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三叛:孙綝和司马昭的军队对抗

淮南三叛:孙綝和司马昭的军队对抗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诞初抚淮南,逐渐发现朝廷对他并不信任,且朝中内外并无可成为盟友的成员,于是危机感越发强烈。诸葛诞的这次举兵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孙綝本人则紧急动员国内军队,做上述两路军队的后援。司马昭在听到诸葛诞异动的消息后也迅速动员全国军队,拼凑了二十六万军队杀向淮南,并裹挟皇帝和太后一同随行。正好这时吴国镇南将军朱异也率三万人抵达安丰,司马昭于是命王基所部改屯北山以拒朱异。

淮南三叛:孙綝和司马昭的军队对抗

领导者:诸葛

地域范围:★★★(淮南地区)

起讫时间:★★★〔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四月至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二月〕

战争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反抗司马昭专权

最终结局:被司马昭督率大军镇压

诸葛诞和夏侯玄是中土并称的名士,且交情甚笃。毌丘俭在淮南举兵时诸葛诞该助他一臂之力,但那时诸葛诞对司马家还抱有幻想,所以毌丘俭派人来邀他起兵时,他不仅斩杀了来使,还带兵围剿毌丘俭。毌丘俭族灭后,因他先到寿春,朝廷即委派他主持淮南军务。诸葛诞初抚淮南,逐渐发现朝廷对他并不信任,且朝中内外并无可成为盟友的成员,于是危机感越发强烈。因淮南在抗吴的第一线,之前邓艾又建议在淮南灌溉屯垦多收粮食,所以粮仓中的积储很多。《晋书·食货志》追述当时的情景说:“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诸葛诞为拉拢人心,将库藏都取出来赈济百姓,还赦免有罪之人换取百姓的支持,并且在扬州各地招募了数千轻侠果敢的勇士作为心腹。他还制造假消息,声称吴国要进攻徐堨(今安徽含山西南,属寿春管辖),请求在濒临淮河一带筑城,并拨付十万人守备寿春。按照他的本意,是要等上一段时间准备就绪后才动手,可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他的部署,促使他在仓促之下举兵。

这个意外事件是贾充的到来。贾充是贾逵之子,同时也是西晋开国功臣,可在后世,其声名一向不佳,不仅因为他主使刺杀了高贵乡公曹髦,还因为他有一个善妒且唯恐天下不乱的女儿贾南风,生生断送了西晋的天下。此时的贾充身为大都督府长史,早就投靠了司马昭。他见到魏国四境的方面大员各按强兵,唯恐他们不服,于是建议司马昭派遣人员分巡四方,观察这些征、镇将军的动向。镇南将军王基、安东将军陈骞、征西将军陈泰、镇西将军邓艾对中央命令都执行得甚为坚决,司马昭并不担心,只有诸葛诞既有声名又有强兵,颇让司马昭忌惮。于是司马昭委派贾充作为特任使者前往寿春。

贾充到寿春后,和诸葛诞论说起了时事。贾充故意将话挑明,他说洛阳诸位大贤都愿意再行禅代,问诸葛诞以为如何。诸葛诞厉声指出,贾充是豫州刺史贾逵的儿子,世代受大魏的恩泽,怎能看着社稷沦落他人之手!并且还旗帜鲜明地表态:如果洛中真有什么事,他将为此赴死。站在诸葛诞的角度讲,其实他的这番话正处在一个道德悖论之中。他如果不表明态度,或许可以拖延时间,但却有损于自己名士的头衔,魏晋时的士人将声名看得高于生命(后来的阮籍嵇康也皆类此),诸葛诞自然不愿让贾充抓住把柄,于是义正词严地指责贾充背叛魏国。贾充当时无话可说,回去后却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得士众心,现在召他入洛,他肯定不来,但是反叛迅速而祸患较小;如果不召,则反叛虽会延迟但祸患较大,不如召他回来。司马昭听从了贾充的建议,于公元257年5月24日下令让诸葛诞还京,且以司空的虚衔予以羁縻。诸葛诞哪肯回到洛阳任人宰割,索性举起反叛大旗。

