿到张家花园相看张五可,他们互诉倾慕之意,用不着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诗歌酬唱,而是以花为媒,颇为率真,且情趣盎然:

张五可(唱) :好一个俊书生翩翩年少,

又清秀,又文雅,难画难描。

头上戴一顶生巾帽,

身上穿一件绣罗袍。

满面的书卷气,

连连的赔着笑,

倒叫我满腔怒愤雪化冰消。

问书生到花园你把谁找?

贾俊英(唱) :恕小生大胆来把花瞧。

张五可(唱) :请问你贵姓高名我要领教。

贾俊英(白) :小生贾……

张五可(白) :贾什么?

贾俊英(唱) :家住东村我叫王俊卿,到此本是第一遭。

张五可(唱) :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

顾不得女孩家粉面发烧。

我的心止不住扑扑地乱跳,

有句话我要问问你呀,仔细的听着!

婚姻事应不应的我不恼,

好不该在说我不值半分豪。

你说我这心不灵啊我这手不巧,

又说我貌丑无才我这身段儿不苗条,

今日里到花园我们见了面,

我让你仔仔细细把花瞧,

你看看玫瑰,再看看含羞草

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这柳弯腰,

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

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香花美又娇。

走一步凤展翅,

走两步彩云飘,

五可我走了一个连啊连环步,

钗环响亮我的声啊声音儿高。

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

意悬悬眼烁烁你魂散魄销。

贾俊英(唱) :百花园中春意闹,

万彩千姿难画描。

虽说是花开颜色好,

看来你人比那花更娇。

张五可(唱) :王俊卿连连夸我好,

不由人一阵阵喜上眉梢。

红玫瑰乃是园中宝,

香闺伴我慰藉寥。

赠君玫瑰君莫笑,

拿回去日烧香祷告

殷勤护,用水浇,你要一日三朝,

你要不住的瞧。

贾俊英(唱) :惊鸿一瞥无踪影,

光芒四照满园春。

群芳俯首听管领,

盖代风华迥出群。

热心肠,玲珑性,

多情种,又聪明,

表兄你啊枉生一场相思病

错过了绝世佳人难再寻。

代相亲成了真相亲,虚凤实凰,《花为媒》是一出充满幽默喜剧色彩才子佳人故事戏,它鲜明地体现这乡土文化与市井文化联姻的典型特色。在这出戏里,封建礼教中三媒六证,父母之命之类板着脸孔道德说教的气息消解了,转而变成轻松幽默且又不失风光旖旎与清纯自然。

评剧的市井文化之俗还体现在大量的风尘妓女题材的剧目中。最典型的当属《占花魁》了。这出戏的男主人公秦仲不是文人才子而是普通的市井商贩——卖油郎。显然,卖油郎秦仲既没有达官显宦的高贵身份,又没有富商巨贾的泼天豪富,既没有纨绔膏粱的风流倜傥,也没有文人才子的满腹经纶。这样一个走街串巷卖、小本经营的卖油郎想要会临安名妓花魁娘子显然是白日做梦。但是,市井文化语境下的戏剧小说完全可以让这个小市民实现他的美梦。凭什么实现呢?就凭借自己的善良、老实而绝非什么泼天财势与风流倜傥。秦仲的老实厚道感动了花魁娘子,尤其是秦仲类似于“英雄救美”的举动彻底打动了花魁莘瑶琴,使之下定决心要随卖油郎从良。

