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合隼雄:小学数学这样教,孩子的学校选择

河合隼雄:小学数学这样教,孩子的学校选择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当周年庆的时候,买了河合隼雄的四本书,一直没有拆封过。今天先拆了《孩子与学校》。但是“好的大学”也是按照标准排名。选择大学,也不是按照孩子的个性来选择,而是按照成绩来选择合适的地方。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受教育方,但他们潜在的自我生长力不容小觑。只有不仅考虑“怎样生活”,也考虑“怎样死亡”,才能成为终身教育。共同拥有一个秘密,简直是童年友情的纽带。老人和小孩互为引导者,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河合隼雄:小学数学这样教,孩子的学校选择

当当周年庆的时候,买了河合隼雄的四本书,一直没有拆封过。今天先拆了《孩子与学校》(读完后,发现应该先看《孩子的宇宙》,那就明天看)。

整本书分四个章节: 《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大人与孩子的关系》《教育方与受教方》《心灵成长的地方》,其实作者都是在讲述对“教育”的认识,从细微之处,从常见之处。

关于教育的“价值的一元性”,何其常见。我们几乎都感染了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厉害”。这种观点的背后是我们普遍认为毕业于“好的大学”、在“好的地方”就业就会得到幸福。但是“好的大学”也是按照标准排名。选择大学,也不是按照孩子的个性来选择,而是按照成绩来选择合适的地方。

他说:“我曾经说过,所谓问题儿童,其实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是呀,应该要当成问题去思考才是啊!

我的课堂上的他,

为什么坐不住呢?

为什么他总是走神不听呢?

为什么他那么拖拉呢?

为什么他明明都懂,下笔成××呢?

那么,怎么成长呢?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受教育方,但他们潜在的自我生长力不容小觑。我常和焦虑的爸爸妈妈们说,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教会的,要等他们自己学会了——静待花开便是这个道理。静待花开,不是任由不管,期待孩子自然成长,于是对孩子自由放任,往往是父母为了回避作为父母的责任而找的借口,孩子都能看穿这一点。静待花开,是“待”着的,关注着的,只是不强行去输入,而是设法去帮助他们自己学起来。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教育分为教导与育人。我们当下教导较多,在社会上也更受关注,育人相对欠缺。比如幼儿园阶段开始,“教”英语等知识的地方,总是大受家长欢迎。作为教育人,要养育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乐趣。如果自己工作生活得很不高兴,让孩子“自由自在生长”就是一句空话。要让自己的工作更快乐,就要观察孩子,用温暖而长远的眼光来观察。所谓长远,就是不要立即下结论,而是学会稍微等待一段时间。我在抖音上传的基本都是娃们下课时、玩耍时的样子,观察他们倒真的是一种乐趣。乐趣之外,还可以去发现、去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我们认知里的成长,已然是终身的成长。作者关于“终生教育”的说法很有意思。如果光是从增加了多少知识或技能出发,不考虑人的成熟究竟是什么,终生教育是非常危险的。只有不仅考虑“怎样生活”,也考虑“怎样死亡”,才能成为终身教育

早上,拆开了《孩子的宇宙》。不可否认,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他与她,是我们的孩子,又不是我们的孩子。用温柔而长远的目光去看,用儿童的心思去体谅儿童,是我们教育人毕生的功课。全书共七个章节: 《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仿佛是写实的剧场,对孩子进行详细的心理剖析,因为作者不只是教育人,更是日本著名的荣格派心理分析师。所以每个章节里展现的都是心理有问题(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的孩子,但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的确就是在抛给我们问题。

家人对孩子有多大意义,取决于孩子从他的家人中体验到了多少意义。若家人与孩子的关系是相互憎恶,那么孩子可能会寻找“疑似家庭”,去交往那些在我们成人眼中属于危险又混乱的人物。

孩子的秘密有多重要?共同拥有一个秘密,简直是童年友情的纽带。只是这秘密,有黑暗的,有阳光的,有让人不安的,也有无所谓轻重的。每次,我坐在教室里,有些娃娃就很喜欢围过来,悄悄和我分享他们的秘密。有些秘密在我们眼里,实在当不得是什么秘密。但孩子很喜欢说:“刘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哦,谁谁谁%%%&*。”那我们就应该跟孩子一样觉得是“秘密”——共享并保守好一个秘密,我们就成了孩子的亲密朋友。