诸葛诞的这次举兵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不同于王凌和毌丘俭,诸葛诞广有声名又善抚众心,所以拥护他的人很多,他将淮河两岸屯田的士兵全部聚合,得到十多万兵卒,又纠合扬州新附胜兵四五万人,这样他手头实际拥有的兵员应在十六七万左右。此外,他还储备了足够这些人吃一年的粮食,暂时不用担心食物来源问题。为了确保成功,他还命征东将军府长史吴纲作为特派代表,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和诸牙门将的子弟到吴国为人质,换取吴国方面的支持。吴纲到了吴国后,权臣孙綝十分高兴,不仅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封寿春侯,还派出了两路援兵:一路由全琮之子全怿领衔,带同全端、唐咨、王祚、文钦等多员将领直奔寿春援救诸葛诞,这一路有三万人;另一路由镇南将军朱异统领三万人进屯安丰,为文钦等人的外势。孙綝本人则紧急动员国内军队,做上述两路军队的后援。因此,诸葛诞一开始起兵就轰轰烈烈,声势造得极大。由于诸葛诞怀疑扬州刺史乐綝(乐进子)造谣生事,所以首先把他杀掉。

司马昭在听到诸葛诞异动的消息后也迅速动员全国军队,拼凑了二十六万军队杀向淮南,并裹挟皇帝和太后一同随行。因而交战双方的总兵力已接近五十万人,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会战。不妨拿几次决定性会战的兵力作一对比:官渡之战袁绍兵力十万人,曹操三万人左右,总数十三万人;赤壁之战曹操二十余万人,孙权三万人,刘备和刘琦共有兵一万余人,总数不超过三十万人;夷陵之战孙刘两方兵力均在六万人左右,总数十万人出头。对比之下即可知此次战役规模之大。

同年7月23日,魏国皇帝曹髦的车驾到达项城,司马昭的大营位置稍前,此时已进驻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针对诸葛诞据守坚城作持久对抗的计划,司马昭命令镇南将军王基代理镇东将军,并都督扬、豫诸军事,和安东将军陈骞一起引兵围困寿春。王基的动作稍慢于吴军,他到达城下尚未完全合围,全怿和文钦等人因山乘险,从城东北突入城中。这样城中除了诸葛诞的十多万兵马,又添了三万吴军,双方协力守城。司马昭知道如果硬攻损失一定很大,于是发布命令给王基让他坚壁敛军。王基初时屡次请求进击,司马昭并未同意。正好这时吴国镇南将军朱异也率三万人抵达安丰,司马昭于是命王基所部改屯北山以拒朱异。王基对手下诸将说:“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王基的观点是所部既然已经部署停当就不应轻动,否则,若防御圈出现空隙让诸葛诞大军在淮南纵横,便不能轻易克难了。王基上疏向司马昭阐述原因:“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众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司马昭从善如流,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并派遣奋武将军监青州诸军事石苞督率兖州刺史州泰、青州刺史胡质简选精锐为游军,专门针对朱异进行防守。而王基和陈骞等人利用这段时间对寿春四面合围,内外布置了双重防御体系,沟堑和壁垒都十分森严。文钦等人见城外大起土石,便数次引兵破坏。王基对此早有防范,文钦未能得手。

而在外围之战中,州泰在阳渊(今安徽寿县与霍邱之间)击破朱异。朱异败走之时,州泰在后面追击,又杀伤了两千人,朱异睹势不利,本身对此次作战又不愿尽力,于是率领部曲退回吴国。

诸葛诞坐困孤城,虽然广有兵将却杀不出重围。司马昭将寿春城围得铁桶一般,意在困毙诸葛诞。不过王基、石苞等将领都认为应当急速进攻,司马昭就对他们说:“寿春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但坚守三面,若吴贼陆道而来,军粮必少;吾以游兵轻骑绝其转输,可不战而破也。吴贼破,钦等必成擒矣!”众将于是拜服。吴国权臣孙綝显然不愿看到诸葛诞失败,在朱异败军撤回后,他大发兵将出屯镬里(今安徽巢湖西北),并命令朱异带同丁奉、黎斐等五将再次解围寿春城。朱异在进兵过程中,因为追求效率,将辎重都留在了都陆(今安徽寿县东南),而本人则带领大军抵达黎浆(今安徽寿县西南),和寿春城外的游军石苞、州泰部对战。然而朱异这次又被州泰大败。更为不幸的是,魏方打听到吴军的辎重所在,泰山太守胡烈派出五千奇兵偷袭都陆,一把大火将吴军的辎重烧个精光。朱异的残军没了粮食,只得一路取食葛叶败回大营。孙綝见朱异大败输亏,不由怒气勃发,喝令朱异继续带兵死战。朱异眼见战斗一次次失败,自家的精锐部曲就在这样的战争中作无谓消耗,力陈士兵缺少粮食不能再战,表示不能遵从孙綝的命令。军中士气低迷孙綝是知道的,他也知道再交战下去可能会损失更大,可朱异的态度着实激怒了他。反复思量之下,他于9月26日在镬里大营斩杀朱异,并于两天后带兵折返建业。孙琳既没有救出诸葛诞,反而自戮一员名将,吴国人对此十分怨恨。

