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议论文写作:二次构思实践-无受教师影响的原初构思

高中议论文写作:二次构思实践-无受教师影响的原初构思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次构思,一定要由学生没有受过教师影响的原初构思开始,最终指向该次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这是第一次构思,除了标题“道中庸”外,总共有721个字。

高中议论文写作:二次构思实践-无受教师影响的原初构思

二次构思,一定要由学生没有受过教师影响的原初构思开始,最终指向该次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方式上有以下三种。

其一:提纲——成文

说明:学生第一次构思只写提纲,教师收齐学生的提纲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师生共同对题目进行研讨,学生再进行第二次构思。

这种方式的学习重点是列提纲,目标是通过列提纲来使学生设计层层深入的“思想路线”。

例如有道作文题目是:

有一位老农说,如果你花费整个春天去挑选种子,那就要错过播种的季节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围绕着所给材料,某位学生向我们展现的是如下的思想路线:

道 中 庸

简要分析所给材料,指出它的问题是:过度准备——准备的必要性——造成过度准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适度准备——适度准备的前提条件和怎样把握“度”——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适度上,也体现在对事物的预见性上——道中庸就能极高明,这是万事之本取胜之钥。

这条路线十分流畅和周全!整篇文章在“道中庸”的标题下,思想路线走得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最终水到渠成,有力收尾。

其二:议论句——成文

说明:学生第一次构思是不能举任何事例和引用任何一条格言,也不能采用任何的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方法,只准写纯粹的议论句。并且规定字数至少400字,且文章的结构仍然需要完整。教师收齐学生的作文后,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将近写了800字的纯议论文;也有学生只写了不到200字。这反映出学生在议论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有的学生对“议论”缺乏认知,因此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做些什么事也很茫然,和盘托出自己对题目的看法之后,他的“议论文”就实在难以为继了。同时在对题目理解的深度上也有巨大差异,理解深刻透彻的人自然不需要倚靠任何外在凭借就能写出切合题意的议论文,而理解肤浅的人写了几句就无话可说,然后便只能通过引用其他事例和某句格言来帮助自己。所以,第二次构思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题意理解的情况进行准备,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构思即加入事例和格言的完整文章。

这种方式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学习议论。学习的重点是:阐释、分析、论述、推理等不同的议论形式的使用。

道 中 庸

有一位老农说,如果你花费整个春天去挑选种子,那就要错过播种的季节了。

选种是播种的准备工作,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费一整个春天仅仅做着准备,可谓是本末倒置了,换言之,即过度准备。

准备是实施的先决条件。准备的质量将决定实施的过程,亦将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好坏。所以跳过准备阶段的行为多半是失败的。所以,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当准备过度后,就会适得其反。

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过了那个平衡点后,都会适得其反。而这些过度准备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准备只是一个基础,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在。不明白一个行为的目的,就会花整个播种的时间来挑选种子。(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准备只是一个基础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所在。导致的结果:因此他们会准备过度。)

因此,我们应当适度准备(推出的论断)。适度准备的真正前提是要我们搞清一个行为的真正目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推出的论断的前提:我们要搞清一个行为的真正目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而适度这个“度”之所在,则要建立在我们对这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困难等种种情况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后,寻找一个适宜的时机有利于行为的达成。而这个时机的把握则又依赖于准备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所上升到的理性认识。

适度准备的思想正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中庸”思想。然而,为何我们要在春天挑选种子呢?如果准备提前到冬天就进行,那岂不是又做足准备,又不误播种的时机吗?

