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根本目标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根本目标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武公十一年,“即在杜、郑设县的那一年,秦又灭小虢。将小虢消灭后,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西周末年,戎族势力占领周原一带,西虢主力随周平王东迁,西虢余民遂称小虢。这是张守节第一次提出“小虢”族属的问题。戎本就是对西部地区羌戎人的泛称,与羌同源。换句话说,当时的小虢地盘上,不排除周余民与羌戎人杂居的可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根本目标

秦汉地图(摘自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

纵观西虢的封邑、东迁与秦宪公徙都平阳,以及秦武公灭小虢的历史,我们认为这个小虢必在西虢故土上。秦武公十一年,“即在杜、郑设县的那一年,秦又灭小虢。将小虢消灭后,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44]这个小虢也就是秦汉间在凤翔县东南设立的虢县,北魏太延年间(435—440)又迁到今宝鸡市陈仓区虢镇。[45]小虢的邑城大体当在今凤翔县虢王镇。

1994年至1995年,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和当时的宝鸡县博物馆联合在今阳平镇高庙村发掘了一处西周墓地,同时在该墓区还发现了两座较大的秦墓,但早期遭盗扰,成了空墓圹,简报中只在平面位置图上做了秦墓的标记,没有作介绍。西周墓地差不多前后经历五代王,而没有打破叠压关系,说明墓地是经过统一规划管理的,应该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邦墓”。这个邦墓,处在西虢势力范围内,别的族属是无法替代的。以GM5为例,南北长度两边不等,西边4.9米、东边4.7米;东西宽度亦是两边不等,北边4.1米、南边3.9米;残深3米,墓口以下深7米。[46]在西周考古中,这样规格的大墓之级别都在诸侯等级以上,比较少见。如宝鸡竹园沟与茹家庄墓葬的长宽尺寸都在4米—6米之间,茹家庄M1为伯夫妻合葬墓,尺寸稍大,墓室长8.48米、宽5.2米。[47]高庙这些墓葬虽早期遭盗扰,只出土了少量玉器、铜器残片与陶器,但如此之墓制,墓主非西虢高等级贵族莫属。因此我们曾推测高庙西周墓地处在西虢范围内,与西虢有关,当属西虢墓地。西周晚期西虢主力随平王东迁后,这个墓地再未见西周墓葬,而出现了秦人墓葬,说明高庙一带已被秦人占领。

阳平镇高庙村西距虢镇10公里,北距虢王镇5公里。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虢镇古称虢县,即古西虢。乃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西周末年,戎族势力占领周原一带,西虢主力随周平王东迁,西虢余民遂称小虢。也就是说,西虢自西周初年封邑以后,一直比较稳定,历西周一代,长久不衰,和西周相始终。西周衰败以后,西虢主力虽随平王东迁,故土大片地方被戎人占领,留下的周余民退缩至虢镇以东,凤翔雍水以南至虢王一带的塬边上下,包括新秦村以东之高庙乃至宁王一带仍属小虢势力范围,直至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置杜、郑县以后,才正式归入秦人势力范围。自那时起,阳平高庙等地虽然几经易名,但其历史地理环境并无多大变化。虢镇、虢王之名都与西虢有关并一直沿用至今。虢镇在高庙西二十余里,虢王在高庙北不到十里,一个在塬上,一个在塬下,相距都不太远,说明阳平高庙一带一直是西虢势力范围。只不过是,周初其城邑在虢镇,西周晚期西虢东迁后至春秋早期,变为小虢,邑城在虢王。从历史地理以及整个墓群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观察,我们认为,高庙西周墓群属西虢墓地无疑。西周晚期,西虢主力随平王东迁后,没有迁走的族人从塬下川道一带被压缩到了塬上雍水之南、虢王东西之塬边一线,腾出的地方在文公十六年以后被秦人占领。因此这一带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周人墓葬消失,秦人墓葬开始多了起来。

