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佛学术造假案例:豪瑟事件详解

哈佛学术造假案例:豪瑟事件详解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佛大学认为,豪瑟本人须对实验数据造假负全责,其惩罚性措施将会涉及强制休假、进一步监察以及学术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权限调整,豪瑟没有对此表示异议。豪瑟学术造假事件就此尘埃落定,但哈佛的调查结果及其处理决定并不能令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感到满意。虽然哈佛的报告把学术不端的主要责任推到了豪瑟身上,但最受伤害的可能是豪瑟的学生们。

哈佛学术造假案例:豪瑟事件详解

马克·豪瑟(Marc Hauser)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1987年,他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等校进行了几年博士后研究,1992年便成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获得终身教职,成为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家、进化和道德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此外,他还兼任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和进化生物学和进化人类学系的教授,以及教育和神经科学研究生院主席等职务,其学术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豪瑟从事的是灵长类动物的心智研究,他反对人们通常认为灵长类动物缺乏高等社会认知能力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这些“近亲”远比我们想象要智慧得多,从它们身上一样可以发现人类所拥有的种种社会行为。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引领者,他坚信可以“将一切生物的行为都归结于对进化有意义的特征”,甚至道德观念同样如此。豪瑟认为,“一切符合道德的行为,例如,我们选择合作而非自私地窝里斗,甚至不需要高级的人类意识,从灵长类动物的时代就开始了”,而这种“道德”一直在帮助灵长类生存。为此,他撰写了多篇论文来阐述自己观点,如《道德大脑:自然如何塑造我们对善恶的观念》一文强调了道德观念同样存在于灵长类动物中,并且顺应了进化过程。

从事科学研究的20年间,高产又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使豪瑟成了无可置疑的“学术明星”。此外,他还是个活跃的演讲者,在各种学界的会议上或在世界级的科学会议上,常常可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然而,2007年的一份匿名举报开始动摇豪瑟的学术地位。当时,豪瑟的两名助理和一位研究生在豪瑟不知情的情况下,分析了豪瑟过去的一段很“成功”的实验录像,但却得出了实验失败的结论:猴子的行为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并无显著的差异。之后,他们又重新审查了豪瑟本人的实验记录,发现他在文章中所写的与录像内容并不吻合。例如,他把录像中猴子一个微小的退缩动作记录为“猴子转头”。这些年轻的研究者们逐渐相信这并不是解释上的差异,而完全是错误的实验记录。与此同时,其他研究助理也发现了类似情况,但屡次遭到豪瑟本人的否认。于是,学生与实验助理出于豪瑟在学术界颇有声望并是该领域明星学者的考虑,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将他们的发现以匿名方式上报给了哈佛大学教务处,并要求调查。

此后,《高等教育纪事报》的一份内部报告披露了豪瑟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杂志编辑格雷·奥特曼底也审核了豪瑟于2002年发表于《认知》杂志的一篇论文,发现豪瑟存在捏造研究数据的嫌疑。例如,在2002年豪瑟的一篇文章中,本应有两组棉顶狨(一种动物)作为被试对象,被训练识别两种模式的声音。举个简化的例子,一组猴子被训练学习“嘟嘟”,而另一组猴子则被训练学习“嘀嘀”。之后,实验者通过一个隐藏起来的扩音器播放两种模式的声音刺激,查看猴子是否会对陌生的模式更加敏感。而事实上,豪瑟只拥有其中一组猴子的实验视频资料——另一组猴子的视频记录由于空缺,只能被认为是捏造的结果。奥特曼底认为:如果调查结果属实,那么,这绝对属于“最严重的一类学术不端行为”。

鉴于学生举报与学界和舆论压力,哈佛大学在公开场合表示,将对进化心理学教授马克·豪瑟在其关于非人类灵长目动物行为与人类关键特征进化联系的研究中,就数据运用及结论形成环节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彻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尔·D·史密斯在向全院发表的公开信中也确认这一决定,但就豪瑟学术不端行为所涉及的“数据获取、分析、保存、研究方法和最终结果”等并未给出更多详情。