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适度之上,也体现在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上。未雨绸缪,能使行为更加接近成功。花费同样的时间,把这一准备提前到适合的时间,不仅能抓住行动的时机,还能提升结果的质量,这便是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道中庸即能极高明,即能掌握万事之本,取胜之钥。

上面这篇文章是完全由议论句组成的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的议论文。这是第一次构思,除了标题“道中庸”外,总共有721个字。

其中有三个环节的议论尤其令人称道。第一个环节是从指出所给材料中反映的是过度准备的问题,到提出第一个分论点“我们应当适度准备”。一般学生作文,会从指出材料反映什么问题后马上直接抛出我们应当如何如何。但是上文则不是,它先肯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然后笔锋一转:但过度准备就会适得其反,接着分析导致过度准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就显得对问题的分析很辩证,不全盘否定,同时又能分析出问题主要出在哪儿了,这样认识就深入了,也更加有说服力。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分论点“我们应当适度准备”后,一般学生作文就很少能继续对“度”阐述些什么道理,往往写成一种“适度”的模式:即“适度了能怎么,不适度会导致怎样,所以我们要适度。再举些例子印证。”上文不然,它对“适度准备”的“前提条件”和判断“适度”的“度的所在”给出了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尚稚嫩但是毕竟给出了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思考。

第三个环节是作者用一个更大的概念“道中庸”来包含“适度准备”和“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两个分论点,显得言之有物又恰如其分,毫无刻意拔高哗众取宠之感。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个分论点比第一个分论点更能抓住所给材料的深层意思,也相当地符合“中庸之道”中“时中”的思想。《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遗憾的是,上文对此泛泛而论,议论中没有出现亮点。

毕竟瑕不掩瑜,上文的议论合乎逻辑,且内容充实饱满,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晶。

从“议论”的各种情形来说,上文:

会“分析”:如“选种是播种的准备工作,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费一整个春天仅仅做着准备,可谓是本末倒置了,换言之,即过度准备。”

会“推理”:如“准备是实施的先决条件。准备的质量将决定实施的过程,亦将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好坏。所以跳过准备阶段的行为多半是失败的。所以,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会“阐释”:如“而适度这个‘度’之所在,则要建立在我们对这个行为的实施过程。对潜在的困难等种种情况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后,寻找一个适宜的时机有利于行为的达成。而这个时机的把握则又依赖于准备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所上升到的理性认识。”

会“论述”:如“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适度之上,也体现在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上。未雨绸缪,能使行为更加接近成功。花费同样的时间,把这一准备提前到适合的时间,不仅能抓住行动的时机,还能提升结果的质量,这便是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会“论断”:如“因此,我们应当适度准备”。又如“适度准备的思想正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中庸’思想。”又如“道中庸即能极高明,即能掌握万事之本,取胜之钥”。

第二次构思时保留作者自己纯议论的语句,再加入其他材料以使得议论文更有说服力。

第二次构思如下:

道中庸

有一位老农说,如果你花费整个春天去挑选种子,那就要错过播种的季节了。

选种是播种的准备工作,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费一整个春天仅仅做着准备,可谓是本末倒置了,换言之,即过度准备。

准备是实施的先决条件。准备的质量将决定实施的过程,亦将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好坏。所以跳过准备阶段的行为多半是失败的。所以,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当准备过度后,就会适得其反。正所谓物极必反。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事物过了那个平衡点后,都会适得其反。而这些过度准备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准备只是一个基础,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在。不明白一个行为的目的,就会花整个播种的时间来挑选种子。

因此,我们应当适度准备。适度准备的真正前提是要我们搞清一个行为的真正目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而适度这个“度”之所在,则要建立在我们对这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对潜在的困难等种种情况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后,寻找一个适宜的时机有利于行为的达成。而这个时机的把握则又依赖于准备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所上升到的理性认识。

适度准备的思想正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中庸”思想。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然而,为何我们要在春天挑选种子呢?如果准备提前到冬天就进行,那岂不是又做足准备,又不误播种的时机呢?

