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鼎立:刘备占据荆州,孙曹在淮南激烈争夺

三国鼎立:刘备占据荆州,孙曹在淮南激烈争夺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没有固定地盘的刘备乘胜攻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占据荆州南部。因夏侯渊麻痹大意,战败身亡。除孙刘、曹刘之间争夺疆土外,孙曹在淮南地区也进行了激烈争夺。曹、孙、刘三方政权赤壁战后经过几年的争夺,各政权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就只差政权的名号了。重装甲马图三国三个政权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内政建设。216年,又晋爵为魏王,立儿子曹丕为王太子。

三国鼎立:刘备占据荆州,孙曹在淮南激烈争夺

赤壁之战后,大规模的战争已结束,但各政权之间小规模的冲突却接连不断。一直没有固定地盘的刘备乘胜攻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占据荆州南部。孙权为加强双方联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的南郡(今湖北江陵)借给刘备,并约定刘备夺取益州后,将此地归还,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而这也埋下了祸根,孙、刘之间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刘备占据荆州后,自任荆州牧。但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且战争已使荆州经济凋敝,难以长久立足。刘备急需把势力扩大到益州。益州刺史刘璋是汉宗室后代,软弱无能,统治无方,政权内部矛盾很大。一些官员希望找一个有作为的人,作为他们政治上的代表,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的代表张松和法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靠刘备的。他们私下将益州的地理形势和府库钱粮、人马兵器等情况,详细地告诉了刘备,并给刘备绘制了益州详细的地图。他们二人返回益州,向刘璋大夸刘备的才能,准备伺机把刘备迎到益州。

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扬言要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这引起刘璋的恐慌。张松乘机建议请刘备来讨伐汉中张鲁,必能取胜。刘璋认为张松说得有道理,便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刘备十分高兴,命诸葛亮关羽守荆州,自己率军,直奔益州。经过三年奋战,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益州,领益州牧。

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派人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以夺得凉州后再还为借口,拒绝了。孙权欲出兵进攻刘备,刘备主动向孙权请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而孙权不满足,决心伺机夺取全部荆州。

赤壁战后,曹操军队撤出江陵,但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北部。原荆州治所襄阳还在曹操手中。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荆州守备关羽向北进攻曹操,占领襄阳,围曹仁于樊城,取得很大军事成就,威镇华夏。吓得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其锋。关羽的战绩刺痛了孙权,他怕刘备占领樊城等地后,威逼江东。曹操也趁机给孙权写信,挑拨孙刘关系。孙权遂派大将吕蒙偷袭江陵。关羽闻讯,急忙撤樊城之围,回救江陵,不料在回军途中,在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被吕蒙擒杀,吕蒙趁机全部占据荆州,孙刘两家也结下冤仇。

在孙刘争夺荆州时,曹刘在汉中(今陕西汉中地区)也展开争夺。汉中郡属益州,四面环山,中间是汉水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刘备若占据汉中,进可以攻关中,退可以守益州;曹操若占据汉中,益州北面便无险可守,益州也可能成为曹操的囊中之物,也可以防御刘备势力向北发展。所以双方都用相当大的力量来争夺汉中,力争使它归自己所有。

当时占据汉中的是张鲁。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世代信奉“五斗米道”。他的祖父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所谓“五斗米道”是东汉末年创立的一种原始道教入道者必须交五斗米作为活动经费,所以叫“五斗米道”。教徒尊称创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学道的人叫“鬼卒”;道徒中骨干叫“祭酒”,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鲁占据汉中后,他以教中“祭酒”管理地方政治,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不用付钱,吃饱为止。张鲁统治汉中期间,这里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关西地区人口大量涌入。

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攻打汉中,张鲁投降曹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曹操在汉中驻扎一个时期后,因后方不稳,回师中原,派大将夏侯渊驻守汉中。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刘备率军北攻汉中,屯驻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一年多。219年,刘备率军逼近汉中西面门户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因夏侯渊麻痹大意,战败身亡。后曹操放弃汉中,返回许昌,刘备彻底占据汉中,曹刘在这一地区的疆界划定下来。

除孙刘、曹刘之间争夺疆土外,孙曹在淮南地区也进行了激烈争夺。

赤壁战后,孙权重点向西南的岭南地区(今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一带)发展,消灭了岭南地区的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七郡的交州地区。同时,孙权还加强长江北岸防务,将都城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并在通往巢湖的濡须水口夹水作坞,以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通道,北防曹操,进一步争夺淮南。

