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全民阅读的社会背景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全民阅读的社会背景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阅读环境也大为改善,全民阅读俨然成为一个国民化的趋势。全民阅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构成。只有各类社会阅读组织蓬勃发展,全民阅读才能真正实现由政府倡导向社会自觉推动的转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对全民阅读的广度也有其内在诉求。全民阅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全民阅读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公共活动。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全民阅读的社会背景

(一)全民阅读的兴起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全民读书”(Books for All)。十年之后,1982年,其又提出“走向阅读社会”(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1995年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the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1997年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的口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阅读环境也大为改善,全民阅读俨然成为一个国民化的趋势。尤其从2006年开始,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并联合成立全民阅读组织协调办公室,中国全民阅读开始了从活动到战略、从理念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十年。2016年,李克强总理第三次在两会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同时全民阅读工作还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正式对外发布,这一切都体现了全民阅读经过十年成长,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

我们相信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学校将以阅读为教育主轴,国民以阅读为生活方式,城市以阅读为文化形象和气质,国家以全民阅读事业激发国民文化凝聚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二)基于文化自信的全民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驱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全民阅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构成。全民阅读是新时代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向,必须在全面、持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加强烈的惠民性、社会性。坚持社会性,意味着要将全民阅读视作社会各界参与的公共事业。阅读需要政府的支持推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只有各类社会阅读组织蓬勃发展,全民阅读才能真正实现由政府倡导向社会自觉推动的转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文明史源远流长。优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展示,是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印记。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文化自信赋予全民阅读的文化根源,也对全民阅读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生成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是以这些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为前提的,没有优质文化资源的涵养,文化自信就失去了依托。然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海量的阅读资源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这些阅读资源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低品位的阅读作品混迹其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阅读取向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坐标。因此,文化自信对全民阅读的导向提出了诉求,要求全民阅读活动必须加强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倡导全民理性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当前社会思潮风云激荡,在新的阅读环境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绝不只是让人们多读几本书而已,而是要倡导人们阅读那些有品质、有温度、有理性、有担当、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精品,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全民阅读活动要将文化精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不同方式推送到人们的面前,让人们能够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下主动阅读、健康阅读。目前,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打造了“书香中国”“红色阅读”“书香荆楚”“三秦书月”“长江读书节”“中国诗词大会”等经典活动,在引导全民浸润书香世界、享受“悦”读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文化自信对全民阅读导向的诉求。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对全民阅读的广度也有其内在诉求。中华文化是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其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要得到人们的广泛了解、认知和认同,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路径和载体进行传播,使其落地生根,成为滋养大众的精神养分,全民阅读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目前,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对营造阅读环境、品味文化经典、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要确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们都能够吸取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文化自信的种子,就必须要对全民阅读的广度进行拓展,使全民阅读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使全民阅读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化的日常活动”,使人们不管身处何方,都能就近方便地阅读到各类文化精品,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全民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个人都享有读书的权利。国民的阅读状况,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盲目而混乱的社会。21世纪以来,我国更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推广全民阅读是势在必行之举,意义深远。

1.全民阅读的内涵

全民阅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人已具备阅读的条件,阅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全民阅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人人阅读。这是从该活动的覆盖面来说的。全民阅读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公共活动。坚持的是“全民权利本位”,要促进的是全民的阅读,保障的是每一位公民的阅读权益。不仅仅局限于在校的正处于接受教育阶段的广大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学科书籍的阅读,对所有具备阅读条件的人群,倡导“开卷有益”。(www.xing528.com)

二是阅读终身制。这是就阅读的长期性而言的,由阶段性的阅读逐步演变成全过程的阅读,由一次性的阅读转化为持续性的阅读。这就要求人们不只是在求学期间,或者说进入社会职业角色以前读书,而是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是阅读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人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在智力(包括学习能力)、潜质、爱好情趣、发展方向等方面千差万别,成长历程、生活工作环境等,也都各不相同,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彼此之间所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选择阅读的方向也不一样,再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使得大众的阅读方式由过去的“读书时代”迅速进入“读图时代”,电脑手机等一系列电子产品的出现,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千变万化的阅读载体。

2.推广全民阅读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要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关乎全民公共文化建设、阅读权利、阅读公平的活动,也是关乎我国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推广全民阅读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世界早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利用知识、信息开创新知识产品,使之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形式。当下,学习创新能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结构,使之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些掌握最新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将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反之,那些没有知识,只能靠出卖体力的劳动者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将这巨大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变“人口大国”为“人口强国”,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而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就是贯彻实施这一途径的第一步。人人享有阅读的权利,人人都有条件参与阅读,人人都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2)推广全民阅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已经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社会联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江泽民也曾说过:“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使人的体力、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事实上,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人们的思想有的却出现日趋物欲化、功利化倾向,社会风气浮躁,如果对这种社会现象听之任之,最终势必会影响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和发展。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可以通过书籍等让人们日渐浮躁的身心,逐渐归于平静,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事变迁,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推广全民阅读是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其核心特征就是具有现代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现代性;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服务能力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其中价值取向的现代性特征就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服务内容上还要求着力于培养公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意愿等。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要想形成长效机制,还得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要求各政府相关部门,转变政府职能,以其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多形式、多手段、全方位、多层次,才能使全民阅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实现全民阅读权利和阅读公平。

(4)推广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的复兴之梦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中国梦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特征,即“实力特征”——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幸福特征”——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文明特征”——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必须依靠教育,依靠长期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阅读就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阅读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涵养,推动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实现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同时也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综合素质。倡导和落实推广全民阅读,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构建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切实将全民阅读普及开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