动物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家里有个为动物着迷的,对于“动物的姿态,往往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句话,我表示高度认同。从小到大,他总是痴迷于山山水水间的各色生物。他说,累的时候,烦的时候,看看它们,就觉得舒坦了。

时间、死亡,对于孩子是怎样的存在?我只觉得小时候的时间过得好慢好慢,如今却是好快好快,当真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第一次觉知死亡的存在,大概是入学之前。当时我一再地问妈妈:“我们会死吗?我们都要死吗?”妈妈说:“会死呀,妈妈会比你先死。”这个答案我相当不满意,哭喊着:“我不要妈妈先死,妈妈不能死。”妈妈说:“妈妈是应该比你先死的呀,你将来就会觉得你的孩子是最重要的,一代代都是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妈妈没能缓解我的恐惧,也没能从“人生一世当如何度过”进行引领,所以小小的人儿在很多个夜的黑暗中悲伤良久。觉知死亡不是坏事,感受时间的流逝更是好事,只是这些问题对孩子而言,都是大事。我们是不是不应该那么敷衍地去回答?

孩子与老人为什么天然亲近?隔代亲?作者说:“老人与孩子有着不可思议的亲近性。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在青年和壮年忙着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时,老人和孩子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性连接在一起,互相庇护,彼此共鸣。我儿子小乐这一代,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团宠。我曾对他说:“你真是太幸福了,我的记忆里,基本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影。”儿子的回答很出乎意料,“那将来我就比你痛苦了,他们那么爱我,却都老了,以后都会离开我!”我没感受过多少来自爸爸的疼爱(俗称丧偶式养育长大),但小乐是我爸心尖上的宝贝。老爸带着他画粉笔画,陪着他学走路,乐颠颠的样子,真是在告诉你——他们才是一个世界的人。老人和小孩互为引导者,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眼里的异性何时美丽?我一直觉得小孩子眼里,没有什么异性的概念,尽管在我们的记忆里,也会留存小时候关心或喜欢过的异性。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有人在小学一年级时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也有人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光是想一想对方,就觉得心中一阵慌乱。这让我很是惊讶。这些年教高段,常会遇到“谁喜欢谁”的问题,总觉得那种喜欢其实是“好孩子的榜样光环”而已,孩子怎么会有“一阵慌乱”的喜欢?是我想当然了?

我们常常用“这算什么事”来看待孩子的宇宙中发生的“大事件”,这样的我们就很难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今天看河合隼雄的第三本《孩子与恶》。

我很好奇这本书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最好的人。在工作中,我们也是时时能感受到来自孩子的宽容与真情。小孩子的恶,是指什么?

想到了教育人代代相传的一句话:“你待他们太好,他们就无法无天,爬上来了。” 这“无法无天”怕就是恶了吧?或者是近年来讲得甚多的校园欺凌。

翻看封面和封底,这“恶”怕不是我理解的“恶”。“根本性的恶”会是怎样的恶?

集中读一个人的作品,会发现作者的理念一以贯之(也说明河合隼雄写这几本书时已经达到了同一的成熟程度,不像我,从我的文字里也能感觉到我还在不断“变化”)。

《孩子与恶》告诉我们,小孩子的恶要学会区分,有时候只是长大必备的“阵痛”而已(谎言、秘密和性,都是大人针对孩子划定的“恶”的范畴,但是好像没有哪个人的孩提时代和这三件事完全没有缘分),是创造性人格生成的一个经历,不要贸然伸手阻止,要感知孩子灵魂深处真正的需求,但又要清晰地让其感知到规则与底线,毕竟,恶,过了分寸,会无可挽回。

分享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话:

以为只要根绝了“恶”,就万事大吉。基于这种过于单纯的想法,犯了多少过失还浑然不觉。这种过失的牺牲品,永远是孩子。我们这些临床心理医生们,有比常人多得多的机会见到这样的孩子。