评剧名家六岁红主演的《占花魁》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如秦仲这般真的“癞蛤蟆吃上天鹅肉”且还能由此发财致富,生意做大的能有几人?如莘瑶琴这般跳出苦海,脱离烟花院,嫁夫从良且追求到幸福生活的又能有多少?这都是市井民间最美好的期许,抑或“白日梦”。赵伯陶先生说的好:“白日梦的缠绵富丽或许与市民迫切希望发家致富、渴求纵情享乐的心态暗合,因而这些作品虽无世事练达的现实内容,却也迎合了市民情趣,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评剧里妓女题材的剧目中并非都像花魁莘瑶琴那样幸运,大多数反映的都是妓女们悲惨的命运和娼妓制度的黑暗。青楼妓院似乎与市井永远扯不清关联,妓院似旧社会市井文化中美丽的罂粟,打情骂俏的红男绿女,吴侬软语的呕哑吟唱,灯红酒绿的陆离光怪,此起彼伏商贩叫卖,无不浮动着市井的喧嚣狂欢、物欲横流、金迷酒醉与声色犬马。然而在这喧嚣与迷醉的背后我们似乎清晰地听到了那些妓女们逢场作戏背后凄凉的哀嚎,看到了老鸨子们吸血鬼般的狰狞面目。因为真实,所以传唱。评剧里青楼戏有着市井细民的想象,有着嫖客的体验,有着妓女的辛酸,有着经纪人的贪婪……(www.xing528.com)

跳出魔窟,嫁夫从良,几乎是每个精神尚未麻木的风尘女子的企盼。评剧《杜十娘》一开场,杜十娘就有念白:“身为秦楼妓女,心怀良门之意。造就烟花之命,自幼落水卖身。会过公子王孙,假恩假爱无情分。”“别院”一场戏,以杜十娘之口,揭露了娼妓制度的罪恶:

杜十娘(唱) :看起来烟花院好比一座活地狱,

是一座迷魂阵专意害人。

头带花好比作招魂伞,

胭脂粉更好似砒霜毒淫。

穿缎衣好一似套人的网,

秘密藏剑暗里杀人。

樱桃口咬破多少荡家子,

公子与王孙不知多少丧了身。

害了多少年轻英雄辈,

害了名士与斯文,

细思想处处是我作的损,

罪孽已造就难免受灾身。

知道了急速归正路,

多行善事积福德与儿孙。

从今后出了烟花院的门,

跳出火坑可能步步登青云。

然而,杜十娘并没有莘瑶琴那般幸运,她所嫁非人,李甲的薄情寡义使她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杜十娘(唱) :如刀扎浑身我是哆哆哆哆哆战,

扑簌簌两眼落下泪痕。

我一片心机使尽中何用,

不从头至尾思想起来更伤情。

只想着脱去烟花归李姓,

一归良门后世传留美名。

随君千里路程无悔意,

还想着作贤孝夫妇长情。

显一显我这青楼出身更尊重,

不料想路遇无情雨合风。

可惜我瞎了两只眼,

把他看得那么重,

毫无些个悔意把他从。

可叹我一片冰心成画饼,

恨死人哪他这样薄情把我扔。

至如今我随他前去也无好处,

我又想再行复返也算不能。

反复思量该我命尽何不如此这样行。

面对李甲的负心,杜十娘没有选择沉沦和屈从,而是毅然用生命来捍卫自己人格的尊严。除此,妓女题材的评剧还有《二妓夺客》《玉堂春》《败子回头》等。

市井文化还有“奇”这一特征。猎奇、求奇、“无奇不传”、“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都是市井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追求。评剧进城之后,为了迎合小市民求奇、猎奇的审美旨趣,也极力追求剧本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比如评剧《珍珠衫》,全剧以珍珠衫为线索贯穿始终:新婚燕尔,蒋兴哥离家经商之前,以传家之宝珍珠衫赠给王三巧;王三巧私通陈大郎,又将珍珠衫转赠陈大郎;陈大郎客死异乡,珍珠衫落入陈妻平氏之手;平氏再嫁蒋兴哥,珍珠衫物归原主;蒋兴哥出外经商,因口角引发官司,在知府吴兴后堂与已休前妻王三巧又破镜重圆,可谓曲折离奇,无巧不成戏。

