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民阅读趋势好,微阅读与深阅读兴盛

全民阅读趋势好,微阅读与深阅读兴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阅读和深阅读、微阅读和长阅读都在上升,说明全民阅读总体的趋势是好的。于是,“拇指文化”与“指尖文化”、“微阅读”与“浅阅读”应运而生、发展迅速。然而,微阅读的本质是“碎片化”,属于“浅阅读”的范畴。微阅读固然有实用性和消遣性的好处,却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而人们知识的长进,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单纯信息量的累加。

全民阅读趋势好,微阅读与深阅读兴盛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到甲骨文的首次出现;从竹木到丝帛,再到纸张的发明,对于中国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我想,书籍之外,很少有他物。

但是,有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越来越短,只有14分钟,而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平均每天超过34分钟,甚至更长。

有一点还是可喜的,仍然有74.4%的18岁到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就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浅阅读和深阅读、微阅读和长阅读都在上升,说明全民阅读总体的趋势是好的。

事实上,“微博控”“微信控”“QQ控”“手机控”这些新兴阅读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中国最大、最时髦的圈。

1.微阅读的利与弊

有新闻说,一个小孩一天接收的信息相当于15世纪一个成人一年接受的信息量。微阅读的强大可见一斑。微阅读使我们利用了碎片时间,使我们生活得更加方便快捷,使我们拥有更多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飞入寻常百姓家”,“微时代”的到来,使得“手不释机”“手不离机”成为一道风景。于是,“拇指文化”与“指尖文化”、“微阅读”与“浅阅读”应运而生、发展迅速。

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QQ来获取信息。微阅读不仅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还带来了海量的资讯,使得人们常常处于“我又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与快感之中。然而,微阅读的本质是“碎片化”,属于“浅阅读”的范畴。可以这样说,它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也消解了阅读“系统性”与“深刻性”的特征。

另外,在互联网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八卦、心灵鸡汤、伪科学、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庸俗文化,以及暴力、色情和颓废等不良信息。

文化学者鲍鹏山以为,“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也就是说,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为我们带来知识,但如果因此放弃了系统性、深刻性的阅读,我们就很有可能将智慧也一并丢掉了。

我们把这些快速浅阅读的人群戏称为“低头族”,而这种阅读姿态,似乎又与20世纪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观点相悖。他认为,书籍“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

微阅读与碎片化阅读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的微小化、碎片化,相对于传统意义上较完整的内容而言,这些都是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时间的微小化、碎片化,相对于连续性阅读,微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读者利用工作或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微阅读固然有实用性和消遣性的好处,却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而人们知识的长进,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单纯信息量的累加。

深阅读需要“关机”,需要沉浸,需要专一,需要暂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而进入一种类似生命体验的状态。即使读消遣性的内容,也要入乎其内,才能得其妙处。

早在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的匮乏症”作出了一个最好的诊断:信息所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在适应了200个字的阅读之后,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确实比啃下一块砖头还要难;在习惯了只有几分钟的短视频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对不少人来说,也会变得如坐针毡。

应该这样说,微阅读这种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非完全不可取。不过,对这种文化,我们要有节制地享用,才能在“快餐”与“文化”中找到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我想,最要紧的是,在微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整理自己收集的大量“碎片”。

有人说过:“旅行者看到的即是风景,而旅游者只看到他前来观赏的美景。”

“旅游”仅仅是“一段返回起点的旅程”;而“旅行者”则是“踏上旅途或旅程的人,特别是到遥远陌生的地方旅行的人”。“旅游者”强调的是返回原点、返回家园;而“旅行者”强调的是去上路,去做一个行者,去一个崭新的异国他乡进行一番探险。

我想,阅读也是如此。我们不可成为一名阅读的观光客、旅游者。因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到家里一无所获”式的走马观花,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我们应当成为一位阅读的旅行者、探索者,来一场全情投入、心灵洗礼式的文化探索。

2.微阅读就是一种浅阅读

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浅层次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作深入的思考,而深阅读是指进入书本的情境,需要许多深入思考的阅读。

浅阅读是一种以简单、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追求目标的阅读形式。可以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因为,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外界对浅阅读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阅读方式适合当今社会的快节奏,是一种潮流且有实用性。

浅阅读的特点之一是快餐式,属于“快阅读”,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都很快。

浅阅读的特点之二是随意性,不求系统与高深,不需品位与精致,读什么、怎么读全凭自己一时的兴趣。

浅阅读的特点之三是碎片化,如手机短信、微博和微信等,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即看即忘。(www.xing528.com)

浅阅读的特点之四是享乐化,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成为阅读的一个直接原因,把版式、照片和视觉因素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浅阅读的特点之五是跳跃性,阅读的速度很快,虽能大概明白意思,但是不能深入理解。

3.浅阅读时代也需要“深”思考

浅阅读常常不能深入,也就容易演化为浅思维。如果仅限于浅阅读,沉溺于浅阅读,那么这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更需要深阅读。

深阅读讲究反复咀嚼、品味和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为目的,使自己的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迈进。

对不以读书、研究为职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弃。古人读书追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韩愈自述所读之书不过数种。曾国藩也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经典的厚重与丰实,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所无法比拟的。

要知道,深阅读经典著作所带来的增进和提升,如感受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判断力,是不可量化的。我想,这种获得感恰如里尔克诗中的景象:“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惊奇。”

喜欢深阅读的人,一定会在春日里外出去踏青,感受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惬意;一定会在夏夜里与朋友谈心,感受那清风半夜、蛙声一片的欢喜;一定会在秋日里携人登高感觉那落木萧萧、万里悲秋的壮美;一定会在冬夜里独自神游,感受那一夜寒风、万树梨花的凉意。

人类既需要自然风景,更需要精神风景。我们行万里路,是为了看那万千的自然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那迷人的精神风景。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依然坚信,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心一定可以到达。

深阅读,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

应该这样说,浅阅读是我们生活的状态,而深阅读则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如果说,一目十行的浅阅读是一盒快餐,那么,细嚼慢咽的深阅读则是一顿大餐,能帮助我们溯本求源,并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深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一种选择。传统的深阅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养成了深阅读习惯的人,就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更接近成功。

要知道,浅阅读和深阅读既是阅读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不同内容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适合浅阅读的,我们不必去深阅读。同样,适合深阅读的,也不应去浅阅读。

如何去区分,如何去选择,这需要智慧。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浅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人们常常将阅读娱乐化、游戏化、碎片化当成一种时髦,追求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愿作深入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人的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和读屏浏览,可是我们又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虽然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和常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

毋庸置疑,有些纸质读物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和漫画类图书。但遗憾的是,我们不会去整理和甄别所获取的信息,不会去撷取精华、淘汰垃圾,常常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最后被信息所淹没。

人文经典是要求深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就是纸质阅读。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第一条便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对于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务,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

坚持深阅读下去,就可以让自己诗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忘怀得失,安贫守静;就可以淡泊自守,宁静从容;就可以始终把握自己,常常审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深阅读,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而且是永远都不能轻视的生活方式。深阅读是浅阅读不可替代的,这也是许多人感到互联网阅读不“解渴”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的真正阅读,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深度。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多层的、丰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既需要一般性的浅阅读,更需要真正能满足我们广阔内心世界的深阅读。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也在提倡传统式深阅读。美国政府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也举行了“阅读年”活动,试图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重新唤起国民对深阅读习惯的注意。这对国人是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我们既要浅阅读,更要深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