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匈奴进攻常在秋冬的原因与解析

匈奴进攻常在秋冬的原因与解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匈奴的南下绝大多数的侵扰发生在秋冬,接下来我们尝试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匈奴的进攻很多发生在秋天,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前三史”中多次提到的,在秋季匈奴“马肥”,战斗力最强。这显示出北匈奴进攻的季节性规律与西汉有所不同,而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在奏章中,他提到“北狄陵纵,常在秋冬”,应该立即采取积极措施[20]。

匈奴进攻常在秋冬的原因与解析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匈奴的南下绝大多数的侵扰发生在秋冬,接下来我们尝试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匈奴的进攻很多发生在秋天,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前三史”中多次提到的,在秋季匈奴“马肥”,战斗力最强。《汉书·匈奴传》记载:

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8]

下面的两则记载也提到了秋天匈奴“马肥”。西汉时的名将李广曾因到蓝田射猎夜归而为霸陵尉所羞辱,后来匈奴入侵,武帝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同行,霸陵尉到军后李广杀之泄愤。而后,李广上书自陈谢罪。武帝回复曰: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辣,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稜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颜师古对“盛秋”的解释为“盛秋马肥,恐虏为寇,故令折冲御难也。”[9]

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出酒泉,准备进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让他负责为贰师护卫粮草辎重。李陵想自己独立领兵立功,不愿附属于他人。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他宁愿以少击众,带领五千步兵捣单于庭。武帝“壮而许之”,又诏路博德在半路接应贰师将军。路博德原来是伏波将军,也耻于为人后距,奏言: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10]

马匹是匈奴战斗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秋天“马肥”,其战斗能力则强。

对匈奴来说,与马匹一样重要的还有弓箭,在秋天,气候干燥多风,匈奴的弓也最强劲。文帝时,匈奴入侵加剧,晁错上书言兵事,曰: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愚臣亡识,唯陛下财察[11]

关于“折胶”,颜师古注引苏林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王先谦《汉书补注》曰:

王文彬曰:《周礼·弓人》“治弓以六材,其一为胶折”。胶与关弓同义。《梁书·侯景传》“方今寒胶向折,白露将团”。盖弓以胶为和,秋至气始凝,乃劲而可折。弓喜燥恶湿,春夏温润,今人时烘以火。《抱朴子》云“秋以弓弩为先”。唐杨师道《奉和咏弓诗》“霜重寒胶劲”。是弓弩之用,特利于秋。又《周礼》“秋合三材”,亦取其成于坚也。三材谓丝、胶、漆。匈奴每应候而寇边,故(晁)错言当乘时立威也[12]。(www.xing528.com)

宋代理学家熊禾亦言:“北狄畏暑耐寒,又秋气折胶,则弓弩可用,故秋冬易为侵暴,每留屯以防。”[13]

秋天是汉朝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谷物也会吸引匈奴前来掠夺。文帝时,与匈奴合亲,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派宦者中行说陪同。中行说到匈奴后很快成为单于的亲信,当汉使与他辩论汉匈风俗美恶及文化优劣时,中行说曰:“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14]

在我们的研究中,把东汉时期的南、北匈奴区别对待,把南匈奴视作汉朝的附庸。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款五原塞,愿永为蕃蔽,捍御北虏”[15]。建武二十六年(51),汉朝派遣中郎将段郴等出使南单于,南单于迎接使者,段郴坚持单于应该“伏拜受诏”。南单于犹豫顾望,不得已才屈尊下拜,并让翻译给使者通融,不要让他当众受辱:“单于新立,诚惭于左右,愿使者众中无相屈折也。”这样的屈辱让单于的下属“皆泣下”[16]。匈奴风俗,每年正月、五月、九月龙祠祭天神,自南单于内附后,在祭天神时兼祠汉帝。除这些仪式性的贬抑外,东汉还直接插手南匈奴内部事务。东汉朝廷令中郎将置安集椽史,率领弛刑徒五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察动静”[17],南匈奴对自己的内政已经失去了完全的处置权。从礼节上和东汉对匈奴事务的干预程度上来说,南匈奴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在本文中,我们把南匈奴当做东汉的附庸,并且把北匈奴对南匈奴的进攻等同于进攻汉朝的其他地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匈奴入侵最多的季节,在两汉并不一样,在西汉为秋季(45.0%),而在东汉为冬季(44.7%)。建武二十六年冬,南、北匈奴冲突,南单于不利。东汉令南单于移徒到西河美稷,并派遣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在当地护卫,为南单于设立官府、从事、椽史。另外,命西河长史率领骑兵两千人,弛刑五百人,帮助中郎将护卫单于,“冬屯夏罢”“自后以为常”[18]。这显示出北匈奴进攻的季节性规律与西汉有所不同,而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两汉四百多年间气候的变化所造成的[19]

在汉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也常于秋天或冬天南下进攻。东晋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不断对东晋进行进攻。太元元年(376),前秦进攻凉州,桓冲派遣宣城内史朱序等人乘机征伐,并且上表请示,愿意率所部进军南郡。在奏章中,他提到“北狄陵纵,常在秋冬”,应该立即采取积极措施[20]

唐代诗人杜牧军事亦颇有研究,曾注解《孙武十三篇》行世。唐武宗时,征讨昆夷、鲜卑,杜牧上书丞相李德裕谈用兵方略,说道:“胡戎入寇,在秋冬之间,盛夏无备,宜五六月中击胡为便。”[21]他的意见得到了李德裕的赞同。

诗经·六月》讲述了尹吉甫奉周王之命,北伐猃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其首章为:

六月棲棲,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关于此次出征的时间,郑玄笺云:“记六月者,盛夏出兵,明其急也”[22]。根据“三正”说,周正建子,其六月为夏正四月。我们无法断定这里的“六月”是否用周正,而且学界对“三正”说也尚有争论[23]。不论如何,四月、六月都在夏季之内,不影响我们的论述。另外,经学大家郑玄认为其为“盛夏”,这已经能代表汉代知识阶层的看法了。清朝学者黄中松进一步作了解释,他说:“猃狁入寇常在秋冬,今六月入寇,故分外匆遽”[24]。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直至清代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还是持有同样的认识。在明代,每年秋与冬初有两番戍边以“防秋”,程颐说:“古者戍役,两期而还。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每秋与冬初,两番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25]可见,一直到明清时期,在中国境内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中,一直存在着这种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