孙綝斩杀朱异的用意,司马昭看得很清楚,他说朱异没有到达寿春而被杀,并非是他罪有应得,而是孙綝想以这一举措来告诉诸葛诞援救的决心,使诸葛诞还能盼着救兵的到来。他认为现在应当坚定围守,防备诸葛诞从城内逃逸。诸葛诞所恃除十多万兵卒之外,更有城内可吃一年的粮食,所以司马昭就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他令人施展反间计,到处扬言吴国的救兵马上就要到了,魏军现在缺乏粮草,已经将那些羸弱的士兵分流到淮北去吃粮了,看势头魏军肯定不会在这里久驻。这条谣言传到城里,诸葛诞信以为真,他认为既然司马昭不久之后就要退兵,那在城中积累那么多粮食就无任何用处,于是放任士兵享用粮食。

司马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由于孙琳一时难以出兵,诸葛诞只要乏粮,十多万大军立刻便有土崩之势。果然没过多久,城中粮尽,但司马昭不仅没退兵,反而对城池越围越紧。这时城中的将领也出现了分化,诸葛诞的亲信蒋班、焦彝认为,朱异率领大军到来而不能前进,孙綝杀掉朱异回归江东,虽然对外声称发兵,其实是口惠而实不至,坐观双方成败。现在趁着人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决死,攻其一点,虽然不能尽克,但仍然有可以保全的,但若空坐守死则只能无所作为。按蒋班、焦彝的做法,十多万的大军集中全力突围,如果时机把握得当,司马昭是无法阻拦的,诸葛诞跳出重围,依旧能打出一片天地。文钦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诸葛诞有十多万大军在此,自己和全端等吴军也和诸葛诞一样身处死地,所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而吴将的父兄子弟都在江表,因全家是皇上的亲戚,即便孙綝不愿来,主上和他们的亲族能答应吗?而且中原年年有事,军民都很疲劳,现在在这里耗了一年,易出现内变,奈何舍掉必胜之局而心存侥幸地去冒险呢?文钦显然高估了吴国人的能力,更对孙綝的私心缺乏考量,因此才会一厢情愿地盼着吴国出兵。而孤城之中实实在在的困难却摆在眼前,没有粮食,近二十万人无法解决温饱。

但诸葛诞却赞同文钦的观点。前面他中了司马昭的诡计还可以说是思虑不密,此次犯错却着实不该,所谓“一为已甚,其可再乎”,这次决定直接将他推入了死亡的深渊。蒋班、焦彝作为诸葛诞的心腹,他们不愿看文钦的脸色,反复劝谏诸葛诞。文钦是武将出身,诸葛诞为了安抚暴怒之下的文钦,竟然想要杀掉蒋班、焦彝,蒋、焦二人内不自安,在当年冬天逾城投降。他们的出降让城中人心惶惶,莫知所从。恰在这时,另外一件偶发事件的发生让城内瓦解之势加强,形势对诸葛诞更为不利。

这个偶发事件来自东吴全家。自全琮为孙权女婿开始,全家瓜瓞延绵,已成了朝廷内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全琮的儿子全怿、侄子全端均为东吴领兵将领,此次作为东吴援军的一部随文钦一同进入寿春城。在这支军队中的全氏族人尚有全怿哥哥的儿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全家这么多人都上前线,是因为全家带领的是他们的私家部曲,当然要由全家出身的武将来掌管。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这些表面光鲜的公子哥也想趁此机会获取些名望和军功。可全家的人没想到的是,由于诸葛诞的连连失误,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动地走入了一盘死棋。全怿哥哥有两个儿子全辉、全仪尚在建业,因为家族内部纠纷,这两人带着老母亲和数十家亲信部曲叛逃到魏国。魏国的黄门侍郎钟会此时为司马昭出谋划策,借全辉、全仪的口吻写了一封书信,并派遣全氏兄弟的亲信送入城中。全怿见是自己人,不疑有他,看到密信中所写的“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大为惊惧,于是在转年的1月率领自己所部数千人开门出降。司马昭对此表示欢迎,并册封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

