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扶绥县革命老区脱贫进展

扶绥县革命老区脱贫进展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成立扶贫机构以来,扶绥县采取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措施,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以上举措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这些山村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西南片的38个村列为全县重点扶持对象,并作为扶贫开发试点。扶绥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县的实际,决定把蔗糖生产作为扶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抓。

扶绥县革命老区脱贫进展

扶绥县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大明山支脉与十万大山余脉把全县的土地切割得方方块块、棱角分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据统计,1984年全县尚有65个村未通公路,有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经常缺水,有387个自然屯21.97万人、12.57万头牲畜饮水困难,被列为全国14个缺水县之一、全自治区2个人畜饮水最困难的县份之一。198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财政收入1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元,人均口粮203公斤,有48.36%的农村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被列为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1985年成立扶贫机构以来,扶绥县采取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措施,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

1984年底,上级分配给扶绥县“粮、棉、布以工代赈”指标及配套资金共201万元,其中以三分之二用作修建公路,三分之一用于解决人畜饮水。修建公路17条,全长163.9公里。畜饮水工程148处,投资74万元。1985年,扶绥县根据配套资金情况,安排修公路5条,全长43.6公里,控制投资37.38万,解决13个自然屯的交通闭塞问题。1986年初又安排现已动工修建的2条,全长21.7公里。人畜饮水方面,1985年安排66处,控制投资37.75万元,解决34800人和8586头牲畜的缺水问题。至1999年,全县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7528.53万元,其中上级扶持12930.08万元,县配套1486.18万元,群众自筹3112.27万元。修建交通公路58条,全长349.68公里,解决50多个村、20万人行路难问题;兴建人畜饮水工程430处,解决20万人、10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扶持茅草房改造128户、277间,惠及341人,累计5560平方米;扶持乡镇企业和县办工业13个;还完成村级广播电视19个村,覆盖人口3160人;完成村级学校建设和义教工程260间,1.26万平方米,在校师生1.3万人;完成村级合作医疗建设13个村,参加合作医疗1.59万人;为发展农业生产,还用发展资金和扶贫贷款扶持农户1.09万户,惠及5万多人,开发种甘蔗水果种植业5万多亩,养家畜家禽18万多只(头)。以上举措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4年国家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上级的支持下,扶绥县1985年至1999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375.5万元,修建交通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共修成交通公路58条,全程349.68公里,使20万人结束了行路难。建设电灌站67处:人饮工程430处,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还完成改造中低产田4.25万亩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柳桥镇是全自治区211个贫困乡镇之一,其通过以工代赈兴建人饮工程54处,解决了镇政府所在地缺水和54个自然村屯13423人饮水困难问题。

在实施以工代赈工程中,扶绥县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024.58万元修建公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同修好公路紧密结合起来,使以工代赈公路真正成为贫困山区的造“血”路、幸福路、致富路。

扶绥县西南片的东门,坐落着柳桥、东罗3个乡镇的38个特困村,共计2.15万人,是全县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山区。为解决这些山村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西南片的38个村列为全县重点扶持对象,并作为扶贫开发试点。1989年成立了西南片开发区领导小组,对该片山区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047万元,修建公路5条,共计37公里,建小水利和人饮工程16处,使112万人结束了行路难,解决了5612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扶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口粮问题。1980年至1985年,全县调入贸易粮3488.5万公斤,平均每年纯调入581.5万公斤,解决了10万贫困人口的缺粮问题。1986年至1998年,县财政投入了农田水利建设3000多万元,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88万亩增加到1998年的25.98万亩。用“以工代赈”资金修建东罗那练、山圩那利、昌平弄扶等67处电灌站,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6万亩,解决2万人的口粮问题。通过以工代赈在渠黎、渠旧等乡镇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1988年至1991年用扶贫资金40多万元在昌平、东门、岜盆等乡镇搞“双杂”制种6000多亩,推动了扶绥县水稻玉米良种化的发展,1999年水稻杂优面积达85%。扶绥县成立了“生产技术研究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1990年至1999年,全县用扶贫资金40万元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690期,参加培训人数33750人次,为贫困地区培训了一批农技人员,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连续10年获得增产丰收,有1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口粮问题。