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适度之上,也体现在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上。未雨绸缪,能使行为更加接近成功。花费同样的时间,把这一准备提前到适合的时间,不仅能抓住行动的时机,还能提升结果的质量,这便是在适合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春秋时,宋国在与楚国的一场战斗中,楚军正在涉水过河。此时宋襄公身边的一位将领希望在楚军未上岸前出击破敌。而宋襄公则希望列完阵后再出击,战机一瞬即逝。当楚军已经上岸列好阵型后,两军开战,最终宋军被击溃,惨遭失利。宋国泓水之战的失利正是因为没有适时——楚军未列好阵——做正确的事情:出击。

如今的社会存在这样一个弊病,当一个行业热门、赚钱时,不少人会将自己的所有投入其中,使热者更热。最后发现从事的人太多,结果落得亏损的下场。这可能是社会的浮躁之风产生的结果。我认为更是因为当今的人们缺少中庸之道,不懂得准备应适度,行动要适时的道理。

道中庸即能极高明,即能掌握万事之本,取胜之钥。

其三:语段——成文(www.xing528.com)

语段是文章的构件。文章的构件是指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文章学认为普通文章有五个层次,即篇的层次、章(结构段)的层次(段与段的关系)、语段的层次(句与句的关系)、句子的层次和词语的层次。其中,语段的层次最关键。语段的分解可以构成句子和词语,而语段的连缀则可以构成章、篇。

语段首先是人的思维的基本单位。人的思维,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应该是连续的和完整的。人的思维,绝不会是单个词或孤立的句子,而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集合体。所以人的思维单位不是词,也不是句子,而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语段。

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人的思维的外在表现。书面语言更能体现人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虽然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但作者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某一个词或某一个句子,而是自己脑子里一小段一小段的想法。这一小段一小段的想法连缀起来就组成了篇章。语段的中心是“话题”,它是切分语段的依据。

在议论文写作中,作为语段中心的“话题”其实就是从属于文章观点的分论点,我们建议论述一个分论点以一个语段为宜,如果分论点意思复杂深奥,最多也不要超过两个语段。在议论文写作中随意切分语段的现象比比皆是,碎片化的结构、跳跃式的思路、迷雾般的想法让人不能卒读。在一个语段内部,莫名的混杂着记叙文的四要素、抒情散文的大块强烈抒情,全忘了写议论文是要以理服人,通过充分的道理、清晰的思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语段——成文”这样的教学策略的目的正是先把一段议论写好,为写好一篇议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构思是只写一段话。第二次构思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便于重点学会某种论证方法,例证、喻证或类比论证等;或某种议论的技巧,如立论、过渡、总结;或某种议论的形式,如论断、推理、阐释等。也便于学习其中几种的组合。下面具体说明:

1. 第一次构思先在标题之下,提炼论点。然后分解为2到3个分论点,选择其中1个分论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议论性语段是这样构成的:

① 提出分论点(论断),表述必须含有分论点与论点的关系。

② 过渡:与上/下一个分论点的内容自然地连贯。

③ 阐释关键词。

④ 用某种推理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从某个角度(必要性、前提、后果、关键因素、核心等)来分析分论点。

⑤ 举实例印证/针对某个社会现实发表看法。

⑥ 总结性论述。

比如,作文题目是——

以“智慧阅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1)旨在学习某一种议论的形式、方法、技巧:

例1 智慧阅读的基础在于全面的阅读。①所谓智慧阅读即是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阅读书籍的方式。③事实上,人类的知识在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就已经超过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程度。庄子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告诫后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此警戒,不能盲目地沉迷于阅读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书目。④否则就如那些沉迷于网络小说的人一样,虽然读书破万卷,却依旧心灵空虚。⑤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全面的阅读,特别是在自己还不解的领域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哪些领域值得我们深入阅读。⑥

上段的 “④”属于演绎推理。

大前提:人类的知识在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就已经超过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程度。老子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告诫后人。(一般性原理)

小前提: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结论:我们更应以此警戒,不能盲目地沉迷于阅读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书目。