淮南这条防线对曹操来讲,也很重要。如果合肥(今安徽合肥)、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一线失守,自己将丧失淮南,退回到淮水以北去,所以必须固守。他在谯县(今安徽亳县)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在淮南屯田,储备军粮。213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濡须口,结果无功而返。曹操怕孙权再骚扰滨江诸县,下令将淮南的老百姓迁往淮北,引起淮南老百姓的恐慌。结果江北庐江、九江等地十多万户百姓,渡江归服孙权,长江西面一带便空虚起来。214年,孙权又亲自率兵攻下曹操淮南重镇皖城(今安徽潜山)。曹操大怒,率军南征,屯兵合肥。不久,曹操率兵去争夺汉中,留张辽、乐进等守合肥。215年,孙权进攻合肥,战败而返。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再次进攻淮南,在濡须大败孙权,孙权派使求和。曹操引军北还,留夏侯惇守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孙权留周泰守濡须,双方在这里相持,两个政权在淮南地区的疆界划定。

曹、孙、刘三方政权赤壁战后经过几年的争夺,各政权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就只差政权的名号了。

重装甲马图 三国

三个政权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内政建设

曹操一方面南征北战,统一北方;一方面加快登上皇帝宝座的步伐。208年,曹操自任丞相,213年,逼汉献帝封他魏公,将冀州十郡(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和山西、山东省的一部分)作为封地,允许他在封地内设置相国、御史大夫、尚书令、侍中等官。216年,又晋爵为魏王,立儿子曹丕为王太子。他出入可以使用天子才能用的旌旗,俨然是一个天子。这时候的曹操,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掌握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汉献帝不过是他手中玩偶。只是在名义上,他是魏王而不是皇帝罢了。

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孙刘联合解体,孙权给曹操上书,劝曹操做皇帝,自己情愿称臣。曹操读罢信,对群臣道:“孙权这小子,竟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

曹操说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孙权并非出于真意,另一方面是想试试群臣对这件事的态度。文武大臣明白曹操心思,便趁机劝曹操称帝。曹操见群臣拥护自己称帝,心里非常高兴。但自己年岁已高,身体有病,不能久存人世,称帝不一定有利,还是留给自己后辈更合适。于是他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没过一个月,即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终年66岁。他没有当上皇帝,却给儿子铺平了道路。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汉末北方军阀混战,统一了北方,发展北方经济,为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和群臣立刻逼汉献帝禅让皇位。汉献帝无奈,只好乖乖地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黄初。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送往河内郡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居住。从此东汉历史彻底结束,从时间上进入了三国时代。

曹丕称帝后,战争已不再是社会的焦点,三个政权鼎立的局面已经确定,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天下为三,各地区都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他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加强内政建设方面来,并将一些政策、措施制度化。如在选举方面,曹魏政权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在战乱年代,曹操为了收罗更多有用人才为其效命,他打破东汉时期选拔官吏既要看被选人的仁义孝悌等道德品质,又要看其出身门第的条条框框,提出只看被选人才能的“惟才是举”的标准。从210年(建安十五年)至217年,他先后下三次“求贤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操三道求贤令。这是在战乱年代,是战争和创业的需要。当曹丕政权稳定后,他要建立一种固定的官吏选举制度。220年(黄初元年),掌管全国官吏任免大权的吏部尚书陈群,向曹丕提出“九品官人法”,也称“九品中正制”,被曹丕所接受。九品中正制规定:由政府选择有名望的官员,按他们的籍贯兼任本郡中正官,或州大中正官,对本郡、本州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品评,给他们做鉴定。品评的依据是他们的德行、才能、家世,将他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大小中正官定期将本地一些人的品评上报给吏部,吏部根据它来给官吏定等级。一般来说,上品的人做高官,下品的人做低官。

九品中正制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全国各地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躲避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到处迁移。这使两汉以来以乡里作为选举单位的察举、征辟制度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曹操为战争和稳定政权的需要,战时提出“惟才是举”,非固定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只重才而对德有所忽视,并提出“九品官人法”的设想。到曹丕时,他为了取得地主阶级各阶层的支持,尤其是获得自东汉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豪强大地主的支持,创立了既按德才,又按家世的这种“九品中正”选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还能按人才优劣对人进行品评,由于中正官必须由所在地的强宗豪族出身的大官僚担任,随着他们势力的增长,他们逐渐控制了这种选举制度,他们只按门第高低来品评,而不再看人物的才能了。所以,那些高门大族的子弟都被定为上品,而那些门第低的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只能定为下品,逐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了世族地主控制选举的政治特权,地主阶级内部一个新的阶层——门阀世族也就形成了。

