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魏与东吴:改善关系、加强合作

曹魏与东吴:改善关系、加强合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魏是篡夺汉室的奸贼,势不两立,可以争取的只有东吴。而东吴不堪受魏压迫,也希望改善与蜀汉的关系。建兴元年十月,背负着重大使命,邓芝以中郎将身份出使东吴。汉贼(魏)不两立,只剩东吴了。所以尽管曹魏与东吴经常爆发边境武装冲突,曹丕甚至派兵南下三道伐吴,但两国使节仍往来频繁。

曹魏与东吴:改善关系、加强合作

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权后,力主与东吴恢复盟好,联吴抗魏是诸葛亮的一贯立场,这倒不是诸葛亮多喜欢孙权,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前面说过,以人口和所占土地等计算,汉、吴两国的国力加起来也不如魏国

与强大的魏国对抗,两国只有联合一条出路,蜀汉需要东吴,东吴同样需要蜀汉,两者的关系唇亡齿寒。这一点,魏国刘晔早已看出。刘晔能看出来,诸葛亮、孙权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两国之间的外交和解早在猇亭夷陵之战不久就开始了,但出乎很多人意外的是,主动提出和解的并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曹操善谋,刘备善“逃”,孙权善交,各领风骚。即使之前跟刘备打得头破血流,但事情一过,孙权马上又向刘备伸出橄榄枝。与曹丕结盟,处于弱势一方的孙权,扮演的只能是孙子,这他当然不干,跟蜀汉结盟就不同了,跟蜀汉相比,他的实力明显要强得多。

所以,孙权战后主动示好,就是想与刘备言和,为日后两国恢复邦交打下伏笔。222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访问,刘备随后也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刘备去世,孙权还特意派立信校尉冯熙到蜀汉吊唁。

有了这些基础,诸葛亮开始着力恢复与吴国的盟好。

对与吴国恢复邦交,蜀汉内部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原因是孙权不可靠。从孙权以往的经历看,这是一个为自身利益,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家伙。

孙权跟刘表有杀父之仇,但为了荆州,刘表死后,他马上派鲁肃去慰问;他跟刘备是盟友,结果盟友关羽攻打襄樊,他从背后下黑手;赤壁战前,他跟曹操关系很好,但为了地盘,立即与曹操翻脸。

他联刘又反刘,降曹又叛曹,借荆州的是他、夺荆州的也是他,捧曹操的是他、骂曹操汉贼的还是他。

尽管孙权有以上不良记录,但对诸葛亮而言,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是二弱抗一强,两国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只有联合。之前引起两国不和的荆州归属,如今已尘埃落定,至少暂时如此。

此时蜀汉同时面对两大强敌,出兵东征夺取荆州,并不现实。对蜀汉而言,眼下最实际的是生存而非开疆拓土。曹魏是篡夺汉室的奸贼,势不两立,可以争取的只有东吴。而东吴不堪受魏压迫,也希望改善与蜀汉的关系。

诸葛亮相信,孙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愿意与蜀汉联合的。

但两国之前既然已经兵戈相向,想谈和也绝非易事。虽然刘备跟孙权已经为此做了铺垫,但要真正实现邦交正常化,还是有很多事要做。

联吴抗魏,事关重大,担当此任者,需机智、聪敏,有才辩,口才必须好,干外交全靠一张嘴,但那种只会夸夸其谈肚子里一堆草的草包也不能用,要知道,对方可是以精明滑头出名的孙权。

诸葛亮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苦恼。直到一天,一个人的出现。

说起此人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人物。此人姓邓名芝字伯苗,荆州义阳新野人,入蜀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直到刘备到来,邓芝才时来运转。

一次,刘备到郫县视察,碰巧遇上了在此地管粮库的小官邓芝,就跟他聊了起来,几番交谈后,刘备发现邓芝思维敏捷、谈吐不俗,是个人才,当即提拔邓芝做了郫县县令。不久因政绩卓著,邓芝又被提拔为广汉太守,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从一个落魄士人到坐镇一方的二千石高官,邓芝的人生发生逆转,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备的赏识提拔。因此,邓芝对蜀汉可谓忠心耿耿,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更是心怀感激。

刘备称帝,邓芝被召入朝任尚书,成为天子近臣。当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人选而犯愁时,同样为帝国前途忧虑的尚书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如今国家贫弱,主上富于春秋(年纪小的委婉说法),此时应派遣使臣与东吴修好,与之共抗曹魏,才是上策。”

诸葛亮看着邓芝微笑说:“此事我考虑很久,只是一直未找到适合的人选,今天才有了合适的人。”邓芝忙问是谁?诸葛亮笑着说:“就是您了。”

