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文物保护研究成果: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维修

风景文物保护研究成果: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维修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以植物为主的风景文物,日常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大型石窟中,对由于山体开裂造成的风景文物的损坏,通常的做法是铁件加固局部裂缝,然后喷浆掩盖加固件以保证风景文物的艺术完整性。

风景文物保护研究成果: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维修

风景文物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既使它失去了初时的光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复杂着它原始的设计形态,因此对它的维修不能仅仅被看作复原至某一时期或使现存形态完整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从而确定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以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

同时,这些决定的做出又受到许多思想观念的影响,例如中国和法国在文物修缮领域都强调古迹修复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所不同的是中国强调“修旧如旧”,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输血打针,让它延年益寿”[24]。而法国的做法则是“整修一新”,如刚刚完成的对巴黎圣母院的修缮。意大利学派的修复方法则基于考古学修复观念,严格区分原件和复制品,他们以这种方式对罗马大角斗场进行了修复。

1)风景文物维修的原则

风景文物维修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修既要尊重古迹的艺术价值,又要尊重古迹的历史价值:

关于艺术价值,《威尼斯宪章》指出:“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第12条)。关于历史价值,《威尼斯宪章》指出:“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建筑进行考古的和历史的研究”(第9条)。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第21条)。这也体现了对文物历史价值的尊重。

(2)维修需使古迹的历史可读性(又称“可识别性”)更加清晰:

《威尼斯宪章》指出:“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得出是当代的东西。”(第9条)“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第12条)《历史性木结构建筑的保存原则》指出:“新构件或其部分应该用雕刻、烙印或其他的方法分别加以标志,以便能在以后被识别。”(第11条)

(3)维修的目标应当包括长久、可逆、日常维护:

维修的基本目标是使古迹更持久地保存。在1931年ICOMOS第一届会议上,与会的专家们即交流了各种用现代材料加固古迹的方法。《历史性木结构建筑的保存原则》指出:“修复的目的是保存历史性的结构和它的支撑功能”(第8条)。

为了不影响今后在古迹上获取历史信息,《历史性木结构建筑的保存原则》指出:维修的手段和添加的构件“在技术上可行时应当是可逆的,或至少不妨碍将来的保存工作”(第5条)。

对于以植物为主的风景文物,日常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佛罗伦萨宪章》指出:“对历史园林不断进行维护至为重要。既然主要物质是植物,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保存园林既要求根据需要予以及时更换,也要求一个长远的定期更换计划。定期更换的树木灌木、植物和花草的种类必须根据各个植物和园艺地区所确定和确认的实践经验加以选择,目的在于确定那些已长成雏形的品种并将它们保存下来。”(第11条、第12条)

上述原则除“维修需使古迹的历史可读性更加清晰”外其他均被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广泛接受。“维修需使古迹的历史可读性(又称‘可识别性’)更加清晰”,在我国被理解为:维修时文物的新、旧部分呈现突兀的色彩和形式上的变化,因而无法被广泛接受。一次在关于历史景区的讨论会上,一位中山陵的管理人员称:“中山陵祭堂蓝色的琉璃瓦掉了我总不能换块黄的上去吧!”事实上这都是因为我们对来自西方的“历史可读性”理论的理解只限于形式。历史可读性指的是文物在其存在的历史过程所产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一段历史文献,必须保留使后人有机会阅读。保存历史可读性的方法多种多样,详细地记录修复过程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清华大学的吕舟教授认为“历史可读性”作为一项文物保护的普遍性原则在中国同样适用。因为“所谓可读性就是使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历史信息清晰可辨,尽可能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混淆,甚至是伪造历史。……作为一项原则,可读性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同的做法,甚至罗马大角斗场南侧外墙和北侧外墙就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践这样的原则。我国在近年的实践中如承德普宁寺大佛阁和独乐寺观音阁的维修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25]