曹魏政权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一些措施,而且还很注意北方经济的发展。如前文所讲的屯田,不仅在许昌地区实行,而且推广到整个北方,还大兴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淮河流域的芍陂、茹陂、太寿陂、睢阳渠;河北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白马渠等,其中的芍陂能溉田万余顷。这就促进了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外,有“天下名巧”之称的曹魏的能工巧匠马钧,在总结前人灌溉工具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引水灌溉新工具——翻车,也就是后来的龙骨水车。这种翻车很轻便,用起来比较省力,功效却很高。天旱的时候,可以用翻车把低处河塘里的水引上高坡,灌溉田地;涝的时候,也可以用翻车排涝。翻车很快推广到民间,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当时世界上,翻车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翻车

“直百五铢”铜钱 三国 魏

在曹魏后期,随着豪强世族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经济上要求特权。曹魏政权为了照顾他们的利益,实行一种“给客制”。给客制就是曹魏政府赏赐给公卿百官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劳动人手。这些劳动人手称“客户”,他们直接向官僚地主交租,而不向封建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因此,有的劳动人民为了摆脱国家的沉重徭役赋税负担,被迫投到官僚地主门下当佃客。这样,一些高门大族占有大量的劳动力,兼并了大量土地,严重影响曹魏政府的经济收入,并逐步地使屯田制破坏、灭亡。

“正始二年造”铜弩机 三国 魏

曹魏政权对兵制也进行了改革。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征兵制”,即成年男子要定期服兵役。曹魏时期实行的是“世兵制”,即世袭兵制,也叫士家制度。士就是兵士,兵士及其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要世代当兵,父死子继。他们与一般编户不同,要单立户籍,称“军户”。战时打仗,平时种田。他们只能与士家通婚,他们的身份也比普通人低一些。

220年,曹丕称帝,名义上的汉朝也不存在了。消息传到益州,刘备悲痛欲绝。他决定继承汉朝法统称帝,遂于221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因为他建立的政权势力范围只局限巴蜀地区,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蜀国或蜀汉。

刘备称帝后,他首先要做的事是夺回荆州。荆州的失守,对刘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荆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它的失守,使诸葛亮当初为他制订的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另一方面,关羽被害,二人情同手足,怎能不为他报仇。所以刘备发誓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在称帝不久,刘备不顾众人的反对,亲率五六万大军,东征孙权。

孙权自从占领荆州后,心里也不安稳。他知道,刘备决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定会前来争夺。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孙权采取向曹魏靠拢政策。当曹丕称帝时,他派人前去祝贺,并接受曹丕对他的封号,封他为吴王,孙权称臣于魏,以换取曹魏能保持中立的态度。

当刘备率大军浩浩荡荡东下时,孙权一面派人向刘备求和,以免战争之苦,遭到刘备的拒绝。另一方面,他也做好准备。他将都城从建业迁到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以便扼守荆州。这时候,孙权的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经先后去世了。孙权慧眼识英雄,力排众议,任命年轻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徐盛、韩当、孙桓等五万人马去抵抗刘备。

刘备率军出发时,派车骑将军张飞领兵万人从阆中(今四川阆中)出发,到江州(今四川重庆)与他会合。张飞性格暴烈,勇猛无敌。但他对部下态度粗暴,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引起部下对他不满。刘备多次劝诫他,他都不改。这次张飞领兵出发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伺机将他杀害,二人带着张飞的首级,投降了孙权。

这件事如同火上浇油,使刘备暴跳如雷,誓死要灭孙权。他率大军攻下吴的秭归(今湖北秭归),直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在那里设立大本营。前头部队已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将孙权的侄儿孙桓包围在那里。吴军将领要求陆逊派兵援救孙桓,陆逊说:“孙桓将军一向受士兵爱戴,而且夷道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必担心。等我打败蜀兵,他自然解围了。”

吴军将士要求出击刘备,陆逊考虑到蜀军来势凶猛,数量众多,强攻硬打是要吃亏的。他勉励将士,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后发制人。(www.xing528.com)

在后发制人思想指导下,陆逊率兵在猇亭、夷道一线坚守营寨,任凭刘备怎样挑战,他们都拒不应战。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营扎寨。时正值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士气越来越低落。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休整队伍,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陆逊见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卒疲劳,士气低落,认为反攻的时机已成熟,决定反击。

222年(蜀章武二年)夏季,对于蜀军来说是一个灾难的季节。陆逊根据蜀军在山林中连营扎寨的特点,决定采用火攻。他命令战士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达蜀营后,放火烧营。陆逊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吴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大败。他丢下大部分人马及舟船、器械、水步军资,只带少数人马,乘黑夜冲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猇亭之战或夷陵之战。