可能是作者独特的经历使然。老实说,我感受到的孩子的“恶”是真不多,可能现在的乖宝宝很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过高年级孩子“打架斗殴”“偷窃”等事件,但这些年很少见,普遍感觉孩子的问题基本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等学习习惯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庞大教育体系里,似乎离“恶”越来越远,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时间去“恶”。

要将“恶”扭转到正面,经常需要第三者的力量。

这个第三者的角色常常由父母或者我们这些教师来担当,毕竟我们离孩子那么近。我扭转过“恶”么?应该扭转过吧。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很迅速地破获过班里的几起“失窃”案件,然后真的发现肇事者基本都是家庭条件还不错的衣食无忧的小孩。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但悄悄查出来之后的“保密”,让这个事情成为彼此的“秘密”,是我坚持的一个准则。感谢自己没有过于“善恶分明”,始终相信孩子的可塑性。现在再去看这些孩子,都好好的。那时的“恶”,或许真的只是想长大,想被重视,想让对自己不满的父母感到愤怒的一种表达。(www.xing528.com)

回想一下小时候,有时在被父母训斥之前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做了坏事。

这个感知能力我好像很强。由于小时候体弱,秋风一起就要咳嗽,妈妈就会给我穿很多衣服,还一再规定不许脱。我有时候想出去跑动、玩耍,就会随手脱下外套出门。被母亲发现,每次都能领到一顿揍。现在想起来好奇怪,为什么要脱掉外套再跑出去玩呢?为什么不跑到外面脱,回家前穿好呢?宁肯每次心事重重地回家,再挨打?这是智商问题,还是在不断重复地表达“我就是不想穿那么多衣服”?

人不是机器,生活,就是要不懈地努力,把看上去对立的温和与严厉在自己的内部有机地统合起来。统合这两个对立面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真正的个性。孩子,真是一个令人感激不尽的存在。

孩子灵魂深处的需求,常常超越大人们的常识。仔细捕捉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感知孩子内心的诉求,敞开心扉去接收孩子的心里话,会让我们成为更温良有爱的成人。

野性,不一定是粗野和狂暴,开放在原野的可爱的紫堇花,也是野性的。面对孩子,总会有很自然的发怒啊、悲伤啊,一味地压抑住这些情感的自然流露,表面上看家庭很是平和。但父母极力地在这种环境里培育好孩子,孩子就成了一束塑料的假花。我们也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身体中与生俱来的野性。

我相信孩子都是异常敏感的,不是你做父母的想掩饰就能掩饰得了的。但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无法克制情绪,对孩子是极大的伤害。看到这段话,再次提醒自己,要统合自己的认知,任何问题不要单一性地去解读。

青春期,是一个把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过程。我们说“恶”,不过是按照大人的标准下的定义,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在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的情况下就做出了这种事。

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间段里也犯过一些错,比如考砸了隐瞒排名,自己一边隐瞒着一边战战兢兢知道错了的。回忆起来,特别特别感激妈妈的“视而不见”,因为我感觉到她是知道我的“故意隐瞒”的。“心知肚明”,只是没有言明而已。

青春期孩子之间的欺负、欺凌,自古就有。可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激化成这样?有孩子的压力问题,不关注孩子的个性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还有就是孩子长到青春期,恶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太少了。比如,小的时候,如果能在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不时地体会一下你欺负我、我欺负你,就能亲身体验到这不是一件好事,知道欺负人的限度在哪里,就能掌握分寸。有些学生,恶狠狠欺负别人的时候,心里也焦虑着:我为什么会这样?但就是停不下来。行为越来越残酷,自己也刹不住车。这个时候的大人,要作为一堵墙站在那里,一定要有一种无论什么样的冲击过来,都决不动摇的强韧的力量,体现严格与严厉。

校园霸凌,我眼皮底下还没发现过,可能是孩子们还小的缘故。但如果为人父母、师者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定会成为一堵强悍有力的墙的,墙虽不会跑来跑去打孩子,却能让孩子发现规则,明白规则。消除欺凌的一个策略,其实是体育运动。引导孩子投入到集体性的体育运动中,以体育竞争的方式释放精力,释放攻击性,是青春期孩子可以接受的对策。

