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史》揭示孙武的军事理论与《孙子兵法》

《春秋史》揭示孙武的军事理论与《孙子兵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 《孙子兵法》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军事思想有关《孙子兵法》的作者,有多种观点。2.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孙子兵法》注重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此外,《孙子兵法》提出“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孙子兵法》认为作战双方“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春秋史》揭示孙武的军事理论与《孙子兵法》

(一) 孙武生平

孙武,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字长卿,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同时。陈完因内乱出奔齐国,后在齐国有功,以食邑改姓田氏。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景公十六年(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高两族和栾、高二姓为争权而相互攻战,孙武出奔吴国吴王阖闾即位后,吴行人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阖闾,遂献兵法十三篇10。“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因而被任为将军,与伍子胥共辅阖闾,整军经武,备战争霸,并屡建奇功。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世家》)遂用伍子胥“三师以肆楚”,俟其“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的方针,组织三支部队,轮流袭击楚国。公元前511年,孙武与伍子胥率军攻楚边邑,“拔六与潜二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公元前508年,楚军攻吴,孙武等率军反击,在豫章大破楚军。吴王阖闾九年,楚攻蔡国,蔡求救于吴。孙武建议与蔡、唐联盟,佐阖闾大军攻楚,柏举之役,大败楚军,并占领了楚都郢。艾陵之战,大败齐军。所以《史记·孙子吴起传列》说:“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关于孙武以后的事迹史书没有记载,仅见《越绝书·记吴地传》中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可能死后葬在今苏州平门外。

(二) 《孙子兵法》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军事思想

有关《孙子兵法》的作者,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孙子兵法》非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或者说以孙武言论为基础,经战国中期兵家整理,至汉校理成书。有的认为该书作者是战国时代的孙膑11。甚至有人因《左传》无记载,认为孙武无其人。其成书年代也有多种意见,计有:春秋末年成书说、春秋战国之交成书说、战国成书说、汉代成书说等等。近年来,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书,基本解决了上述若干有争议的问题:确定了《孙子》的作者为春秋末年吴国的孙武;证实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其定数,另外69篇是后人缉录的12

《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分析敌我双方的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情况,和对战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还提出“兵无常态,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略战术上主张“夺正相生”和灵活运用,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必读的经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流传之早,传播之广泛,也是独一无二的。《韩非子·五蠹》:“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三) 孙武的军事思想

1. 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继承了“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的思想,开首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看法,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孙子兵法》的总体思想是主张进攻战略,目的是“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精神。

孙武认为,要取得战争的优势,必须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使士兵勇于参战,“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他对战争的态度极为谨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同时又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认为,考察和研究战争有五个方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通过这五个方面,比较敌我双方“主孰有道?将孰有道?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将军事、政治地理关系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个军事理论是对我国军事发展的一大贡献。

2.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孙子兵法》注重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养,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由于战争消耗极大,故“兵贵胜,不贵久”,“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对现代战争仍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孙子兵法》提出“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用战利品补充自己的军队,如此就能“胜敌而益强”。这种思想就是后代“以战养战”思想的萌芽。

3. 军事谋略思想

《孙子》认为,不消耗自己的国力,而使敌人屈从自己,“不战而屈人之民,善之善者也”。战争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目的。如何处理军事、政治和外交之间的关系,《孙子兵法》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以谋略战胜敌人放在首位,体现了军事家卓越的政治眼光。在政治和外交手段中,还包括“攻心”思想,这种思想虽在管仲时已经实行,但《孙子兵法》将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4.《孙子兵法》的主要战术思想

首先是“先胜而后求战”,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故胜兵先胜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战前决策者必须根据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有关因素,作细致的分析,“多算胜,少算不胜”,计算出力量对比,判断强弱,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其次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认为作战双方“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三,“致人而不致于人”,做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力争作战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陷敌于被动的方法,如用“示形”迷惑敌人,用“诡道”欺骗敌人,“攻其所必救”以调动敌人等。(www.xing528.com)

第四,主张战术“夺诡”,“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力间者,必成大攻。”“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利用天然险阻,借天时、地利以破敌。

第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的突然性和快速性。“其强如风”,“动如风雷”。“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此外,还强调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

第六,“兵因敌而致胜”,依据敌情决定战法。《孙子兵法》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随机应变,根据情况迅速作出反应,使自己始终立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努而桡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总之,不能凭主观愿望制定作战计划,也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第七,“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重视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四篇讲了地理与战争的关系。《地形》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取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孙子兵法》中第一次确立了系统、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先胜,全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方针,充分表现了孙武视野之广大,谋略之成熟,以及对于战争规律之洞悉。详察国情,特别是地理环境,将士心态的分析,卓绝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立足于现实,机敏、准确地根据客观因素而变化,这一切都体现了伟大军事家孙武的巨大才能。

1.参见韩连琪:《论春秋时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四期。

2.参见刘林希、尹天佑:《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迁及其特点》,《政治学习》1985年第三期。

3.王光荣:《晋国成文法简论》,载《人文杂志》1982年增刊。

4.孔庆明:《铸刑鼎辩论》,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3期。俞荣根:《晋刑鼎再议》,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3期。

5.见《左传》宣公十二年杜注和《左传》昭公元年正义引《司马法》。

6.《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引《司马法》。

7.《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版。

8.《越绝书逸文》,1956年商务印书馆张宗祥校注本。

9.参见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10.《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伍子胥列传》也未谈及伍子胥荐孙武之事。引此以备考。

11.参见《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参见曾宪通:《试谈银雀山汉墓竹书孙子兵法》,载《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