城中接二连三的叛降对士气打击很大,很多人开始表现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可文钦却在此时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认为诸葛诞不能逃出而离去,全家部曲又率众逆降,这正是敌人毫无准备的时候,诸葛诞可以出战了。诸葛诞和吴将唐咨等都深表认同,于是他们造起攻城器械,从城内杀奔南围,并且不分昼夜持续攻击南围五六天之久。王基在围困寿春城时就在四面深挖沟壑,诸葛诞必须靠仰攻才能突破。而围守上的魏军却利用地形优势,使用投石车和火箭居高临下地猛攻,不仅击毁了诸葛诞的攻城器械,还对他们造成了极大杀伤,史称“死伤蔽地,血流盈堑”。诸葛诞迫不得已之下,只得再次退回寿春城。

这时的寿春城粮食已经告罄,城中守将开始寻找所有能吃的食物来填饱士兵的肚子。寿春城此刻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数万人争先恐后地出降。文钦对诸葛诞说:城内食物不够吃的,可以把所有的北方人(指诸葛诞原来的手下)都放出来,靠吴国军队就能坚守。而诸葛诞赖以起家的资本就是他的数万精锐,一旦放出将彻底沦为吴国人的附庸,他当然不能同意。文钦兀自呶呶不休,诸葛诞终于火上心头,在文钦和他商量事情时将文钦诛杀。文钦有两个儿子文鸯、文虎随文钦一同北上,此时在寿春的小城中带兵,听到父亲和诸葛诞发生冲突且被杀的消息后,立刻准备带兵来为父报仇。可吴国人视文钦为降将,文钦既然已死,他们才不愿搅入是非,因此皆不愿意随文鸯找诸葛诞报仇。文氏兄弟于是只得投奔了司马昭。因文钦在淮南第二次反抗时就是重要参与人,己犯了诛灭三族的大罪,按理文氏兄弟也在就诛之列,因此魏方有司请求按律杀掉文鸯、文虎。司马昭说文钦虽然罪不容诛,但鸯、虎二人计穷来归,寿春城又未攻克,杀了他们只能更加坚定城中人信念。于是赦免文氏兄弟,让他们带着数百骑巡城,故意让城上的人都看到他们安然无恙。文鸯还冲城上大喊,说文钦的儿子都没被杀,城上的人还有什么害怕的!于是城中有投降想法的人都疑虑尽去。司马昭又将文鸯、文虎都任为将军,封关内侯,以此为叛降的人做出表率。

又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昭亲临前线,发现城头的士兵引弓不发,知道城中人已无斗志,于是下令攻城。在寿春城外迁延了近一年的大军开始动作,四面围攻城池。公元258年4月10日,寿春城被攻克,诸葛诞窘迫之下率领亲将从小城之中突围,被司马胡奋击斩,同时诸葛诞三族被夷灭。虽然如此,诸葛诞仍有后代留存,诸葛诞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昭之弟司马伷,他们的儿子司马繇在晋朝被封为东安王,司马繇后为外祖父报仇,借铲除杨骏之机夷灭文鸯三族。诸葛诞手下亲兵数百人无一投降,遂被诛殆尽。吴将之中只有于诠英勇战死,唐咨、王祚等人都投降了魏军。有魏国将领准备对投降的吴军尽皆诛杀,司马昭说:“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大度耳。”于是不仅没有诛杀,还将他们都安置在了附近的三河诸郡。司马昭本来还打算一鼓作气灭掉吴国,王基劝告说:“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太半。姜维因洮西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邦。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于外,又内患未弭,是其修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于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因此司马昭没有妄动。司马昭深谢王基独秉固志、深算利害,于是命他改任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并封其为东武侯。除王基之外,因钟会在攻克寿春城中屡出奇计,司马昭也日益亲重,委以心膂之任。当时的人将钟会比作屡建奇策的张良。因淮南三叛前后绵延了近一年,司马昭以此大功被朝廷任命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而司马昭前后辞让了多次才推掉了这一任命。

