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乔治五世,武装的和平:《写给孩子的英国历史》

乔治五世,武装的和平:《写给孩子的英国历史》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德华七世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二儿子乔治。乔治五世登基时,英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美好的和平时代,国内祥和平静,国外跟四周的国家睦邻友好。乔治五世在和平年代登上王位。联合起来的和平塞尔维亚将会拦住这条高速公路。此外他们也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必须要在世界权力和垮台之间做出抉择。对这一犯罪行径,整个欧洲

乔治五世,武装的和平:《写给孩子的英国历史》

爱德华七世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二儿子乔治。他的大儿子克拉伦斯公爵于1892年去世。当时,爱德华还只是威尔士亲王。

乔治五世登基时,英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美好的和平时代,国内祥和平静,国外跟四周的国家睦邻友好。英国跟新世界的最大强国美国也是前所未有地充满默契。

乔治五世在和平年代登上王位。但是,过了不久,不仅英国的和平,还有全世界的和平都被打得粉碎。

在本书中,我一直力图把许多战争的原因讲给你们听,就是自从我们故事的开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英国人参与的那些战争。在许多情况下,战争的原因很容易就能发现。然而,要想找出始于1914年的世界大战的原因,却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所有含混不清的历史土壤之中”。但是,只要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会马上对此加以解释。

1870年,普法战争[1]爆发。在这场战争中,法国战败。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德国不仅让法国支付了大笔金钱,还从法国人手里割走了他们的部分土地——阿尔萨斯[2]和洛林[3]

赔钱关系倒不甚大。钱赔完了,也就忘记了。失去土地可不一样,这种事既不能原谅,也无法忘却。这种记忆确实刻骨铭心,在法国人心中涌起一种为失去的地区而产生的永久的痛。从表面上看,两国之间出现了和平局面。然而,失去国土的痛永远不会得到缓解。只要德国人对法国人采取苛政,两国之间除了怀恨之心,别无其他。但是,法国却没有真正要打仗的念头。如果不受到挑衅,恐怕它永远不会攻击德国。

土耳其一度是欧洲的一个大国,领土从博斯普鲁斯海峡[4]一直到亚得里亚海[5]。但是,经过1877—1878年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之后,根据《柏林条约》[6],土耳其失去了许多领土。条约是“在德国签署的”,但这个条约让土耳其变得过于强大,让俄国极不满意,让那些受土耳其压迫的属民焦躁不安。几乎就从那天起,巴尔干半岛诸国[7]充满了阴谋和骚乱。

该条约中有一条规定,把原本属于土耳其的两个省给奥地利,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地方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及其附近地区。不是把它们完全给予奥地利,而只是统治它,保护它,直到该地重新恢复和平与繁荣。谁也不会认为奥地利会把这些地方再还给土耳其。不过,理论上讲,这些地方依旧是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

如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人口都是斯拉夫族人[8]。毗邻的国家也是如此,譬如塞尔维亚[9]和黑山[10]。后来,所有的斯拉夫民族都开始希望加入到一个大塞尔维亚中去,这很自然。然而,这既不是奥地利的愿望,也不是德国的愿望,因为德国有要向东方“扩张”的阴谋诡计。要实现这一扩张,需要一条穿越东南欧洲的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联合起来的和平塞尔维亚将会拦住这条高速公路。1908年,奥地利皇帝宣布他打算全部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就这样,斯拉夫民族的联合美梦被奥地利皇帝给粗暴地打破了。

根据这一不公正的兼并,斯拉夫人的大塞尔维亚希望全部破灭,两个斯拉夫省被弄到一个跟他们毫无共同之处的国家里。但是,人们并不是麻木地接受了这一打击。整个大地沸腾一片,到处都有人起来反叛。塞尔维亚已经准备好为姊妹州的自由而战。他们都向最伟大的斯拉夫统治者——沙皇俄国求助。

俄国还没有从与日本的战争灾难中恢复过来,沙皇似乎不大情愿进行这一新的冒险。但是,德国的意愿并不是这样挫败奥地利。因此,德国皇帝以最隆重的方式宣布,要是奥地利遭到攻击的话,“身着闪亮盔甲的骑士”将会前来拯救它。

沙皇打不过奥地利和德国,感觉那样会蒙辱,因此就放弃了帮助斯拉夫内部的念头。然而,德国插手斯拉夫内部问题的这种做法,不仅让沙皇感到羞辱,也让所有俄国人感到羞辱。从此以后,俄国不仅是奥地利而且也是德国的敌人了。塞尔维亚也成了奥地利的敌人。意大利是德国和奥地利的盟友,对此表示不满,因为意大利认为自己要比奥地利更有权利获得亚得里亚海沿岸的诸省。