市井文化中的“俗”,也不乏庸俗与恶俗,市井是一个良莠不齐、群体颇为复杂的社会。自然对艺术的首要和基本要求就是娱乐性,就是满足身体、视觉等感官刺激的享受。因此,市井文艺当中的庸俗、色情、低俗的因素必然存在。这在旧社会的评剧里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早期评剧曾因“粉戏”成分太多,屡遭当局禁演。比如四场评剧《黄氏女游阴》敷演黄氏女遍游地狱,目睹种种酷刑,极力渲染封建因果报应思想,有着浓重的迷信思想。类似的还有《秦雪梅魂游地府》《大劈棺》《因果美报》等。比如《马寡妇开店》中的“思春”“淫奔”等场次,极力将马寡妇塑造成一个淫妇形象。尤其唱到“丈夫啊,一年光景你往哪里去?今日才回来可想死奴!拉丈夫好似猫捕鼠,睁眼看碰倒了灯台与茶壶”等处时,为了迎合市井观众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演员还要做出各种淫荡下流的表演。

1935年白玉霜因演出《拿苍蝇》被逐出北平是评剧存在“粉戏”表演最典型的例证。当然,艺人们表演“粉戏”有着诸多的无奈。旧社会戏班的老板只认钱,只要观众肯掏腰包,他们需要什么,就要演员演什么,演员们又怎么能做得半点主张呢?尤其一些地痞、恶霸、流氓、混混儿,他们根本就不是看戏来的。张慧、曹其敏在《小白玉霜传》中写到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期间出走的紧急关头,只能有小白玉霜挂头牌应急,但是由于小白玉霜太过稚嫩,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徐朗西手下一个泼皮扔给李卞氏几句不阴不阳的话:“李老太,侬哪能昏了头?唱戏个妮子讲的是色艺双全,艺卖不出去还有色嘛!”李卞氏是风月场上的老手,自然一点就透,决定让小白玉霜出卖色相去演当年白玉霜的《拿苍蝇》。老演员珍珠花提出了反对意见:“再雯才15岁,现在就让她演这种胡闹的戏,那不就把孩子给毁了?”可贪婪的李卞氏却不管这些,只要赚钱就不择手段。在小白玉霜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李卞氏做出让步,可以按着《拿苍蝇》的路子再另编一出戏:

迫于生活的压力,华北评剧社的几位“老把式”竟在一夜之间凑出一个很不像样的戏,取名叫《蝙蝠尘缘记》,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将《拿苍蝇》里的苍蝇精改成了蝙蝠精,表演上收敛了一些,同时又根据再雯的特长,让她穿上袒胸露臂的洋衣服跳几下西洋舞。安冠英一边设计,一边骂自己缺德,糟蹋玩艺儿……最苦的是再雯,想着白玉霜在台上出卖色相的可怜相和北平被逐的狼狈光景,她全身的汗毛都发炸,冷汗直流。但在一旁督阵的李奶奶,阴沉着一脸横肉,活像一尊煞神矗在那里,她没有胆量说个“不”字。再雯这才体会当“角儿”的滋味不尽是甜和美,里面埋藏着多少苦辣和辛酸啊!白玉霜背着“风骚”的丑名,自己还曾埋怨她不争气。今天,自己倒想正正派派地唱戏,可哪儿由得了自己呀!外面园子老板要“货”,里面班主要钱,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有多少油水可榨?

新凤霞在《一九四三年青岛卖艺》这篇回忆录中,也记录了类似的遭遇:

有一次是戴绮霞主演,我们青年女演员都演跳舞女。歌舞上来!歌女们穿着洋裙子,洋鼓洋号伴奏……大家穿着洋裙子,做这个动作(下腰)连内短裤观众都看见了,我站住了,说“这个动作太粉,我不做”。后面七嘴八舌的,有人问:“为什么?什么粉的绿的?”我说:“这不是戏班跳的舞,这是洋舞,我是唱戏的,要是跳洋舞我就去歌舞班了。”……大伙都骂我“你是什么戏子?你们唱戏讲什么体面!《拿苍蝇•不比跳舞粉》在台上飞眼吊膀!”我因不跳被辞退了,被赶出了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成立了戏曲改进局,对旧戏当中的迷信、凶杀、色情、暴力等低俗、恶俗的内容与表演进行净化,极大提升了评剧艺术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与“猎奇”相关的便是重新奇,赶时髦,表现出“力投时好”“务求新声”。那么,市井文化何以如此“喜新厌旧”呢?一则,开放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不同于封闭的乡村,都市得风气之先,八方辐辏,各种奇闻轶事、进步思潮都率先涌入,成为文艺创作的题材,导向着市井细民的审美趣味。二则,市井当中的娱乐市场为了相互竞争,吸引观众,于是绞尽脑汁、穷尽手段,真正做到了“奇外求奇更出奇”。作为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思潮应运而生的地方戏评剧在求奇、求新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比如成兆才先生创作的1909年创作的《花为媒》中有一段阮妈向张朋给王寄生提媒的一段唱:

阮妈(唱) :未曾说话笑盈盈,

员外太太姑娘听:

南街桂安是王姓,

家大殷实好门风。

无有多儿与多女,

膝下一子名寄生。

青春刚交十六岁,

生得伶俐与聪明。

专馆老师把书念,

五经四书全念通。

人家要挑门拣户寻个好媳妇,

含含糊糊的可不成。

我想到你们两家门当也户对,

正好他与你家把亲成。

年岁又齐门户也对,

真是玉女配金童,

打量着姑娘必愿意,

但不知老爷太太可愿应?

可到了1915年,成兆才在改编本《张王巧配》中则把这段唱词改成了:

阮妈(唱) :未曾说话笑盈盈,

员外太太姑娘听:

此人家住南山街上,

王少安是员外的名。

家大业好门风好,有许多买卖与经营。

夫妻并无多儿与多女,

只有一子名叫王俊卿。

今年青春一十六,

生的伶俐很聪明。

曾请先生把书念,

他还是一个高学校毕业生。

你们两家门当户也对,

营口真正是玉女配金童。

不知小姐愿意不愿意,

大谅员外太太必应从。

说完咧,不知太太员外可愿意么?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个版本最大差别在于后者更有时代特征了。男主人公由传统私塾培养起来的书生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了。另外就是对王家家业的夸赞,前者“家大殷实好门风”,重点强调“门风”好;后者“家大业大门风好,有许多买卖与经营”则着意强调“买卖”,可见随着时代变迁,商人的地位上升了,反映出了小资产者的价值取向。再比如张五可在秀楼照菱花镜时的一段唱:

张五可(唱) :慢闪秋波仔细瞧。

眉不散鬓角儿正发如墨照,

嘴不大牙也不稀口似樱桃。

小脸蛋儿白又嫩耳似元宝,

细端详个儿不高又不矮身体窈窕。

[往下看(咳) ]我就是蠢大的两只脚,

不为丑啊,

现在学堂讲文明就得这么着。

这些蠢人说,

大脚不好小脚好,

他是不开通啊,

现而今还是大脚为高。

思想起,

心好恼,

恨同胞明白的少,

养女裹的什么样的脚?

裹的松咧绝不能够小,

裹的紧了受不了。

疼的皱眉又把牙咬,

受残屈身体儿弱,

世界上这些女子的难处再没有这样厉害的了。

劝妇女你们快放脚哇,

现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的为高。

“劝妇女你们快放脚哇,现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为高”,显然是对戊戌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禁止女子缠足的艺术再现。当然了,这样生硬地把当时的政策、流行的观念插入剧中,固然会引起当时观众的共鸣,但这样的话由一位封建社会的闺阁女子说出,显然违背了历史真实的原则,且有些哗众取宠之嫌。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评剧《花为媒》将其舍弃。类似反映时代新事物、新风气的还有“到了冬天酸梨白薯捎带着卖落花生。还拉过东洋车,修过铁道,电灯厂里收拾过电灯”(《张王巧配》) ;“劝世间女同胞要学好,休学我贪图快乐失了名节。如我害死亲夫主,到如今身绑法场枪毙我把命倾”(《枪毙小老妈》) ;“洋绸小袄上海式,中衣绣花地儿漂白”(《王少安赶船》) ;“再买瓶子花露水,买个俄国磁的烟粉罐儿”(《因果美报》)等等,不一而足。