例2 智慧阅读的核心在于批判性阅读。①这种批判绝非鲁迅所说的那种“文章还未读完便恨恨地磨墨”而对已有著作乱批一顿。它是通过理性与逻辑对前人著作中错误部分加以改正并保留其精华的一种阅读方式。③只有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才能真正让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否则我们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行为。④而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快阅读、轻阅读却阻碍了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只有通过长时间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我们才能发现那些作者本人都未曾发现的错误,为人类提供新的更为准确可靠的知识。⑤

“只有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才能真正让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否则我们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行为。④”的“④”属于三段论推理中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的否定前件式。

例3 思考要求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过滤重整。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有效的吸收方式。④就拿《小时代》来说,或许其中的拜金主义是应当被摒弃的,但同样不容怀疑的是其中“时代姐妹花,永远不分家”的友情价值。⑤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要学会思考,懂得分辨,选择性地吸收书中精华。⑥

上段的“④”属于从“最有效的吸收方式”角度对分论点予以分析。上段的“⑤”是以《小时代》来例证分论点。“例证”在抽象思维能力上远高于“举例子”,前者是通过对某个例子的分析来反映观点的正确性。而后者强调的是将事例“举出来”,而不是“证”。

(2)旨在学习几种议论形式、方法、技巧的组合使用的:

例4 挽弓当挽强。①阅读是具有方法的,倘若读书三国吕蒙般仅以涉猎为目的,一目十行,则是愚昧阅读;若只如当代青年沉浸于郭敬明声色犬马之作中,亦属于愚昧阅读。⑤智慧阅读应是摒弃“广而不专”、“专而不广”的,是有专于某些书籍,又具有广泛的阅读量的。同样,智慧阅读也是对每一本不同书怀抱不同态度。欲专注,则需详读精读,欲了解梗概,则应放眼全篇。④因此智慧阅读是在方式选择上的得体。⑥

上段的“⑤”是两个反面的例证。“④”是从“方式”角度对智慧阅读作具体分析。“⑥”是总结性论述。

例5 纸上得来终觉浅。①能够做到前两点的阅读者功力不凡,大多是处在象牙塔之中的学界人士。这些塔中人的阅读,尽管充斥个人的理解,但他们的理解并非完全符合十字街头——社会的实际或是主流价值观的。②书是由社会中的人提炼出来的,因而读书之人应该将其还原到社会中去。④赵括、刘羽冲为何屡败?其读书愈多而困愈深——不求与社会结合。⑤试想吟诵再多,精读再多不与社会需求吻合地“阅读”,何尝不似“拿来主义”般吼一句“拿来”?④因此,智慧阅读是由阅读中,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贴近社会实际与大众。⑥

上段的“②”是对前两个分论点作个过渡,以使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至于唐突。第一个“④”是一个因果推理。“⑤”是例证。第二个“④”是一个类比推理

2. 第二次构思。加上开头段和结尾总结段,再按照上面的写法去写其他的分论点。一篇内容充实、合乎逻辑的议论文完成了。

附:例1至例5选自于下面两篇作文。

智慧阅读(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世界,读书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然而,并非所有的书籍都有着相同的价值。尽管读书总是优于不读书的,但是只有通过合理的阅读方式,我们才能有效掌握书籍中的知识发挥其最大价值。因此,培养智慧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

智慧阅读的基础在于全面的阅读。所谓智慧阅读即是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阅读书籍的方式。事实上,人类的知识在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就已经超过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程度。庄子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告诫后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此警戒,不能盲目地沉迷于阅读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书目,否则就如那些沉迷于网络小说的人一样,虽然读书破万卷,却依旧心灵空虚。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全面的阅读,特别是在自己还不解的领域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哪些领域值得我们深入阅读。(例1)