1912年,巴尔干半岛各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有很短的一段时期,似乎斯拉夫民族、保加利亚[11]人和希腊人会忘记他们之间的争执,联合起来形成巴尔干联邦。但是,奥地利和德国又来干预了。结果,非但没有形成联邦,反而在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次更为致命。战争以保加利亚(德国的傀儡)和土耳其(德国的盟国和工具)这两国的彻底战败而告终。这一结果也让德国担心巴尔干联邦有可能得以组建,这样就会阻挡它通向东方的道路。

另外还有妒忌和积怨等其他原因,原因太多且过于复杂,不便在这里一一细讲。不过,从前面讲到的内容,你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德国和奥地利擅长树敌。正如一位德国皇帝所言,1914年,要是德国被敌人包围的话,那么至少其中的部分敌人,只能怪德国自己,是德国自己树立的敌人。

有几个原因导致了1914年战争的爆发。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旧账还没有忘记;德国对英国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妒忌之心,它忌妒英国海外帝国的地位,忌妒英国庞大的贸易产业。骚乱不宁的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永远在那儿,德国和奥地利密切关注巴尔干的事态,害怕俄国会在此地攫取权力,这样一来就会毁坏他们的雄伟规划。也有其他国家怀疑俄国具有同样的野心,认为它妄图拓展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

此外,德国人一直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他们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根据神权,他们这个民族注定要统治这个世界。他们也被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他们的伟大必然会导致小国家的妒忌,这些国家会迫切希望剥夺掉德国人的公正继承财产权。他们还被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纯粹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必须把这些险恶的国家给粉碎掉,以免他们毁掉德国。此外他们也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必须要在世界权力和垮台之间做出抉择。

他们被灌输的这些思想大错特错。在欧洲强国中,包括法国在内,没有哪个国家在蓄谋进攻德国,也没有哪个欧洲国家企图破坏它的贸易,否认它的合法拓展。欧洲各国认为自己的动机是正当的,对于德国的剑拔弩张并没太多关注,大多的想法是这最多不过是一场欧洲战争。突然,他们被这种可能性唤醒了。

1914年6月底的一天,奥地利大公[12]弗朗西斯·斐迪南[13]和夫人驱车行驶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14]时被刺身亡。大公是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奥地利皇帝此时已经年迈。对这一犯罪行径,整个欧洲都陷入了深深的同情,并且充满了极大的恐惧。

谋杀发生在奥地利的土地上,是在奥地利不公正地兼并的土地上。凶手是个波斯尼亚人,因此也是奥地利的臣民。此人是斯拉夫人,因此塞尔维亚政府收到指控,说它鼓动这个凶手做出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

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塞尔维亚存在一定的过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奥地利人会向塞尔维亚人提出如此蛮横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近乎剥夺掉塞尔维亚的独立,使其成为几乎跟波斯尼亚一样的属国。任何国家只要屈从于这些条件,那就必定降低国家的声誉和地位。塞尔维亚只有四十八个小时的时间来接受这些要求。

几乎不能指望让塞尔维亚这样一个性情暴躁、骚动不安的民族就这样屈服。但是,他们听从了明智的建议,几乎屈从了奥地利的所有要求,只是在几个方面要求仲裁。但是,奥地利一直在与其盟友德国商议。他们想要的并不是塞尔维亚屈服,而是发动战争。因此,尽管欧洲的政治家做出了近乎疯狂的努力,希望能促成谅解,但在7月28日,奥地利还是向塞尔维亚宣战了,并且立即开始备战。然而,要打败塞尔维亚这样一个小国,奥地利根本不需要进行这么大的备战。俄国看到这一情形,害怕奥地利的目标是它,于是也开始准备迎战。

现在看来,整个欧洲的和平都受到了威胁。热爱和平的政治家竭尽全力维护和平,其中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15]最为尽力。他不知疲倦地工作,提出建议,恳求不要开战,并使用一切体面的手段来维护和平。然而,他的所有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因为从一开始,德国和奥地利就已经打算要跟俄国和法国交战了。

