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蒙学班额小的原因及其优势和弊处

古代蒙学班额小的原因及其优势和弊处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蒙学的发展,从汉代直至清末,受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多寡、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利益的吸引程度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古代国民文化程度很低,与从学者数量少是有很大关系的。从有关材料中可知,古代蒙学的规模多在20人左右,超过30人的是极少数。古代蒙学为什么班额小,主要原因有三。二是古代蒙学招生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这段话既说明了小班额教学的优势,也道出了大班额教学的弊处。

古代蒙学班额小的原因及其优势和弊处

古代蒙学的发展,从汉代直至清末,受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多寡、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利益的吸引程度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残编短简”中可以看出,古代蒙学的形式有书馆、经馆、义学、社学、义塾等,分为官办和私办两大类,多为一馆一师十数生。

古代儿童能够入蒙学就读,一般是家庭背景好、经济条件好、家长重视教育或受科举入仕的吸引,有极强的功利性,怀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除入义学外,属于高消费行为,家贫者不致。经济条件一般的会采取“晴耕雨读”或者“夏耕冬读”的方式来学习,故历朝历代的在校生数量一直不多。《太平广记》中说:“田先生者,隐于饶州鄱阳村,作蒙学以教村童十数人。”清《粤东启蒙义塾条规》规定,学生人数为11~12人,最多不得超过16人。与林则徐交往甚厚的栗毓美对班额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规模大的义学当有25名学生,规模中等的义学当有学生20名,规模再小些可有学生15名。古代国民文化程度很低,与从学者数量少是有很大关系的。从有关材料中可知,古代蒙学的规模多在20人左右,超过30人的是极少数。(www.xing528.com)

古代蒙学为什么班额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办学经费即使是从官府出,数量也非常有限。出自民间资本的义学或者个人出资的私塾,就更加有限了。再加上平民百姓经济拮据,孩子入学者自然就少,所以学校的规模和班额就少。二是古代蒙学招生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北宋末年规定:“违父母尊长之训、犯盗窃伪滥之类,不在入学之限。”明代认为“习经读书”非一般人所能为,只有“可句读者、良家可进之童生、可习儒业者、可习经书者”方可读书。《嘉靖淄川县志》中记载:“社学生徒俱邑之秀也。”三是古代塾师非常注重教学效果,教学上因材施教,实行个别教学,绝不会贪多求大,力不从心而影响教学效果。“塾师教授生徒,(学生数量)少则工夫有余,精神足用,自然教诲周详课程无缺;(学生数量)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一切皆从苟且简率矣。故生徒以少为贵矣。”这段话既说明了小班额教学的优势,也道出了大班额教学的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