猇亭之败使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荆州再也无力夺回,蜀汉再也无力与孙吴抗争,只好退守益州了。这次失败给刘备以沉重打击,他忧愤悔恨,病死在白帝城。临死前,他把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安排了后事。这就是有名的“白帝城托孤”。

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年63岁。

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小名阿斗)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诸葛亮负担。当时孙吴、曹魏远比蜀汉强大,强敌环伺,蜀汉政权只有益州之地;内部一些地方豪强乘刘备刚死,发动反叛,政局不稳,诸葛亮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诸葛亮对内首先厉行法治,加强中央政权;对于不法之徒,严惩不贷;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赏罚分明。诸葛亮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令、条例,《蜀科》就是其中的一种。严明法纪使蜀国政治很快安定下来。

诸葛亮很注意官吏的选拔,他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他把一些有才能、忠于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安置到重要岗位。如士卒出身的王平,手不能书,大字认识不到十个,但遵守法度,很有作战经验。街亭之战,他能保全军队,立下战功,诸葛亮破格提拔他为将军。再如后来被诸葛亮任命为接班人的蒋琬,在荆州只是衙门里缮写文书的小吏。入蜀后,蒋琬做了广都县令。有一次,刘备因事到广都,见蒋琬什么事都不管,既不欢迎他,又喝醉了酒。刘备非常生气,要判蒋琬死罪。诸葛亮知道蒋琬有才干,做县令有些大材小用,便为他求情,免得一死。后破格提拔他为尚书郎,诸葛亮几次北伐,蒋琬都负责军队的给养,安排得井井有条。诸葛亮死后,蒋琬成为蜀汉政权中出色的人物。

诸葛亮像

诸葛亮不仅注意人才选拔,还注意听取部下意见,发挥部下的智慧和才能。他常说: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才能把事情办好,这就是“集思广益”这个成语的由来。他对一直协助他处理军政大事的董和非常赞赏。董和性格直爽,办事认真,又有政治见解。徐庶也是如此。当他与诸葛亮意见不同时,敢于辩解,有时进行十多次争辩。

诸葛亮知人善任,为蜀汉政权吸收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使蜀汉在诸葛亮执政及以后一个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诸葛亮在加强政权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农业。成都平原土壤肥沃,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且战乱年代所受到的破坏较少,给蜀国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诸葛亮十分注意利用原有的基础来发展社会经济。都江堰及其灌溉地区是蜀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诸葛亮设堰官,并经常派一千多人维修堤堰。成都西北郊的“诸葛堤”,也是当年诸葛亮组织人力维修的。

蜀国的丝织业很发达,蜀锦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蜀锦驰名各地,行销魏、吴,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锦江、锦里也因此而得名。诸葛亮还将织锦技术传授给少数民族。南征后,他鼓励西南少数民族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据说他亲自把蜀锦的图案纹样,送给少数民族人民,还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一直到蜀亡时,国库还存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蜀国的经济在诸葛亮治理下,平稳向前发展。

诸葛亮在治理内政的同时,对外也采取积极措施。诸葛亮掌政后,根据蜀国内外情况,断然决定派使臣去东吴讲和,恢复吴蜀联盟。诸葛亮派邓芝带着名马、蜀锦前往东吴,去完成这项重要使命。

223年(蜀章武三年)十月,邓芝到达东吴。邓芝针对孙权的矛盾心理,给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吴蜀两国占有四个州,大王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俊杰。吴国有长江天险,蜀国有山川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现在大王怕和蜀国联盟,得罪魏国,而和魏保持臣属关系,曹丕必然要大王入朝,要太子去做人质。要是不听他的话,魏国就要借口讨伐你。那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所有了。”

邓芝精辟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的疑虑,遂决定与魏国断交,吴蜀联盟恢复了,从而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更加巩固。

诸葛亮在恢复吴蜀联盟,解除东顾之忧后,便决定亲自率兵南征,平定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的叛乱。

南中地区有四个郡,即越篙、益州、永昌、牂柯,那里居住着叟、僚、濮等少数民族,他们是今天彝族、壮族、傣族、崩龙族的祖先,自汉朝起就统称他们为“西南夷”。刘备占领益州后,根据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方针,派有才干的将军邓方、李恢来治理南中地区。但当地的汉族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首领“夷帅”总想割据独立。223年,刘备死后,益州豪强雍闿乘机发动叛乱,越雋郡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高定、牂柯郡的太守朱褒也起兵响应,这严重影响了蜀汉政权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所以,诸葛亮决定亲征。