德国和奥地利被称为“轴心国[16]”。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法国和俄国,从此以后他们在欧洲会势力强大,无所不能。但是,他们却不想让自己背负上使欧洲陷入战争的罪名,因此他们就用奥地利大公被刺杀这一事件作为掩蔽马[17]。大公被刺并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而只是一个借口。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到了8月2日,德军已经穿过法国边界。德国在8月3日才向法国宣战。几天之后,奥地利与法国或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才开始。从第一场战争开始,德国就是侵略者。然而,就在德国公然向欧洲宣战的同时,德国皇帝却在大肆宣讲他热爱和平。他这样说道:“那些妒忌之辈迫使我们进行一场正义保卫战,刀剑已经放在我们的手中。”

战火已在欧洲燃起,英国仍在努力维护和平。英国没有理由爱塞尔维亚,就是为了维护一个跟它毫无友谊关系的骚乱小国的独立,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居然陷入到战争之中,这看起来几乎是灾难性的。热爱自由的英国居然与俄国联手进行专制者战役,这看起来更不合时宜。法国则有点儿不同。英国已经向法国抛出了橄榄枝。法国已经倒在德国铁拳之下,要是英国一言不发,袖手旁观,那在我们的眼里,在法国人的眼里,在世人的判断里,这种友谊又值几分呢?(www.xing528.com)

正是德国的铁拳才终止了这一疑惑,把英国带入到战争之中。

很久很久以来,比利时一直都是欧洲的战场。比利时因他国争执使自己的大地夷为废墟。1831年,欧洲各列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从此以后比利时为中立国。一方面,比利时不参加任何欧洲战争;另一方面,任何欧洲强国都不能以任何战争目的进入比利时。德国及欧洲其他强国都签署了这一协议。但是,通往法国最为方便快捷的道路在比利时境内。德国不遵守任何法律,而只是顺从自己的意志,于是德军就从这片土地上通过。就连一些德国人都明白,这一行为必定会给德国的荣誉永远抹上污点。德国总理在议会(德语为“the Reichstag”)上承认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正处于一种必须的状态,”他说道,“必须就不需要遵守法律。我们的军队也许已经进入了比利时国界,这样做有悖于国际法的规定。法国可以等,但我们等不了。因此,我们被迫无视比利时政府的公正抗议。我们一实现我们的目的,就会尽力去修复那些错事。我说话很直,就是我们现在干的这些错事儿。”

他们这个目的永远没有实现。由于这一国际谬误和骇人的错误,德国最终给自己带来了全世界人民的道德谴责。

1914年8月4日的愚蠢行为给它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英国向德国宣战。德国总理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惊愕。“什么,”他失声喊道,“英国会为‘中立’这个词——一张纸而参战?”

全世界给出了答案。“这不是为了一张纸,而是应该把条约视为神圣,应该为了小国而把这个世界变得安全,应该把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威胁彻底粉碎。”

【注释】

[1]普法战争(the Franco-German War,1870—1871)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最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在德法两国,此战役又称为德法战争。(译注)

[2]阿尔萨斯(Alsace)是法国东北部旧省名(1648—1790)。(译注)

[3]洛林(Lorraine)是法国东北部的大区,旧时为一省。(译注)

[4]博斯普鲁斯海峡(the Bosporus)是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海峡。(译注)

[5]亚得里亚海(the Adriatic)是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为地中海的一个海湾。(译注)

[6]《柏林条约》是柏林会议(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的最终议定书。根据条约,与会国英国、奥匈帝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修改了该年3月3日签署的圣斯特凡诺条约。(译注)

[7]巴尔干半岛诸国(the Balkans)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及土耳其之欧洲部分。(译注)

[8]斯拉夫族人(Slavs)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按照斯拉夫语族中的含义,“斯拉夫”有“荣誉、光荣”的意思。(译注)

[9]塞尔维亚由斯拉夫人建立,一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的主体部分。(译注)

[10]黑山(Montenegro)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译注)

[11]保加利亚(Bulgaria)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的一个国家,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濒临黑海。(译注)

[12]大公(Archduke)尤指旧时奥地利皇室的太子。(译注)

[13]弗朗西斯·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1863—1914)是奥地利大公,于1914年6月28日被刺死,从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译注)

[14]萨拉热窝(Serajevo)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子斐迪南在此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译注)

[15]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1862—1933)是英国外交大臣(1905—1916)。在1914年8月初的黄昏,爱德华·格雷爵士在他的大办公室向外眺望时发表了那句不祥的名言:“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译注)

[16]轴心国(the Central Powers)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奥匈及其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译注)

[17]掩蔽马(stalking horse)指猎人用于掩护自己以潜近猎物的真马或假马。这里指“托词”。(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