深入阅读是智慧阅读的进一步要求,拥有广博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但仅靠它还不足以让我们产生建设性的意见。深入阅读要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领域进行,而这些领域往往是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像如今社会上流行的青春文学以及一些刻意的反主流的文学,我认为并不值得深入阅读。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是由一些更为深远的领域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因此,我们所应深入阅读的是这些自身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域如哲学数学以及科学,前两者通过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获得经历史考验而不褪色的真理,后一者则通过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而体现自身的巨大价值。通过对它们进行深入阅读,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

智慧阅读的核心在于批判性阅读。这种批判绝非鲁迅所说的那种“文章还未读完便恨恨地磨墨”而对已有著作乱批一顿。它是通过理性与逻辑对前人著作中错误部分加以改正并保留其精华的一种阅读方式。只有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才能真正让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否则我们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行为。而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快阅读、轻阅读却阻碍了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只有通过长时间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我们才能发现那些作者本人都未曾发现的错误,为人类提供新的更为准确可靠的知识。(例2)

智慧阅读,应以全面阅读为基础,进一步深入阅读有价值的方面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使阅读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变为对知识的处理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习作)

智慧阅读(二)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何处来?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通过阅读、智慧阅读,才能广聚思想之火花。

阅读人人皆知,但何谓智慧阅读?我认为,智慧阅读就是讲究方法的阅读、富有质疑精神的阅读、能够反映社会实际与主流价值的阅读。

挽弓当挽强。阅读是具有方法的,倘若读书三国吕蒙般仅以涉猎为目的,一目十行,则是愚昧阅读;若只如当代青年沉浸于郭敬明声色犬马之作中,亦属于愚昧阅读。智慧阅读应是摒弃“广而不专”“专而不广”的,是有专于某些书籍,又具有广泛的阅读量的。同样,智慧阅读也是对每一本不同书怀抱不同态度。欲专注,则需详读精读,欲了解梗概,则应放眼全篇。因此智慧阅读是在方式选择上的得体。(例4)

疑义相与析。阅读时应是人思考的过程。为何科举时代勤于“诵”八股之人成功者少?为何熟读唐诗者可吟诵?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而面对书籍这般权威,思考应体现在质疑。质疑是火花碰撞之源,是创新之母。说中国学生阅读量少,实则不少,背诵名篇以百计;说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差,实则差!为何?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于背诵考试篇章甚至考试内容。这是不加思考、不需质疑的。因此当一大批唯上、唯书而未能独立思考的高材生走向十字街头,岂能保身?所以智慧阅读应该是勇于质疑所谓的权威、纲目,使自我思想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能够做到前两点的阅读者功力不凡,大多是处在象牙塔之中的学界人士。这些塔中人的阅读,尽管充斥个人的理解,但他们的理解并非完全符合十字街头——社会的实际或是主流价值观的。书是由社会中的人提炼出来的,因而读书之人应该将其还原到社会中去。赵括、刘羽冲为何屡败?其读书愈多而困愈深——不求与社会结合。试想吟诵再多,精读再多不与社会需求吻合地“阅读”,何尝不似“拿来主义”般吼一句“拿来”?因此,智慧阅读是由阅读中,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贴近社会实际与大众。(例5)

智慧阅读似纽带,结合了书前人与书书中事,结合了书中事与世中事。结合社会地读才能发现书中与真实格格不入之处,是进行质疑思辨的前提;而质疑思辨了,才能对书中内容乃至书的种类进行筛选,这是形成正确方法的基础;若形成正确方法,又富有质疑精神,才能真实贴近社会,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保证。

智慧阅读,是浚源开流、固木根本,也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学生习作)

二次构思其实关注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好议论的基础。在见过学生写了两三年的所谓议论文之后,依然说不出何为议论文,分不清自己写的到底是不是议论,尤其对怎样议论无论从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很茫然之后,我深深地觉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式的教学必须停止了,议论文作为一个如此推崇理性、准确、严谨、明晰的文体,它应该是所有文体中最可教的,最能教好的一种,只要我们教师以其昭昭定能使人昭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