如是,西虢主力随平王东迁后,虢镇周边被戎人占领,留下的“周余民”之虢族人,不得不放弃族人长期居住的中心虢镇及其以东的渭河川道,退缩到了今天凤翔东南部雍水以南的虢王东西两翼的凤翔塬边缘一带。虢王就成了“小虢”的中心,并以“小虢”名称之。秦文公到达汧渭之会地区汧河以西的贾村塬一带后,发表了一番演说,说这里是其先祖非子居住过的地方,并且经过占卜,说这里很吉利,于是即刻在贾村塬下的戴家湾台地上营筑陈仓城,安营扎寨。又经过十六年的稳扎稳打,改变了享国初年襄公东扩时被戎人杀死在岐地凤翔塬的被动局面。文公父子率兵继续东进,越过汧河,以兵伐戎,赶走了戎人,收留了没有跟随平王东迁的周余民,把领地推进至汧河以东的凤翔塬直至岐,为秦的继续东进奠定了基础。秦宪公继位后越过汧河,经过西虢故都虢镇,沿渭河继续东进,顺利地把都邑从汧渭之会地区迁徙到渭河北岸、凤翔塬之下的平阳。与平阳以北塬上的“小虢”为邻。武公十一年,随着势力范围的逐步扩大,遂灭掉了位于平阳以北的“小虢”,并“初县杜、郑”,使东起华山,西到陇山以西的故土礼县、天水、清水的大片土地连成一片。秦代位于凤翔东南的“虢县”,就是在小虢被秦武公灭后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正如《陕西地理沿革》中的记载:“虢县:今凤翔县东南部及宝鸡县千河以东地区……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灭掉西虢(注:应是小虢)设立虢县。”[48]“今凤翔县东南部”就是虢王一带,与我们考证之历史地理完全一致,也与太公庙这套秦公编钟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相符合。

最后再说一下“小虢,羌之别种”的问题。这是张守节第一次提出“小虢”族属的问题。至于这是根据什么认定“小虢”是“羌之别种”?不得而知。不过,依据《史记》中所载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的历史,西周晚年,泛周原地区被戎人占领这是事实。秦享国初年,秦襄公率兵与戎人激战在岐地,被戎人所杀,也表明周人故土大片领土当时已被戎人侵占。戎本就是对西部地区羌戎人的泛称,与羌同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不违背历史。但是,《史记·秦本纪》所载“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就包括西虢东迁后被秦人所收留的西虢周人。换句话说,当时的小虢地盘上,不排除周余民与羌戎人杂居的可能。这些与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的历史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注释】

[1]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宝鸡太公庙秦国陵墓与城址聚落考古发掘报告”(项目编号:17BKG011)阶段性成果之一。

[2]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3]尹盛平:《西周史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4]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5]庞怀清、吴镇烽、尚志儒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6]刘少敏:《周文化丛书》(青铜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18页。

[7]吴镇烽:《陕西金文汇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804页。

[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班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9]尹盛平:《西周史征》,第123页。

[10]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1]尹盛平:《西周史征》,第123页。

[12]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13]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六)》,《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

[14]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15]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16]王光永:《宝鸡县贾村塬发现夨王簋盖等青铜器》,《文物》1984年第6期。

[17]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8]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9]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文物》1976年第6期。

[20]尹盛平:《西周史征》,第195页。

[21]卢连成:《周都淢郑考》,《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年,第9、10页。(www.xing528.com)

[22]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23]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2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6页。

[25]王学理、田亚岐:《秦物质文化通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79页。

[26]张长寿、卢连成:《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27]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康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28]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六)》,《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

[29]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9页注释1、第370页注释2。

[30]王辉:《散氏盘新解》,收入《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2页。

[31]刘明科:《寻找2800多年前散夨分田的地方》,《收藏快报》2016年1月20日,第1版。

[32]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33]张长寿、卢连成:《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34]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4页。

[35]《汉书·五行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36]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37]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533—534页。

[38]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600页。

[39]林剑鸣:《秦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40]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561页。

[41]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299、296页。

[42][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323页。

[43]据说是出于虢镇东关附近一件带有“井”铭文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鼎,现藏于宝鸡陈仓区博物馆。

[44]林剑鸣:《秦史稿》,第35页。

[45]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542页。

[46]刘明科:《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考古与文物》1996年3期。

[47]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72页。

[48]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2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