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获得家长的配合-问题学生这样教

如何获得家长的配合-问题学生这样教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发给小东家长的信息中,我提到了小东开朗的性格、融洽的人际关系、出色的办事能力等优点,也明确指出小东的纪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也提到小东担任组长的事实。当然,我明确告诉小东家长,小东可能会因为违纪次数太多而被取消午休午餐资格,这也是陈述事实。

如何获得家长的配合-问题学生这样教

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她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绝望的阴影,又在某个瞬间给人柳暗花明的希望。

这是我发给家长的一条信息:

小东(化名)妈妈好!小东这孩子,性格非常开朗,同学关系特别好;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相当棒,我比较看好他,希望他将来能有更大作为。当然,小东这孩子也有一些急需改进的不良习惯。比如,小东今天又在午休时吵闹。之前,小东也多次出现过类似问题,我已经做了一些教育工作。烦请您也关注下,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以免孩子因违纪次数超过三次而被取消午休午餐资格。此外,孩子目前还担任组长,请您多鼓励孩子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给组员做出更好的示范,带领组员共同成长。非常抱歉,我现在还不能独立帮助孩子解决这些成长问题,见谅。同时,我期待我们能携手努力!辛苦您了!谢谢!

实话实说,我不喜欢,不愿意,也不擅长主动和家长交流有关学生的问题——一方面认为这样做有告状嫌疑,极有可能给师生关系添堵;另一方面觉得这样做表明班主任已经黔驴技穷了,而我不是这样轻易就认输的人,虽然学生的成长需要家校一起保驾护航。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一般不会给家长发这样的信息,除非对学生的处理已经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比如,上述信息中的小东,已被年级值班老师登记在案,如果累计次数超过三次,那么小东就要被取消午休午餐资格了——这既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也是保证相关制度权威性的需要。作为班主任,我肯定不能带头破坏学校午餐午休制度,因为学校午餐午休制度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此外,我有责任、有义务将此事明确告知小东家长,以免小东将来被取消午休午餐资格的时候,小东家长对此毫无了解,否则我就是失职的。

如此,我不得不给小东家长发上述信息了。

当然,我在发信息的时候,非常慎重地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客观全面呈现学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鲜活的生命,都有让人艳羡的闪光点,也有令人感到忧虑的不足之处。教育的魅力在于追求完美;教育者的困扰也在于,教育追求完美。正因如此,更多教育者往往自然而然地就会盯着那个“黑点”看,而忽略了大面积的白净。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学生更要一分为二。

当然,不同的学生,遭遇的成长问题的数量是不一样的,遭遇的成长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的成长问题能被写成一篇一万字的长文,而他们的闪光点却屈指可数,甚至是要借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器具才能略微看到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遭遇的诸多成长问题而忽略他们的任何闪光点。这既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全面的需求。我们不能因为不良情绪而回避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缺点。

在我发给小东家长的信息中,我提到了小东开朗的性格、融洽的人际关系、出色的办事能力等优点,也明确指出小东的纪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也提到小东担任组长的事实。客观地说,这条短信里呈现了小东的三个优点、一个缺点和一个努力方向,既客观,也全面。

其次,合理合情反馈问题。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学生都遭遇着这样那样的成长问题。不同的是,一些成长问题刚好落在学校常规考察的范围内,就特别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而一些不在常规考察范围内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被忽视。而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往往更严重。

比如,学生时常不交作业,我们容易发现,也急于解决;学生患有轻度抑郁症,我们很难发现,同时也不会立刻着手去解决。事实上,患有轻度抑郁症的问题比时常不交作业的问题严重多了,但是并不能让我们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这实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呈现学生的问题时,要尽可能合理,不要给家长一种“天都要塌下来”的糟糕感觉。其实,把学生暂时遇到的成长问题放到整个生命进程中看,一些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或者说一些当时看似要毁灭学生整个人生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做到了合理,才能做到合情。合理合情的问题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家长的焦虑情绪,但远远不足以让家长感到恐慌。有人说,我们不让家长感到一些恐慌,那么家长就不会在意,可能会把班主任的反馈当成耳边风。对此,我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哪位父母不希望他们成人、成才、成事?反映问题要合理合情,但传播恐慌着实没有必要。

在我发给小东家长的信息中,我只是呈现了小东在午休期间多次吵闹的事实,并未对这个事情进行发散性思维。当然,我明确告诉小东家长,小东可能会因为违纪次数太多而被取消午休午餐资格,这也是陈述事实。同时,我也说明自己已经做了一些教育工作的事实。如此一来,我就做到了合情合理反馈问题,因为我并未进行任何恶性发散(由纪律意识淡薄而联想很多有关学生未来的不良的可能性)、添油加醋(用更严重的词语描述事实)或歪曲事实(把听到的、想到的、未经核实的事情都当作实际发生的来描述)。

再次,千万不能推卸责任。

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希望孩子品学兼优,每一位班主任都希望学生出类拔萃。正因如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会竭尽所能,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方面会尽职尽责。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不用怀疑家长和班主任的真诚。

当然,希望孩子好并不代表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教育几乎是世间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她面对的是鲜活、复杂且与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人。家长和班主任教育孩子的真诚坚如磐石,但教育孩子的智慧不一定丰富多彩,尤其是在面对问题学生时。(www.xing528.com)