点评:诸葛诞和夏侯玄是中土并称的名士,两人又相互交好,在夏侯玄被司马师诛杀后,诸葛诞心中也颇不平静。然而当毌丘俭为了恢复曹魏帝室而在淮南举兵之时,诸葛诞却杀掉了来使,表示自己和毌丘俭并非同路之人。而后他进兵寿春,并再次担任了都督扬州的重任。但是名士的标签和方面大员的重任使得司马氏集团对他并不放心,尤其是贾充建议对征、镇将军进行巡行监督后,诸葛诞与他们的矛盾表面化了,因此当朝廷征召其入朝时,他立刻起兵反抗司马昭。在淮南先后发生的三次反抗司马氏的运动中,诸葛诞是准备最充分的一个,这不仅体现在他动员的兵力和粮食储备上,而且还体现在他成功地拉拢东吴军队并肩作战上。不过在战争之中诸葛诞失误较多,相反,司马昭的表现却可圈可点,如习凿齿就这样评价司马昭:“未及安坐,赏王基之功;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此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两相对比之下,诸葛诞无论是在全局的把控还是在战术的指挥上都略输一筹,因此难逃失败的厄运。

曹魏克难大事年表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凉州卢水胡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轲比能众遂强盛,出击东部大人素利。护乌丸校尉田豫乘虚掎其后,轲比能使别帅琐奴拒豫,豫击破之。轲比能由是携贰,数为边寇,幽、并苦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

春,并州刺史梁习讨轲比能,大破之。

利成郡兵蔡方等反,杀太守徐质,推郡人唐咨为主,诏屯骑校尉任福等讨平之。咨自海道亡入吴,吴人以为将军。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

秋,护乌桓校尉田豫击鲜卑郁筑鞬,郁筑鞬妻父轲比能救之,以三万骑围豫于马城。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

公孙渊阴怀二心,数与吴通。帝使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讨之。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步度根与泄归泥部落皆叛出塞,与轲比能合寇边。(www.xing528.com)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

是岁,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韩龙刺杀鲜卑轲比能。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

秋,公孙渊前发兵反,逆幽州刺史毌丘俭于辽隧。会天雨十余日,辽水大涨,俭与战不利,引军还右北平。渊因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遣使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以侵扰北方

冬十月,庐江主簿吕习密使人请兵于吴,欲开门为内应。吴主使卫将军全琮督前将军硃桓等赴之,既至,事露,吴军还。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

秋,司马懿破襄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

幽州刺史毌丘俭以高句丽王位宫数为侵叛,督诸军讨之。位宫败走,俭遂屠丸都,斩获首虏以千数。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

是岁,雍、凉羌胡叛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余党,皆平之。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司马懿将中军乘水道讨太尉王凌,进至寿春。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春,正月,毌丘俭、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

闰月,诸葛诞至寿春,文钦父子入吴。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

夏四月,司马昭奉帝及太后讨诸葛诞。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

二月,司马昭破寿春城,夷诸葛诞三族。

【注释】

[1]具体是哪一条卢水,学界尚有争论,一说为安定郡的卢水,还有说法是湟中卢溪水、河西黑河、谷水等。

[2]李左车,曾献计赵王歇断远征之韩信军粮道,但不被采纳。

[3]《吴书二》《资治通鉴》本此;《魏书三》作十月,与公孙渊派遣使者抵达东吴时间重叠,误。

[4]东吴后将军贺齐之子,贺景之兄,性颇任气,多次触犯条令,所以虽然征战有功而爵位不至,但他轻财贵义、胆烈过人。

[5]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

[6]孙权时年虚寿五十二岁,此处为约数。

[7]即前述的赦免被公孙渊胁迫吏民的诏书。

[8]《后汉书》说伯固是遂成之子,宫之孙。

[9]官名,位在相加之下,而与对卢相近,高句丽官制,有对卢则不置沛者,有沛者则不置对卢。

[10]据吕思勉先生考证,认为买沟在今朝鲜咸镜道北境。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147.

[11]时间应该是曹操代替王肱担任东郡太守之后。

[12]今河南滑县,曹植有诗《赠白马王彪》。

[13][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7.

[14][清]王夫之.船山遗书.中国书店,2016:1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