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复兴时期陶瓷壁画创新:材料与工艺探索

中国复兴时期陶瓷壁画创新:材料与工艺探索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复兴时期的陶瓷壁画为绘制型平面瓷板画,随着对日本残缺美与中国古代朴素气质审美感受的转变与工艺的不断探索,对陶瓷材料本体美的挖掘不仅关注于釉面的装饰方式,还转向对陶瓷材料本身质感、肌理形态语言的实验。中国古代墙壁沿着石材、铁质—石质、木质—平面形态的布、绢—泥胎—陶瓷、水泥等材料顺序发展,并呈现出单一且较为独立的平面形态。墙壁材料同材料的种类与工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中国复兴时期陶瓷壁画创新:材料与工艺探索

材料与工艺不可分割,没有材料,工艺也便毫无意义;没有工艺,材料便只是物质,便会停滞不前。工艺技术是完善材料的本身特性,拓展材料形态,展现材料本质美并挖掘材料情感表达与隐性含义的多种可能性的动力因素。

工艺技术推动着材料的发展变革,材料的变革推动着壁画的变革。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类从植物性、土性、金属氧化物物质中提取颜料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古人从自然中获取金属氧化物,并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冶炼金属,再运用镶嵌、雕刻、失蜡法铸造成的精细复杂结构;到工业革命时,物理与化学技术的进步是材料进入合成阶段,高分子材料出现,如塑料橡胶等;电子时代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材料进入复合化、智能化阶段,综合性材料壁画开始运用电子屏幕、声音感应技术等,壁画形态朝向虚拟化、非物质化方向发展。

首先,工艺技术是实现材料成器成型的方式。例如彩色玻璃镶嵌画通过铅条与玻璃的粘接形成壁面,PVC板材通过腐蚀、雕刻、喷印、加热实现板面刻画肌理、色彩变化与造型变化完成壁面,3D打印技术实现造型类壁画的快速成型等。

其次,工艺技术对材料的功用是对材料本身特性的挖掘,展示材料美与技术美。例如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柔韧性,拉伸扭曲后不断裂的优点,但是金属化学性能活泼、软硬程度各异使金属易生锈、抗恶劣环境能力差,当组合运用时就会增强各金属之间协调性与优势。这种通过合金的工艺技术来更改金属性能的方式与表现方式在商代就有体现。产生出合金材料:黄铜、青铜等丰富了金属材料的色泽与质感,而不同的加工方式如锻造、切割、敲打又产生出材料的不同形态:或光滑或凹凸不平,或细腻或粗犷,手工与机械的制作方式在情感上又有不同,手工带有灵动的温情,而机械则带有的是规则性的稳定感,不论哪种方式都体现了其丰富多样的技术美。

相对于金属材料本身固有语言特性较强,陶瓷材料的高可塑性更依赖工艺技术对陶瓷语言的挖掘,从而体现其材料美与技术美。中国复兴时期的陶瓷壁画为绘制型平面瓷板画,随着对日本残缺美与中国古代朴素气质审美感受的转变与工艺的不断探索,对陶瓷材料本体美的挖掘不仅关注于釉面的装饰方式,还转向对陶瓷材料本身质感、肌理形态语言的实验。对陶瓷材料的加工方式发生在泥料配置、泥胎制作、胎面装饰与烧制过程中。泥料配置方面,细腻的瓷泥对塑造精巧细节具有优势,但泥质本身的质感肌理性较弱,立性较差,不适于塑造立体形态壁画;而陶泥的质感与立性强,但细节塑造能力又相对较弱,在工艺技术上通过对泥料的重新配比来满足对不同土质、颗粒粗细以及颜色的需求,还有匣钵泥、大件泥等满足立体形态的塑造与粗糙质朴审美。泥胎制作与胎面装饰方面,对泥胎的捏、揉、压、按、磨、割、粘等方式可表现出带有细微肌理的泥质感、打磨过的光滑质感、起伏压印的凹凸可塑性,还有对纤维施以泥浆的而产生的纤维肌理等。烧制方式中,不同的温度、气氛、还原、氧化焰的控制,添加材料都对陶瓷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其中烧制过程中加盐可以产生细腻润泽的陶瓷表面,坑烧方式中金属、纸、羽毛、土、釉等材料的加入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而低温烧制为结构复杂、胎体轻薄的壁画作品提供相对高安全性的保障。(www.xing528.com)

而人工形成的合成、复合、智能型材料更是以工艺技术为依赖,拓展了自然材料的更多表现性以及建立了新材料的材料美与机械技术美。例如玻璃钢水泥材料用于壁画制作可以仿造金属、青铜、漆面等效果,而玻璃钢轻而硬的不透明塑料状、水泥本身干燥、坚硬的泥质感又展示出其独特的形态,甚至电子屏幕表面的像素格子也展现出材料本身的材料美与技术美。

最后,工艺对材料的功用还体现在丰富有趣的肌理与质感特征上。对各种材料语言形态的扩展会产生相类似的形态特征。肌理特征方面,例如陶瓷盐烧表面温润效果同打磨过后的漆面效果相似;质地特征方面,朱炳仁运用熔、刻、镶、叠加方式制作的铜壁画其质感类似于纤维质感效果,还有质地与肌理效果交叉相似的方面,铜壁画质感与磨显后的菠萝漆肌理效果相似。这些相类似的特征促进了多种材料间的协调组合、增加新的运用方式如异质同构。而对于工艺对材料进行仿制制作的方面,效果则更加丰富,通过可塑性强的材料的仿制,如上文中提到的纸制品的肌理制作;人工描绘模仿;实物拓印、转印的方式等都可以丰富材料的表达与运用,产生更多有趣的语言内容。

最后,工艺对材料的影响还体现在综合性材料壁画中材料与墙壁的结合上。中国古代墙壁沿着石材、铁质—石质、木质—平面形态的布、绢—泥胎—陶瓷、水泥等材料顺序发展,并呈现出单一且较为独立的平面形态。墙壁材料同材料的种类与工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在石材墙壁上适用绘制与刻划的工艺方式,布、绢面上适用依附形材料,即古代的土性、植物性、矿物质颜料以及轻薄的金银片、条,而泥胎墙壁可以制作平滑壁面与凹凸肌理壁面,适用工艺可以是依附描绘也可以是刻划、堆塑、镶嵌,但材料通常不选用质量过重的,而木质、金属墙壁则相较而言有更多样的适用工艺与材料。当下的墙壁与材料的关系仍然延续着与工艺适用的方式,但随着墙壁处理技术与材料依附技术的提高,墙壁材料对材料的影响因素逐渐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