扶绥县工业基础薄弱,起步缓慢,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580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42%。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工业生产建设的速度提到脱贫致富、经济翻身的战略措施,把支边低息贷款3943万元用于县办工业,重点用于东门糖厂新建、扶南糖厂扩建和水泥厂、水厂、造纸厂等技改项目。扶绥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县的实际,决定把蔗糖生产作为扶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抓。1987年至1991年用支边低息扶贫贷款3220万元新建东门糖厂、扩建东门糖厂和扶南糖厂,全县建有2个糖厂4条生产线,日榨原料蔗9700吨。用发展资金和银行扶贫贷款,扶持农户开发种植甘蔗,建立万亩甘蔗基地,农民种蔗积极性逐年提高,甘蔗面积不断增加,1999年全县种蔗面积共41万亩,产量180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4倍和11倍。农民依靠种蔗人均收入达700元,全县累计有1.3万多个贫困户6.3万多人靠种蔗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0年至1997年,共利用发展资金68万元扶持乡镇企业7家,他们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补充,解决了过去设备陈旧、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增强了生产活力。通过扶持,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乡镇新办砖厂、水泥厂、淀粉厂、村办石灰厂、打石场等,形成了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四轮驱动”局面。1998年全县建办乡镇企业4299个,乡镇企业总产值1947亿元,比1985年增长100倍。(www.xing528.com)

扶绥县把水果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二个突破口来抓,积极筹集资金来发展水果生产,用扶贫资金300万元扶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水果生产。1999年全县水果面积达25.06万亩,比1985年增长36倍。

扶贫攻坚是一项社会系统大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上下共同协作才能搞好。1996年,县直机关与22个贫困村结对扶贫,县直机关454名副科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与比较贫困的党员或特困户结对,开展“一帮一”扶贫活动。该活动广泛宣传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扶贫济困、扶贫捐赠等活动。1995年至1996年全县共捐赠款68万多元,为贫困地区献爱心。1997年经自治区扶贫验收组验收,截至1996年底全县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扶贫先进县”称号。

1998年至1999年,在上级的扶持下,扶绥县积极搞好村级道路、人饮、广播电视、学校和卫生五项建设大会战。完成人饮工程229处,解决238个村屯、9.16万人、5.1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按时完成村级道路建设13条,总长71.99公里,惠及13个村、71个屯、2.6万人;完成村级广播电视建设19个村,覆盖人口3160人;完成村级学校建设39所、260间、共计1.26万平方米;新建成村级卫生室13个,参加合作医疗1.59万人。

2001年至2005年,扶绥县共争取到扶贫贴息贷款指标9800多万元。其中投放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扶持扶南东亚糖业公司发展良种甘蔗种植推广和实施技改项目;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00万元扶持东门南华糖业公司发展良种甘蔗种植推广和实施技改项目;投放扶贫贴息贷款500万元扶持东门林场发展速丰桉科技推广林;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扶持山圩农场推广优质剑麻种植和良种猪繁育项目。扶贫办与农行、妇联一起协作,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290多万元,用于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有351个农户1559人参加小额信贷的项目。全县43个贫困村共完成沼气池建设5000多座,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条件。投入财政扶贫补助资金560万元,完成农村人饮工程建设127处,解决了6.3万人、4.67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建设小型水利2处,改善灌溉面积1250亩。村屯级道路建设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贫困村四级公路5条,建设村屯级道路47条,全长170.3公里,累计受益人数5450人。2011年实施“木薯王”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在岜盆乡旧更阳村公路边的“可岜乐片”150亩地建设引种“木薯王”示范基地。2004年,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60万元,扶持群众剑麻苗110万株,发展剑麻种植3500亩。投入科技扶贫培训资金近25万元,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联合举办科学种养技术培训班150多期,参加培训人数近2万人次,发放科技扶贫培训证书5000多本。

2006年至2010年,扶绥县4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共分三批实施,每两年实施完成一批。其中,首批为18个村,第二批为13个村,第三批为12个村。至2010年底,扶绥县完成了4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共完成投入项目建设资金923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07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11万元,其他资金投入6421万元。基础设施方面,完成投入建设2069万元,其中修建村屯道路126条,共计283公里,总投资862万元;完成修建人饮工程178处,总投资1207万元;完成新建沼气池2540座,总投资181万元。危房改造及服务方面,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贫困农户危房改造5间;投入34万元,举办1265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参加培训农民5.6万人次;投入75.75万元,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8期、1050人次。产业开发方面,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9万元,其中投入资金346万元,补助群众种植优质剑麻13178亩;投入资金45万元,在贫困村建设剑麻加工点30个,每个点补助经费1.5万元,加工点建成后辐射到25个行政村的贫困村和面上村的500个贫困户,受益人口2500人。投入资金113万元,扶持1400户贫困村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投入资金398.7万元用于贴息,帮助龙头企业和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

2011年,扶绥县扶持贫困户880户养猪1770头,贫困户581户养龟29076只。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点创建13个,实用技术培训完成2170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44人。完成小额信用贷款贴息100万元,受益农户2030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