当家长和班主任都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的时候,既是家长和班主任对彼此寄予更高期望的时候,也是家长和班主任最容易相互埋怨的时候——家长埋怨班主任没有做好老师的那份工作,班主任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长的那份责任,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把造成孩子问题的原因或未能较好解决孩子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对方身上。

当到了这个节骨眼的时候,家校合作极容易被撕得粉碎。此时,家长不能把责任推给班主任,班主任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家长;相应的,家长需要担起家长应尽的责任,班主任应该担起班主任应尽的责任,双方都实在不适合再去“踢皮球”了。

在我发给小东家长的信息中,我诚恳地说:“非常抱歉,我现在还不能独立帮助孩子解决这些成长问题,见谅。同时,我期待我们能携手努力!辛苦您了!谢谢!”这段话,我至少表达了三点意思:一是说明自己做了工作,二是表达愿意承担相应教育责任的意愿,三是期待家校协作努力。我既没有推卸责任,又提醒家长要尽到责任。

最后,确确实实看到希望。

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她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绝望的阴影,又在某个瞬间给人柳暗花明的希望。不管是家长,还是班主任,都需要坚守教育的这份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就是说,问题学生真的可能在某个节点上就被我们教育好了,我们千万不能主动放弃,要看到任何一丝一毫的希望,要付出哪怕一点一滴的努力,不仅要给自己希望,也要给对方希望,不仅要自己努力,也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努力。

当然,在这个永远看到希望的进程中,急躁是希望的杀手。成功的教育,是人、方法、事件、时间、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完美契合。失去了多方因素完美契合的教育,不能直抵学生心灵,谈不上让学生触动,当然就不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变”了。

教育的难,正是难在使各方因素契合上。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事件中,不断揣摩学生的心理,不断尝试新方法,不断寻求更合理的时间节点,不断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为了让人、方法、事件、时间、环境等多方因素完美契合。客观地说,我们不断创造这种机会,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机会,这也是我们确确实实要看到希望的原因。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等待更合适的契机,需要寻找更科学的方法,需要积淀更正向的影响。显然,这个过程快不得,我们当然也急不得。如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我们就仿佛一次远行,每前进一步,我们就离目标更近一步,不停地前行,一如既往地感到离目标越来越近,平和且充满希望。

在我发给小东家长的信息中,我呈现了小东的三个优点、一个缺点和一个努力方向,既做到了全面客观反馈问题,又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优点,特别是那句“我比较看好他,希望他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一定能够给家长带来“看到希望”的温暖感觉。

……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好看到哈尔滨市某小学一年级家长写给学校的公开信,家长在信中控诉了班主任老师季某用教鞭殴打学生、让学生花式罚站、用胶带粘住孩子的嘴巴、让犯错的孩子游班等违反师风师德的事情。说实话,如果这些事情均属实的话,那么我会感到特别惊恐,一是因为季某毒害孩子的手段之残忍,二是季某与家长的沟通之糟糕。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季某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感受,既摧残了孩子,也伤害了家长。

从这个令全民关注的事件来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必须守住两条底线。

一方面,对于孩子,班主任的任何言行都必须基于孩子的成长需求而进行。如果班主任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那么家长很容易就能感觉到那份孩子被抛弃、被厌恶、被诅咒的绝望。当家长只是感觉到班主任在发泄不满情绪而无视孩子的成长时,家长实在不能再“配合、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了,要么选择对班主任不理不睬,要么选择报复班主任的乱作为。

就像季某一样,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伤害孩子的方法,任何一位家长都是不能接受的。面对如此伤害孩子的班主任,家长不反抗,还能做什么呢?也就是说,在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只要还能感觉到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一般就会“配合、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另一方面,对于家长,班主任必须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心情。一般来说,孩子出问题,家长肯定是非常焦虑的;对于家长的焦虑,班主任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不能完全无视。事实证明,家长对孩子问题的焦虑,远远比班主任的焦虑更长久、深刻。当班主任完全无视家长的痛苦心情时,家长是非常容易崩溃的,就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愤怒。

比如,一位学生的妈妈曾对我说,她几乎天天都要失眠。为什么呢?为了这位学生,这位妈妈舍弃了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妇。但是,当一想起孩子厌学的事情时,她就觉得自己特别失败,顿时就会感到特别痛苦。如果此时我不管不顾,借着列举学生问题的同时顺带着把家长数落一遍,那么这位家长是不是立刻就会崩溃?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太需要家长这个盟友了。家长一旦不能理解我们,不仅不能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相反还会帮倒忙,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和班主任的初衷相违背的——一旦失去了家长这个盟友,班主任不仅要教育问题学生,还要时刻提防被家长抓到什么把柄,以免遭遇在家长撕破脸皮后尊严扫地、职务不保、伤身破财的风险。

为此,班主任实在有必要守住顾及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感受这两条家校交流底线,要尽最大努力把家长变成我们的盟友,千万不可把家长推向我们的对立面,让他们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道路上产生更多阻碍。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和家长这对“难兄难弟”,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取暖、相互扶持,才能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长远道路上形成稳定持久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