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人对白帝的崇拜与西方之帝的联系及其意义

秦人对白帝的崇拜与西方之帝的联系及其意义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观点认为白帝少皞是西方之帝,秦人祭白帝是祭祀西方之帝,与周天子祭天帝、祭四方之帝的礼制不合,与鲁国季氏旅祭泰山类似,是一种僭越的表现。又秦人说自己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秦人用“畤”这一形式祭祀少皞则是将早期祭祀上帝的民间信仰融入了祖先崇拜而略加改制之后形成的。其二,秦人眼中的上帝还具有明确是非观念,能够主持正义。

秦人对白帝的崇拜与西方之帝的联系及其意义

上文中已经提到,已经设置的六个畤中,有三个畤都是祭祀白帝的,可见白帝在秦人眼里有着太特殊的地位,那么秦人为什么对白帝的祭祀这么隆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白帝少皞是西方之帝,秦人祭白帝是祭祀西方之帝,与周天子祭天帝、祭四方之帝的礼制不合,与鲁国季氏旅祭泰山类似,是一种僭越的表现。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说:“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10】另一种则认为秦人祭白帝少皞是祭祀其始祖,如徐旭生先生认为,先秦时期,“五帝说”分为东说和西说两种,东说代表了齐鲁地区学术思想,西说代表了西部秦人的学术思想,五帝是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见于代表了秦人思想水平的《吕氏春秋》的记载。“秦人自认为出自少皞,少皞又出自太皞,所以西秦将这两位始祖奉之为天帝祭祀。”【11】秦人祭祀少皞的研究,需要追溯到秦人的起源。

关于秦人的起源,《史记·秦本纪》云:【12】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伯益不仅帮助禹治水,后来又帮助帝舜驯化鸟兽,帝舜赐他为嬴氏。这是嬴姓的起源,而少皞也是嬴姓,《说文》:“嬴,帝少昊之姓也”,少皞与伯益同姓,可知秦之先与少皞有族源上的关系。

少皞为鸟图腾的记载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与昭公的对话中:【13】

(昭公)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袓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五雉为五工正。”

上述材料说明挚与鸷在古代相通,鸷为猛禽,则少皞也是鸟的形象。虽然郯子将官制归入了历史范畴,但是其对祖先源于鸟图腾的部落的记忆是不会错的。可见,从图腾上看,秦人与少皞属于同源。

又秦人说自己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少皞与颛顼的关系,史籍中多有记载: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郝懿行笺疏:“《说文》云:‘孺,孔子也’,《庄子·天运篇》云:‘乌鹊孺’,盖育养之意也。”【14】

《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15】

可知少皞曾经抚养过帝颛顼。那么秦人重视祭祀少皞也就不难解释了。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秦人祠少昊应当与周人祭祀帝喾后稷一个道理,都是祭其始祖。秦人用“畤”这一形式祭祀少皞则是将早期祭祀上帝的民间信仰融入了祖先崇拜而略加改制之后形成的。

那么少皞为什么被称为白帝呢?徐旭生先生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昊’与‘皋’同,‘昊’则为后起字,‘昊’‘皋’从白得义,故称少昊为白帝,不必待五行家的配合。”【16】这也就足以说明为什么白帝(少昊)在秦人的眼里具有特殊的地位,祭祀的时候祭品也是相当的丰富。

本文认为白帝,或者说上帝已经是秦人的至上神。朱凤激先生在论证上帝为周人的至上神时提出了三个观点:“周人之上帝则与周人祖先神及自然神间结有此种统属关系”;……西周时期周人的上帝已被周人奉为保护神”;……周人却赋予上帝主持正义、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的品格”。【17】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秦人的白帝也具备此三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上帝会为秦人带来福佑,在上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二,秦人眼中的上帝还具有明确是非观念,能够主持正义。《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寢,瞎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18】“晋乱”指晋国骊姬之乱,虽然实质上是秦人与晋国争夺土地找的借口,但是,秦穆公仍然打着上帝让其主持正义的名义,与周伐商时类似。最后,秦人的上帝已经处于最高地位,与其它神祇之间结成了统属关系,掌握了杀伐决断的权力。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秦人的上帝已经具有统率群神的地位,上帝不仅是天界的权威,也是人间祸福的掌控者。

注释:

【1】李学勤:《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董珊:《秦子姬簋盖初探》,俱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第21-26页,第27-32页。

【2】《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2000年,第1116页。

【3】《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67页。(www.xing528.com)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7页。

【5】《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页。

【6】《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58页。

【7】《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32页。

【8】《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页。

【9】《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58页。

【10】《史记》卷15《六国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85页。

【11】转引自陈烈:《中国祭天文化》,北京:宗教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12】《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页。

【1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2000年,第1360—1361页。

【14】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552页。

【15】皇甫谧:《帝王世纪》,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46年。

【16】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17】朱风翔:《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18】《史记》卷28《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60页。

【作者简介】柳娅娅,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