紧随时代潮流,反映市井人生百态,成为了评剧一大传统,比如根据实事改编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驼龙》等都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评剧现代戏诸如《向阳商店》《小女婿》《贫嘴张大民》等无不演绎着市井细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注重消遣娱乐,诙谐幽默构成了市井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市井文艺的最基本功能便是满足小市民的娱乐消遣。“正是在这种娱乐消遣中,城市市民才能克服一些隔膜、孤独、陌生,营造出彼此的和谐、亲善。也正因为市井文化的这种(娱乐性)特点,它才具有大众参与、集体共享的特征。”小市民们就是在这种娱乐消遣当中忘却诸多的烦恼,纾解生活的压力,实现暂时的狂欢与麻醉。戏曲一方面发挥着高台教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还有娱乐消遣的基本功能。所以在评剧中有大量甚至几乎所有剧目都有消遣娱乐的成分。评剧《花为媒》是一出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喜剧作品,这出戏从头至尾都充满了轻松、幽默的气氛。尤其是彩旦饰演的阮妈和二大娘这两个媒婆角色的设置,再加上迂腐顽固的李茂林,更使得这出戏妙趣横生,充满喜庆色彩。

由新凤霞、赵丽蓉主演的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报花名”是这出戏最为经典的选场之一。赵丽蓉饰演的阮妈为撮合张五可与王俊卿的婚事,设计安排王俊卿之表弟贾俊英代替表兄到张家后花园相看张五可。为等待贾俊英前来,阮妈要想方设法稳住张五可。她先是让张五可给自己报花名,报完之后,贾俊英还没来,张五可要回绣楼,阮妈急切之中说出了“等”字。张五可马上追问:“等……等什么?”阮妈急中生智,提出要给张五可报花名:“等着,我还得报花名呢!”一下子把张五可逗笑了,问她:“你?你会吗?你连一年四季开什么花都不知道,还报花名?”阮妈无奈,为了拖延时间,只好硬着头皮报花名。头一句就出错了:“我的五姑娘啊!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张五可马上纠正她:“春季里怎么出来个六?”机智的阮妈连忙自圆其说:“是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头上擦的本是桂花油。油了裤,油了袄啊,油了我的花枕头。”接着报夏季,心不在焉地唱道:“夏季里开花热得难受……”唱这句时眼睛向远处望,看贾俊英是否到来。张五可马上追问:“怎么受?”阮妈接着唱:“受不了,到河里去打跟头。头上顶着荷花,花底下生藕。藕坑里去摸鱼,我就摸啊,我就摸啊。”此处的“摸”唱方言“maō”,很有地域乡土特色。边摸边向四周观望,看贾俊英来了没有。张五可问她:“你摸什么呀?”阮妈接着唱:“我就摸了一条大泥鳅!”把张五可逗笑了,然后转身去看花儿,阮妈借这个机会四周张望,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还不来呀!”当她一眼看到贾俊英,直接冲向前去,说道:“你可来了!”接下来就是张五可、贾俊英和阮妈三个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表演,尤其是阮妈夸张的舞台动作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氛。

新凤霞与赵丽蓉主演的经典评剧《花为媒•报花名》

当然,市井文化是很难用“俗”“奇”“消遣娱乐”等几个简单范畴来穷尽的,限于篇幅,我们仅从这几个最能体现市井文化特征的角度来对评剧艺术的市井文化气息进行阐述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