225年(蜀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发。由马忠率军攻打牂柯郡的朱褒;李恢攻打益州的雍;诸葛亮攻打越雋的高定。临行前,参军马谡对诸葛亮献策道:“南中依靠地势险要偏远,不服从朝廷已经很久了。即使今天我们用武力打败他们,大军一退他们还会反叛。用兵之道,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不要专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们的心。”诸葛亮高兴地接受了马谡的建议,这符合他的“南抚夷越”方针。

诸葛亮大军和马忠大军迅速平定了高定和朱褒的叛乱,占领了雋郡和牂柯郡,然后向叛乱据点益州郡进攻。这时叛乱头子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替了雍闿。孟获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诸葛亮为了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决定采取“攻心”战术,下令军队在与孟获作战时,只许生擒,不许伤害。

诸葛亮见孟获被擒后不服,又放了他,就这样一捉一放,共七次,这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孟获见诸葛亮智谋超群,用兵有方,便彻底心悦诚服地投降了。

诸葛亮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为了加强对南中的统治,将南中原来四个郡改为六个郡,并实行用当地人而不留外地人,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命少数民族中的领袖人物担任中央或地方官吏,治理南中,这使南中成为蜀汉相对稳定的后方。

吴蜀联盟的恢复,南中叛乱的平定,解除了诸葛亮的后顾之忧,他决定实现他《隆中对策》中的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的计划。

从228年(蜀建兴六年)至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出兵北伐,其中五次进攻,一次防御。227年春,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北伐。临行前,他给刘禅上了一个表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前出师表》。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他命令赵云和邓芝带领部分军队作为疑兵,虚张声势地由斜谷道(由现在陕西褒城县经凤县到眉县的路)进攻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迷惑敌人。自己率主力,以马谡为先锋,突然袭击祁山(在甘肃礼县东)。蜀军兵强将勇,号令严明,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曹军没想到蜀军会如此大规模地进攻,位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措手不及,投降了蜀军,关中为之震动。当时魏文帝曹丕已死,曹睿继位。蜀军进攻开始时,他亲自坐镇长安,先派大将军曹真督军去郿县,以防御赵云;又派大将张郃领兵五万,抵抗诸葛亮。张郃大军与蜀军先锋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相遇。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刘备生前认为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不踏实,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的话没有引起诸葛亮的注意,这次竟把先锋的重任交给了马谡。马谡轻敌自傲,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扎营。魏将张郃围困街亭,切断水源,又放火烧山。蜀军缺水,饥渴难熬,不战自乱。张郃乘机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

街亭的丢失,使蜀军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地位,丧失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地势。诸葛亮根据双方的形势,只好退兵。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为了严明军纪,忍痛下令将好友马谡处死。他自己认为自己也有用人不当、军令约束不严的错误,自己要求降职三级,并向大家公布自己的错误。

自从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又先后进行过五次北伐,终因蜀道崎岖难行,军粮供应困难等问题而先后宣告失败。诸葛亮为解决行军粮草供应问题,还设计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工具,但这都无济于事。

234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六次北伐,双方在渭水南岸对峙着。几个月后,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在退军途中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终年54岁。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从27岁出茅庐,为刘备设《隆中策》以来,一直为蜀国的大业兢兢业业。在他二十多年活动中,以他的聪明才智,努力实现他在《隆中策》中所提出的目标,为蜀国的安定、强盛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以至于生命,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死后,蜀国开始逐步衰落下去。

在三个政权中,最晚一个称帝的是东吴孙权。赤壁战后,孙权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占有整个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吴蜀联盟破坏后,孙权怕遭到曹魏和蜀汉的夹攻,便积极向曹魏靠拢。220年曹丕称帝,孙权派使臣前去祝贺。曹丕封孙权为吴王。222年,孙权称吴王,改年号为黄武元年,定都建业。直到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才正式称帝。

孙权像

东吴政权地处江南,土壤肥沃,水量充沛,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北方连年战乱,大批北方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江南劳动人民一起,共同发展江南经济。孙权很注意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江南耕作方法还很落后,到东吴时才开始推广中原的二牛抬杆的犁耕法。孙权为奖励耕种,带头把自己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江南作为水乡,船是他们主要交通工具。东吴的造船业比较发达,建安侯官(今福建福州)、广东番禺(今广东广州)都是当时最大的造船基地。吴国造的大船上下五层,能载三千多人。孙权派出较小的贸易船,也能载80匹马。230年(吴黄龙二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带领一万多人,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人民最早一次大规模地到达夷洲,这是大陆开发台湾的开始。

魏、蜀、吴三个政权各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理特点,各有它的优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无力统一全国。这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它有利于三个相对安定区域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