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式读书阶段,养成阅读习惯,精读形成知识体系

中国式读书阶段,养成阅读习惯,精读形成知识体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将一个人一生的读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和十重境界。学会说话、形成习惯是今后学习的基础阶段,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在读书的最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无疑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并且,在一个主题或专业上进行精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影响力,并努力成为专家,这也是一个精读的阶段。也有学者将一辈子的读书形象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喂食阶段。三是主动寻食阶段。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应该是最快乐的阶段了。

中国式读书阶段,养成阅读习惯,精读形成知识体系

国内将一个人一生的读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和十重境界。

(1)入门阶段(学童):相当于学前时期和小学文化程度。学会说话、形成习惯是今后学习的基础阶段,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也就是说,对读书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养成自发学习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

这个阶段包括两重境界:一是说东道西、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却不识字,属于文盲;二是具有较少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可逐字逐句理解字面意义,属于半文盲。

在读书的最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无疑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因为,这是持续阅读的关键。如果此时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通过以后的读书来改变人生无疑是痴心妄想。所以在开始的阶段,我们可以读一些轻松、简单的书籍,可以什么都读,这也是一个泛读的阶段。

(2)初级阶段(学生):相当于中学文化程度。这个时期的任务是奠定人的自主意识、是非观念、人生目标、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并在“为谁读书”上有自己的看法。

这一阶段包括两重境界:一是一目数行,拥有较多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扫一眼即能理解透彻或理解大意;二是鹦鹉学舌,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能按照自己的初步理解将所阅读的内容简要地表述出来。

(3)中级阶段(学者):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为谁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认为,工作是为了自己,学习也是为了自己。

这一阶段包括两重境界:一是能力低者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模仿、套用他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能力高者能进行知识的梳理和重构,并形成无意识的知识管理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二是无师自通,能主动掌握学习、工作、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时具备创新和指导他人学习的能力。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读书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我们应当缩小自己的阅读范围,进行主题阅读。并且,在一个主题或专业上进行精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影响力,并努力成为专家,这也是一个精读的阶段。

(4)高级阶段(学痴或学究):学识渊博,相当于研究生的文化程度,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的管理、运用能力。(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包括两重境界:一是胸有成竹,触类旁通,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只看书名、目录便可略知全书,此时已达到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程度;二是著书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风格。

(5)超级阶段(学宗或学神):学术、技能出神入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属于能诞生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开山鼻祖。

这一阶段也包括两重境界:一是心有灵犀,能指点行业或同仁成长,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悟性无师自通;二是开山祖师,德高望重,名列前茅,在学科、行业内或史无前例,或登峰造极,成为学科、行业内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

在读书的高级和超高级阶段,我们又要回归到什么书都读的状态。因为只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会让眼界变得很狭窄,不可能成为大家和大师。在这个阶段,可以多研究一些其他领域的前沿问题,形成多维度的竞争力,这也是一个泛读的阶段。

也有学者将一辈子的读书形象地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喂食阶段。也就是别人告诉我们该看什么,我们就看什么。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会有人拿着儿歌、唐诗三百首英语的看图识字等等来喂食,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填鸭阶段。也就是我们上学读书的时代。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校,把老师已经消化好的东西装进大脑,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倒映在考试卷子上。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读书的兴趣会被打压,被动学习的成分会多些,营养不平衡和消化不良的情况也会出现。

三是主动寻食阶段。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应该是最快乐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主动的、自主的习惯,不跟风不师古,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然而,在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能够进入第三个阶段的人越来越少。同时,我们发现现在可读的好书也越来越少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活动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热潮。“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一种自觉,“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营造出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