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行为改变:实现被害预防

个体行为改变:实现被害预防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害人的被害性决定了个体需要改变自身的行为来实现预防被害。因此个体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谨慎、诚信、自尊、自爱的良好习惯,是有效减少被害易感性和诱发性,避免自己成为被害高风险群体的重要措施。期间,林某因为火锅汤底加水问题,和该店男服务员朱某发生口角。朱某感到不受尊重很是生气,进而实施了过激的“泼开水”行为。所以,居住在这些区域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被害几率,其被害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区域。

个体行为改变:实现被害预防

被害人的被害性决定了个体需要改变自身的行为来实现预防被害。对于被害个体而言,改变自身的行为以预防被害,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实现:

1.改变自身不当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定势,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50]被害人行为习惯的典型特征在于行为自身的不当性,虽然这些不当的行为并非出自于引起犯罪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激发了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成为被害的诱发因素,导致自己陷入被害情境。前苏联学者明斯卡娅在对强奸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约有27%的加害人在行为前已知被害人口碑不好,25%的被害人存在择友轻率、性态度随便等行为。[51]美国学者Nelson和Amir在对性犯罪的被害人进行研究时,发现她们中的很多人有搭便车的习惯。[52]英国的一项被害调查表明,不喝酒的人的被害可能性只有5%,而酗酒的人被害可能性则高达15%。[53]究其原因,主要是使用酒精和其他药物会使人们容易去激怒他人,要么参与很多冒险行为,要么会使自己对潜在的被害警惕性更低。更为严重的是,酗酒和吸毒者更容易引起潜在犯罪者的关注,因为犯罪者会认为受到酒精和其他药物影响的人相对来说更好攻击,从而成为故意伤害、盗窃、性侵害的受害者。[54]2012年至2014年10月,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共审理强奸犯罪案件92件涉及97人。其中两成以上的强奸案是在酒后发生的。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混迹于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寻找醉酒的女性,趁被害人酒后意识不清,把被害人带到其能够控制的处所,如其住所、酒店房间等地方,对被害人进行奸淫,被害人因为喝得醉醺醺根本无力反抗。[55]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在酒吧、迪厅、KTV还是在路上,女性显露酒后醉态,缺乏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理想的“猎物”,使自己被害的风险大幅度上升。总的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存在交友轻率、举止轻浮、爱慕虚荣、贪图小便宜、不诚信、酗酒、喜欢泡夜店等行为,这恰恰是容易导致自身被害的重要诱因,能够激发、导引或催化出犯罪行为。因此个体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谨慎、诚信、自尊、自爱的良好习惯,是有效减少被害易感性和诱发性,避免自己成为被害高风险群体的重要措施。

2.改变自身的语言习惯

生活中许多被害的发生与语言冲突相关,由于言语的不当刺激进而产生冲突并最终导致被害的发生并不鲜见。因此,平时甚至在争执中保持谨慎的态度以及谦虚的言语,是避免“祸从口入”的重要方式。当前快速的生活节奏、较大的工作负荷使得人们压力增大,而人口的迁移导致“陌生人社会”的形成,生活压力难以得到很好舒缓和排解,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紧张而微妙。“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熟络,矛盾能够得到很好的沟通而消除,但这在“陌生人社会”中却难以实现。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因言语冲突导致的被害也更为常见。2015年8月24日,女顾客林某和家人到温州第一桥“火锅先生”火锅店就餐。期间,林某因为火锅汤底加水问题,和该店男服务员朱某发生口角。随后,朱某到厨房盛来滚烫的开水并浇到了林某的身上,然后将林某拽到地上拳打脚踢。究其原因,不过是林某提出给火锅加汤时,服务员朱某却告诉她“锅里还有水”。林某坚持要加水,但朱某都没有理会她。最后林某生气地说:“服务态度这么差!把你们经理找来,我要投诉你。”朱某感到不受尊重很是生气,进而实施了过激的“泼开水”行为。[56]任何情绪的爆发,都需要一个导火索。当愤怒压过了理智,人的行为就极容易失范。在本案中,林某因为服务员态度不好而“出口成脏”,本只是为了一时之快,殊不知这深深地伤害了朱某的自尊,导致其实施了“泼开水”的行为。最终,双方都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也反映出一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值得整个社会反思!“陌生人社会”,个人在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性格、会有什么极端行为之前保持克制,适当的宽容与懦弱,也是一种自保。

3.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生活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潜在被害人和潜在犯罪人之间接触的数量和程度。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风险的差异性。[57]生活中,一些女性喜欢追求娱乐和刺激,殊不知,酒吧、迪厅、KTV、游戏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是涉黄、涉赌、涉毒和暴力犯罪发生的重灾区。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人,其被害的风险远远高于一般人。

此外,非主流的生活方式总体上会增加被害风险。2011年发生的“洛阳性奴”案,就揭开了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盖头。犯罪嫌疑人李浩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秘密开挖地窖,并以“包夜外出”为名,将6名歌厅女子诱骗至地窖中,长期囚禁进行性侵害。这些女子为什么会成为李某的犯罪目标,与她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卖淫女性生活在社会阴暗的角落,其“工作”性质导致她们经常跟陌生人“出台”到陌生环境,加上自身防范意识不强,往往深陷被害情境而不自知。在遭到犯罪分子侵害后,由于自身行为的非法性,她们不愿甚至不敢与司法机关合作。非主流的生活方式,使卖淫女性备受歧视,同时也造就了她们自身采取“破罐子破摔”、“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处世态度,这客观上也助长了犯罪人的嚣张气焰。

4.改变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告诉我们居住环境和邻居的重要性。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作为个体无论我们怎样安分守己,居住在一些地区,或者居住在一些地区附近比住在其他地区更危险。如果个体居住在犯罪高发区域,或者接近这些区域,就更可能成为被害者,哪怕他们不具有易受害的各种因素。所以,居住在这些区域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被害几率,其被害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美国非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的群体被害率高,就在于他们可能生活在条件恶劣的犯罪高发区域看,更容易被害。[58]从现有的犯罪统计来看,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集中租住区、棚户区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复杂的居住群体,混乱的周边环境,导致各类治安问题和犯罪问题频发,严重地挫伤了居民的安全感。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房屋建在偏僻的地区,方圆几里都寥无人烟,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警戒力量不足,本身就是一种被害情境。近些年,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工业厂房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村民因为生活在空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患癌的几率大大增加,成为环境犯罪的被害人。基于此,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和投入外,个人自身也要有所作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避免居住或活动在犯罪高发区域是有效的被害预防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潜在被害人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具有清晰的认识,明白自身所处的状况和境遇,尽量居住在自然环境优良、社会环境良好的区域。当然,居住环境的改变与潜在被害人个人相关,更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创造良好个人居住环境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