大人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把自己的善意强加给孩子呢?基本上,我们只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可能性,静观其变就可以了,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没法相信孩子呢?不相信孩子其实就是不相信自己。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做得好吗?可能表面上是挺体面的,但心灵深处是否有一脉焦虑的暗流呢?老是在忧心忡忡,不干点什么就坐立不安。可是,自己已经“稳定成型”了,所以一切要求都冲着孩子发过去了。

我就常有一种焦虑感。每当焦虑的时候,就会想要做事情,看到自己做成了什么的时候,心下会稍安。好在,我从来没有把这种焦虑感带来的压力,传递给我的小乐,没有去要求他必须做这个、做那个。人过四十,还是要努力把这种焦虑感弱化。

今天拆封了河合隼雄的第四本书《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

这本书简直是来提醒我有多无知的。作者看过的书,我发现自己全都没看过。

我对他的“读的书”很难有共鸣,但对他的“人生”倒是很有些感触。

河合隼雄出生在一个父母很重视阅读、重视文化教育的家庭里。没什么书读的年代,他们家订阅杂志、购买书籍,作者也知道非常难得。家里六个兄弟都酷爱读书,大家都以读书和演书为乐。这样的家庭和学习氛围,促使整个家庭人才辈出。

而这样成长起来的他,爱笑又充满正能量,最喜欢说:“这真是太好了!”遇到一本大部头的难读的书,我们会怎么想?太难读了吧?没法读啊!不想读了!他却是:“哇,好开心啊,我好骄傲啊,我能读这么厉害的书了。”然后感叹“这本书真了不起呀!”多美好的心境与情绪。他一定是一个会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幸福的人。

怪不得村上春树评价他“不可思议”,吉本芭娜娜说他“非常地开心”。

跟河合先生面对面地说说话,头脑中纠缠在一起的那些让人很不舒服总想干点什么又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不可思议地就被温和地化解开了。……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

——村上春树

到什么时候也无法企及,到什么时候都会把心扉敞开,而且一点儿也不后悔,还非常地开心。这就是河合先生的魔力和实力啦。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让人觉得世界还是可以相信的。

——吉本芭娜娜

从他的讲述里,我感触最深的是:长长远远的各色阅读,最后都能链接到自己的生活,会觉得非常有意义,且对自己影响深远。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好有丰富的经历去承载和联结自己的阅读。

对比现在很多的年轻教师,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比较有“经历”的人,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教学生活。所以在阅读一系列的教师成长类图书时,总能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乡村教师的茫然,乡镇教师的无奈,城区教师的压力,都能很快链接到自己,场面便变得鲜活起来。这份经历,除了能激励成长之外,最大的功用是它让我对当前的教学生活充满了感恩。回想一下那个时候的校舍条件、那个时候的包班教学、那个时候的一三年级跨段语文教学、那个时候的一个人随想随做……如今的自己,实在是太幸福。

有经历的人,更能明白“等待”和“希望”意味着什么。“等待”和“希望”是极其美好的——遇事不着急,能说“别急,再等等”,沮丧的时候依然能充满希望,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但有时候,我觉得相信一下命运,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真的会遇见一些惊喜。

说到惊喜,阅读曾带给你多少惊喜?

应该说有很多很多惊喜。比如,当初我喜欢上薛瑞萍的班级日志,把她的书(推荐《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看了个遍,越看越喜欢,感受到班级日志作为自我表达、记录思考的载体,对自己的教学人生着实有意义。于是,这份阅读就拉开了我写教学日志的序幕。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分享别人的思考、经验、人生。

河合隼雄当过高中老师,所以关于教师,他有专门的一段话提及:

仅仅是教书,只要教书就能领到工资,同样的内容只管重复教下去就好。每天只是重复,人就没有进步。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可怕的地方。所以,当了教师,不管在什么层面上,只要不进步,就会完蛋。

一个教师,如果不寻求自身的进步(进步未必需要荣誉的装饰,阅读、实践、改进都是进步的历程),必然会慢慢丧失创意和激情。不寻求进步的老师,一定会更依赖于刷题、检测的周而复始,他的行动必将对应其自身进步的停滞。

很庆幸,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并帮助彼此做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