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维系与评估共同学习

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维系与评估共同学习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英语教师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师素质,必须进行职业学习,在职业层面和社会个体层面获得职业发展,唯此,才能实现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之目的。尽管我国已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如短期出国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国内短期培训等,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维系与评估共同学习

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英语教师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师素质,必须进行职业学习,在职业层面和社会个体层面获得职业发展,唯此,才能实现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之目的。

首先,作为“职业人”,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应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真实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语言交际活动(Richards & Rodgers,2000),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应有强烈的教师学习和职业发展动机,严谨、科学地从事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实践反思,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除此之外,高校外语教师在注重自我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同时,应在现代教育观的引导下(Hall,2011),努力营造开放互动的英语教育环境,最大程度上实现与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亦师亦友”。同时还应注重提高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在“共同体”内良好的语言沟通策略和社交能力,以实现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其“为友”的个性层面在引领学生成为“完人”的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所以,在培养“完人”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本人应通过内省,不断进行个人职业学习,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大胆创新,超越自我(牛明福、李翔,2010),提高自己鲜活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为“完人”。

但是,研究发现,在我国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行为滞后于他们的外语教育理念(周燕,2005)。换言之,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理念,在教学实践上并未采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的角色也并未在真正意义上有所转变(曾小珊,2013)。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汪晓莉、韩江洪,2010),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徐锦芬、李斑斑,2012)和对人格魅力的塑造有待进一步加强。(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众多实证研究还显示,我国大学英语师资现状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青年教师多,高职称人数少;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理论素养不高;教学负担重、压力大,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反思意识不强;进修资源匮乏;国内访学和出国进修等职业发展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专业发展条件不够宽松等(如:刘润清、戴曼纯,2003;周燕,2005;王雪松、杨阳,2009;程晓堂、孙晓慧,2010;汪晓莉、韩江洪,2010;曾小珊,2013),故亟需探究有针对性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

尽管我国已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如短期出国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国内短期培训等,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高云峰、李小光,2007)。所以,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现状,为有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我国一些研究者(如:周燕,2005;展素贤、李嘉鹛,2013;顾佩娅等,2014)调查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因和环境因素,发现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大致归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外语教师对职业和学生的热爱、教师不断进行的个人和集体职业学习以及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等;外因则指教师应拥有一个平等合作、互动交流的群体文化环境,教师应在一个“实践群体”中(Wenger,1998,2000),通过与他人互动交流,进行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职业学习,不断反思个人教学与科研实践。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通过思辨讨论(吴琼,2010)和实证研究(周燕,2008;Zhan,2010;蒙诗茜,2013),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建议并实证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教师职业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