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害预防研究:情境预防理论及影响力

被害预防研究:情境预防理论及影响力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情境预防理论根源于三大理论板块,即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环境犯罪学理论。通过对上述情境预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简述可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犯罪人和实施犯罪的“环境”(情境)。因此,情境预防实质上是将犯罪预防的重点由犯罪人转向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直至当今,犯罪的情境预防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犯罪预防之中。

被害预防研究:情境预防理论及影响力

所谓犯罪的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是指针对某些具体的犯罪行为,改变其实施犯罪的具体空间以及环境,从而增加犯罪实施的难度,使犯罪人感到犯罪收益的降低,从而放弃实施犯罪或者减少犯罪的发生。[46]简单来说,所有的犯罪都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因而情境因素(包括时空、机会、特定的状况等)均能影响犯罪的发生。因此,若能对这些影响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进行改变,就能抑制犯罪的发生。情境预防理论就是通过改变、管理犯罪发生的“情境”来预防犯罪的理论。一般认为,情境预防理论根源于三大理论板块,即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环境犯罪学理论[47]

1.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源自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模型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会进行估量和思考——选择风险较小的行为以实现最大的收益。倘若风险过大,犯罪人就会放弃实施犯罪行为。例如,犯罪人在实施抢劫行为时,会针对所抢劫的对象进行“理性”选择。一般而言,犯罪人会选择反抗能力较小的对象,如对弱小的女性实施抢劫,而不会对反抗能力强的对象,如对强壮的男性实施抢劫。对于不同的犯罪而言,影响犯罪人是否实施犯罪的因素是不同的,如犯罪的对象、作案的环境、时机等,不一而足。理性选择理论实质上建构了一个模型:犯罪人都是理性的人,因而会根据具体的情况理性的选择实施自己的行为。换言之,犯罪行为是经仔细衡量、深思熟虑后予以实施的,是犯罪人计算了得失损益后的综合考量结果。

2.日常活动理论

日常活动理论,最早由犯罪学家Lawrence Cohen和Marcus Felson所提出,他们认为,犯罪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或者行为能够导致犯罪的发生。[48]日常活动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与犯罪增加有关的各种场所。研究显示,犯罪在物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较多的犯罪出现在相对少数的街道、“犯罪热点地区”,包括便利店、打折商店、高中、公共住宅区及其附近、拥有方便走廊的高楼大厦、监控不力的地区、餐饮店派对以及人们常实施无规则行为的其他地方。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人员混居、管理混乱的社区也是犯罪的高发区域。雅各布斯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指出:一个给人们归属感的社区非常重要。20世纪90年代,赫尔利和厄尔斯提出,一个让人们有主人翁意识的社区有助于降低犯罪率[49]对某些人而言,经常去这些地方,特别是在深夜时间段去,构成了他们的日常行为或生活方式。这些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而自己参与犯罪的人尤其更可能受到犯罪的侵害。日常活动理论旨在改变潜在被害人的行为。[50](www.xing528.com)

3.环境犯罪学理论

环境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地点和环境之中,因而可以通过改变地点或者具体环境以及空间的布局来预防犯罪。1961年,美国记者简·雅各布斯出版了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启蒙之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认为,在美国,城市、街道以及社区造就了犯罪滋生的土壤,而合理规划的城市不但能够给居民提供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和抑制犯罪的发生。[51]关于环境犯罪学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层面展开。从宏观层面而言,环境犯罪学关注的是国家或者城市的犯罪状况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这样有利于甄别出犯罪高发的地区以进行针对性的犯罪预防。例如,中纪委网站在2015年4月22日公布了我国100名外逃贪官的名单,并绘制了《外逃人员案发地点》地图,其中外逃人员最多的省份是浙江,在这100人中占到8人。[52]该图非常清晰的指出了我国重点追查的外逃人员案发地图,分析了外逃人员的性别、年龄以及职务等,为外逃犯罪的预防提供指南。此种类型的研究,可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犯罪制图学派”中找到源头。从微观层面而言,随着对犯罪研究的深入和细致,针对城市内部的高发犯罪类型以及常发区域成为环境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这就是微观环境犯罪学研究。这种研究的触角已经不再局限于整体和宏观层面的犯罪,而是将目光转向于诸如具体的微观环境如火车站、城乡结合部等犯罪高发的特定区域,试图研究该类型区域的犯罪状况以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3]当前,环境犯罪学中的微观层面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通过对上述情境预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简述可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犯罪人和实施犯罪的“环境”(情境)。其理论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实施时的具体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这种改变会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实施。具体环境的改变之所以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实施,其原因在于犯罪人是能够衡量利害关系的理性之人,能够“趋利避害”。因此,情境预防实质上是将犯罪预防的重点由犯罪人转向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简而言之,即预防的重点由主观意义上的犯罪人转向客观意义上的犯罪环境。这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转变:犯罪预防不再仅仅拘泥针对犯罪人的预防这一狭隘视野,而拓展至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客观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情境预防理论的提出,拓宽了犯罪预防的视野,将犯罪预防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直至当今,犯罪的情境预防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犯罪预防之中。例如,情境预防针对情感色彩强烈的表现型犯罪(如飙车、足球流氓)的预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4]甚至,情境预防理论对于暴恐犯罪的防控也具有重要意义。[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