2007年8月20日,哈佛大学终于对外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判定豪瑟的3篇文章存在8处学术不端并告知了论文处理现状,即2002年发表在《认知》杂志上有关棉顶狨学习代数的文章已被撤回;2007年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志》的文章“已经修改”;另有2007年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还在讨论之中”。哈佛大学认为,豪瑟本人须对实验数据造假负全责,其惩罚性措施将会涉及强制休假、进一步监察以及学术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权限调整,豪瑟没有对此表示异议。但对于具体细节,哈佛大学依然保持沉默,称已将所有调查结果呈报了资助豪瑟研究工作的两家联邦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立卫生研究院。最终,豪瑟本人发表声明,计划离开哈佛教职一年,其所教授的课程全部停止。豪瑟在给史密斯的辞职信中写道:“在哈佛的18年执教生涯中,我非常荣幸能给这么多聪明、具有天赋的学生当老师,还与这么多专注的同事一起工作。”“我在潜危青少年的教育需求方面已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工作。”“我期待明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新挑战之中。”

豪瑟学术造假事件就此尘埃落定,但哈佛的调查结果及其处理决定并不能令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感到满意。豪瑟的一位同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某进化心理学家就对记者表示:“科学家们希望在豪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研究,他们想知道豪瑟的学术不端对他的研究具体有多大影响,秘而不宣只会让谣言加剧。”豪瑟的学生们更是担心自己并未伪造数据的研究结果会因为这位导师而被质疑。学界一致要求哈佛公布调查的详细结果,但哈佛似乎对公开详情并无兴趣。

虽然哈佛的报告把学术不端的主要责任推到了豪瑟身上,但最受伤害的可能是豪瑟的学生们。2007年8月2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编辑评论《附带的损害》,表达了对豪瑟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未来道路的担心。这些人最容易受到此类学术不端事件的冲击:年轻科学家的声誉与其导师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如果导师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年轻研究者所受的训练也会受到质疑。在豪瑟所带领的研究者中,有些人必须要找到新的实验室,有些需要寻找教职,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例如,应聘时是否应当公开自己在豪瑟实验室工作的经历?申请研究基金时是否应把在豪瑟实验室期间发表的论文列在简历内?这些都是令人尴尬和困惑的事。

此外,所有信任并赞同豪瑟思路进行研究的同行们,也将面临是否要沿着过去思路走下去的挑战。《自然》杂志的编辑访问埃默里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韦尔时,这位《共情的年龄:自然关于善良社会的一课》的作者认为,豪瑟事件对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一年后(即2008年8月),豪瑟给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尔·D·史密斯写信,希望能回校复职,然而心理学系的大多数教师都投票反对他回来任教,史密斯院长也支持这一决定。(www.xing528.com)

【点评】

发生在美国的这一事件再次提示我们,学术诚信对每个学者都至关重要。从性质上看,豪瑟事件涉及多项学术违规:

其一,隐瞒不理想的数据,这明显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每一位研究者都希望自己能揭示的奥秘越深越好,研究的成果越大越好,但客观规律是严峻的,研究者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能不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如研究者在观察、实验中对所得的不理想的数据、资料进行人为修改、筛选或隐瞒,这就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其结果使形成的数据、资料会带有明显的虚假性,虚假的数据、资料只能用来骗人,而无法揭示研究对象固有的本质与规律,此类研究毫无学术价值。

其二,故意编造数据,这是弄虚作假、凭空捏造事实。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研究者为使实验结果支持自己的假设或使其符合预设的结果,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纯主观的“修改加工”,或拼凑数据或结果,或改变和省略数据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告,这就是“弄虚作假”的“学术编造”。就性质而言,编造数据属典型的学术不端,是一种欺骗行为、学术犯罪,情节极为恶劣。它会严重干扰学术研究且将其引向歧途,它会引发思想混乱而与学术观点冲突,还会因澄清事实的验证性研究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会败坏学术信誉、腐蚀科学事业、冲击科学共同体长期形成的科学伦理准则。因而,故意编造学术数据一旦败露,必然会遭到学术共同体的强烈声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严厉处罚,豪瑟因编造学术数据,其最终结局正是如此。

正因为捏造、篡改学术成果会引发诸多危害,为防范、遏制此类学术不端,我国教育部已制定了严厉的学术规定: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或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如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追究其法律责任。期望研究生能认真学习、严格遵循此类规定,加强学术自律,做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悠扬.哈佛大学通报知名教授存在8项学术不端事件[N].南方人物周刊,2010-09-10.

[2]陈力权.哈佛教授的“实验门”[N].南方人物周刊,2010-09-11.

(朱宝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