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德马克学术剽窃事件揭发,案例教育读本

范德马克学术剽窃事件揭发,案例教育读本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剽窃行为可耻赫尔肯发现自己作品被他人剽窃这一偶然性“机遇”,实际上揭开了一起学术剽窃事件,而这一发现对范德马克而言是“不幸”的。范德马克学术剽窃败露后,范德马克本人仍然坚持维护其作品的“清白”,但他愿意“承担矫正错误的责任”。2003年4月2日,美国海军学院表示,将对范德马克教授涉嫌剽窃他人著作的事件展开内部调查。

范德马克学术剽窃事件揭发,案例教育读本

布赖恩·范德马克(Blaine Fademark)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海军学院历史系教授。由于他知识渊博、学术功底深厚,社会影响颇大,在美国史学界与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他也得到了学术书籍出版商的青睐,曾写作过多部颇具社会影响力的著作。他与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合作共著的《回顾:越战的悲剧和教训》对美国及世界都具很大影响。范德马克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曾多次受邀在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演讲,其专业学识深受史学专家(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崇拜。

2003年3月,范德马克出版了一部新的历史著作,即《潘多拉魔盒守护者:9个男人和核弹的故事》。该书讲述的是发明核弹的9名科学家的生活,并细致描述、剖析了这9位科学家因为核弹发明给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面临的精神困扰。该书出版后,起初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然而,世事往往会应验中国的一句老话——“无巧不成书”。为了进一步扩大该书的影响,范德马克计划为自己的著作开展一次书评活动,并请《洛杉矶时报》具体组织实施。《洛杉矶时报》在酝酿书评专家时,美国史密森氏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馆长、核技术历史学家赫尔肯进入了他们的视域,因为无论从学识地位还是专业知识考量,赫尔肯都是一位十分合适的书评专家,况且赫尔肯早在1981年出版过《必胜武器》一书,该书在内容、情节方面与范德马克的新书有某些类同之处。于是,赫尔肯应美国《洛杉矶时报》之邀,为介绍范德马克的这本新书做书评。然而,赫尔肯在仔细阅读《潘多拉魔盒的守护者:9个男人和核弹的故事》一书时,奇怪地发现该书讲述的某些情节竟然与自己在《必胜武器》一书中所描述的几乎雷同。例如,《必胜武器》一书中写过一段:“从爆炸点往外延伸、方圆半英里(800米)以内满目疮痍,建筑全都成了瓦砾,已经看不出某一堆瓦砾属于原来这一栋建筑还是相邻那栋的了。”而范德马克的新书中也描写了同一幅场景,遣词造句仅比赫尔肯的版本少了两个单词。“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赫尔肯说,

“你很难相信竟会有人这么干,尤其是这个人还来自海军学院”。

剽窃行为可耻

赫尔肯发现自己作品被他人剽窃这一偶然性“机遇”,实际上揭开了一起学术剽窃事件,而这一发现对范德马克而言是“不幸”的。此后,另外几名学者也认真阅读了范德马克的新书,竟然发现它与赫尔肯的《必胜武器》一书有多处“似曾相识”的内容。经过考证,《潘多拉魔盒的守护者:9个男人和核弹的故事》一书中涉嫌剽窃他人著作的五十多个段落被列了出来,而这些内容如按学术规范,都应注明出处。尽管范德马克在书的“参考书目”一栏中,把包括赫尔肯的书在内的他人著作都列上了,但书中“引用”他人的所有段落均未加标注解,甚至连引号都没用,明显构成剽窃。

范德马克学术剽窃败露后,范德马克本人仍然坚持维护其作品的“清白”,但他愿意“承担矫正错误的责任”。范德马克在家中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辩称,书中那些被指控剽窃他人作品的段落都属于“合理的同义转换”,但他同意,这本书再版时会为那些引起争议的词句“换个说法”或者加上出处注解。对于范德马克事发后的表态,美国海军学院的同事们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印象中的范德马克应是个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学者,而现在似乎一反常态。

2003年4月2日,美国海军学院表示,将对范德马克教授涉嫌剽窃他人著作的事件展开内部调查。其实,这一声明实乃不得已之举。美国《纽约时报》2003年5月31日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这给海军学院和范德马克本人的声誉蒙上一层阴影。海军学院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范德马克目前仍留在学校内,在学校职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前,范德马克在学院内的身份和地位不会受到影响。

此后,海军学院在查询、专访的基础上,认定范德马克犯了严重学术不端,并给出了处罚决定:撤销范德马克终身教授资格,降为助理教授;年薪削减一万美元。

【点评】(www.xing528.com)

范德马克的剽窃之作竟然会邀请被抄袭者(即原作者)做书评专家,结果范德马克的剽窃行径终于被被抄袭者本人在偶然中所发现,这应该是一种巧合。然而某人的学术剽窃一旦实施,便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它究竟会被何人发现,何时、何地会被发现,其中存在偶然性。因为,剽窃者的行为取向及其他(她)的学术地位与名誉、学术制度与学术监管状况、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范意识、诸多人为因素等均会对剽窃事件的揭发与曝光的时点产生加速与延缓效应。但事实终究是事实,客观存在的事实迟早会曝光于世,则是必然的。

有鉴于此,作为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研究生,应切记两点:

其一,在学理层面,研究生要懂得“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即任何事物在其发展中往往会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必然性;二是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东西,它对一事物发展过程而言,特定的偶然性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所以偶然性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趋势,它对一事物发展过程仅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或使之带上这样或那样的特色。此外,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同样偶然的东西也是必然的,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偶然性则以必然性为基础,它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依据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这种辩证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为者剽窃事件被揭露进程的曲折性及其最终必然会曝光于世的确定性。研究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实施学术剽窃的必然结局,才可能规范自身的学术行为,不至于触碰“学术高压线”。

其二,在实践操作层面,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但未必能随时掌控自己的行为取向。因为,现实社会存在太多的客观因素,它们会对研究生产生诱惑力,会动摇研究生的意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研究生的原有认识。因此,研究生在具体的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三思而后行,对任何可能触犯学木规范的行为方式,均应加强自律性思考,应作长远且具前瞻性决策,决不能被眼前小利所诱惑,要能克制侥幸心理与情绪冲动,使自己的学术行为始终为理性所掌控。

参考文献

[1]沈敏.拿同义转换为窃书开脱,美国知名教授涉嫌剽窃丑闻[EB/OL].新华网,2003-06-03.http://www.xinhuanet.com.

[2]李立.美国人如何对待学术造假.新京报,2010-07-27.

(朱宝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