2)风景文物维修技术

基于以上原则的风景文物维修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物本身的种类和形态千差万别,因此维修技术也各不相同,牵涉到大量的专门技术,跨越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渤泥国王墓保护与墓区环境整治详细规划中,对石象生等石制文物建议采用了以有机硅为主要成分的材料涂于其表面,防止进一步的风化,对裂痕和崩裂选用颜色相近的高分子黏合剂予以修补的维修方法[26]。在一些大型石窟中,对由于山体开裂造成的风景文物的损坏,通常的做法是铁件加固局部裂缝,然后喷浆掩盖加固件以保证风景文物的艺术完整性。而对我国风景文物中大量存在的传统木结构的修缮,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大清会典·内务府》卷94中就详细规定了木结构建筑的每一种构件的“保固”期和更换期[27]。当代更有多本专著探讨这一课题,如祁英涛著《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

正因为保护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959年一个名为国际文物保护与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简称ICCROM)的组织在罗马成立,通过培训、研究、宣传、提供信息、国际交流等手段为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虽然具体的技术千差万别,大致地说,目前常用的维修技术手段主要可分两类: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技术往往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也往往被认为是较为稳妥的维修方式;但在工业时代以后,随着一般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古迹维修。虽然它和传统技术相比在效率上往往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和古迹本身的建造技术往往相距甚远甚至完全不同,也时常引起争议,需要谨慎对待。从1931年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提出“正确使用所有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来修复古迹,到更严谨的《威尼斯宪章》提出“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证明其有效。”到最近的《历史性木结构建筑的保存原则》更详细地指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传统技术,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现代技术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法。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视觉设计中心在世界七个城市组织了七次互动会议,探讨数字时代遗产保护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的运用。这种技术在测量和分析地形、人口密度、古迹定位、居住模式等广阔领域中均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当今的历史保护和文化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风景文物维修实例(www.xing528.com)

以下笔者根据杭州胡雪岩故居(图8.2)及其园林的修复和法国阿尔贝·肯恩园林(图8.3)的修复为例,探讨风景文物维修的方法和步骤。

图8.2 修复后的胡雪岩故居园林与1960年代照片对比

资料来源:www.scsmly.com,《中国文物报》,2002-11-15。

(1)现状研究:

胡雪岩故居初建于1872年。现存建筑为原有建筑的50%,其园林芝园为违章建筑所占领。[28]

阿尔贝·肯恩园林形成于1895至1910年,占地3.9公顷,划分成法式园林、日式园林、英式园林等五个部分。1930年代后,阿尔贝·肯恩在金融危机后破产,这个产业被分散,1936年被地方政府收购改为公园,其中设施简陋,缺乏创意,场地种植已有较大改变[29]

图8.3 法国阿尔贝·肯恩园林的修复

资料来源: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主编.法中历史园林的保护及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维修的根据:

一般分两个部分:文献和现状。

胡雪岩故居建筑的现存部分提供了建筑风格、用材、装修、雕刻工艺等方面的范例;园林虽然残破,但拆除违章建筑后,各景物位置尚能识别,又进行了考古清理,这些使准确修复成为可能。文献方面有《胡雪岩外传》中的详细描绘及1950年代的照片。

阿尔贝·肯恩园林有1930年代的地形图和描绘当年园林景色的彩色图片。

(3)维修的技术措施的选择和运用:

胡雪岩故居建筑部分的修缮既运用了梁架校正、接柱、更换蛀朽木构件等传统方法,也运用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现代技术来加固外倾墙体。

考虑到阿尔贝·肯恩园林已由私家园林转变为公园,许多现代设施如自动浇灌系统、照明设备、查阅图片的自动系统等在修复中进入了园林。

这两个历史园林的修复过程正反映了历史的设计景观的保护是风格修复和风貌维护的过程。阿尔贝·肯恩园林则因其中英式园林和法式园林的风格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修复思路。在自然主义风格的英式园林中,修复中就强调不对称、自由生长的枝叶的对比,把老树和修复中新植树木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在图案化的法式园林中,修复工作者砍掉了几乎所有的树木,以根据已定的尺寸重新建造。

为了使胡雪岩故居园林恢复旧貌,修复中建筑保护运用了混凝土等新技术。原水池早已盛不住水,因此浇筑了钢筋混凝土池底和池壁。浇筑完成后,池岸旁太湖石驳坎仍按原样放置,环境气氛恢复旧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