建兴元年(223)十月,背负着重大使命,邓芝以中郎将身份出使东吴。望着邓芝远去的背影,不知诸葛亮会不会想起十四年前,他也是在兵败长坂万分艰难的情势下,出使东吴寻求结盟的。十几年过去了,蜀汉虽在西南建国,但仍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这就决定了蜀汉必须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而不能两面出击。

汉贼(魏)不两立,只剩东吴了。

对三国形势,曹丕同样洞若观火。所以尽管曹魏与东吴经常爆发边境武装冲突,曹丕甚至派兵南下三道伐吴,但两国使节仍往来频繁。曹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蜀汉与东吴走到一起,两国不和,受益最大的就是魏国。

精明的孙权对三国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打败了刘备,又主动求和,与之保持接触。与曹丕这边,孙权也不彻底翻脸,仗照打,礼照送。孙权费尽心思玩平衡,就是想从中捞到好处,加重自己在谈判桌上的地位。

但这种两面讨好,两面都不得罪左右逢源的小把戏,注定不能长久。三国英雄辈出,名臣谋士更是层出不穷,谁都不傻。孙权的小聪明,曹丕明白,诸葛亮更清楚。于是,两方都不断向孙权施压,让他表明立场。知道你小子狡猾,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说吧,你到底站哪边!

邓芝满怀期待到了江东,却一连好多天都得不到孙权的召见。(www.xing528.com)

很显然,孙权避而不见,又在耍滑头。孙权既想缓和与蜀汉的紧张关系,又不愿与之过分“亲近”,以免刺激魏国,曹丕为人可是有名的“小心眼儿”。同时,孙权又时时感受到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对曹丕的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十分不满,每当此时,他又怀念起与刘备集团合作的“蜜月期”。孙权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摇摆不定。

这些年,孙权一直脚踏两只船,他也习惯了这种生活,要他下决心跟曹丕分手,孙权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儿难下决心。这倒不是说孙权有多么喜欢曹丕,但魏国的实力摆在那里。

眼下东吴跟曹魏虽然冲突不断,但还时有联系,一旦跟蜀汉结盟,那跟曹丕就算彻底分道扬镳。蜀汉弱小,魏国强大,孙权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虽然只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但这个选择题并不好做。

当孙权还在为选哪边而纠结,邓芝帮他下了决心。待在馆驿的邓芝处境并不比孙权好,邓芝是带着任务来的,不摆平孙权签盟约,何颜见巴蜀父老。孙权迟迟不露面,邓芝就猜出了八九分。

不能再等了,邓芝决定主动出击,他给孙权上了一份表章,大意如下:“我此次出使贵国是为恢复两国盟好,而大王不知为何,迟迟不愿召见,我这次来不单是为敝国,也是为了吴国。”当然,邓芝写的不会如此简单,只是陈寿先生只写了这么多,剩下的,也只能靠猜了。不过,这也不难猜,邓芝肯定把两国修好的利害关系给孙权讲清楚了,不然孙权不会看了表章就答应见他。

这番情景有点儿像十几年前的赤壁之战,那时,诸葛亮只身出使东吴,肩负着拯救刘备集团的艰巨任务,正是有诸葛亮帮孙权算账,分析形势、讲明利害,才促使孙权决定联刘抗曹,双方缔结同盟历史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诸葛亮换成了邓芝。

邓芝的任务虽不如诸葛亮当年那般艰巨,但也决不轻松。

继十几年前诸葛亮与孙权的历史性会面后,邓芝也迎来了孙权的召见。双方见面后,省去寒暄(没必要),直奔主题。

孙权说:“孤(孙权自称)诚心愿与贵国重归于好,但贵国主幼势弱(搞不好哪天就被魏国兼并了),所以有些犹豫。”孙权说的是实话。

邓芝从容对答:“蜀汉与东吴占据四州之地(蜀汉有益州,东吴占据荆州大部,加上扬州、交州),大王乃当世英雄,诸葛丞相也是人杰。汉有险固山川,吴有长江天险,我们两国各有优势,如两国联合,进可灭魏,退守也可鼎足而立。大王您又何必仰人鼻息向仇敌称臣!

大王您向曹魏称臣,魏国定会让大王您到洛阳朝觐(这很丢人),即使您不去,也会让您的太子去(当人质同样丢人)。如您不答应,魏国就会以此为借口出兵。到时,我们蜀汉再顺流而下,那时,大王能不能保有江东尚不可知(跟魏国联合没好结果,威胁)。”

邓芝又打又拉软硬兼施,句句戳到孙权心里,外交官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言善辩的口才,更要能洞悉人心。孙权被说动了,下决心与曹魏一刀两断,重新与蜀汉和好,正式恢复两国邦交。

两国复交后,一次,邓芝奉命再次出使吴国。这时两国关系已经正常化,特别是孙权与邓芝打了多次交道,早已是老熟人,见了面也就无需客套。

招待酒会上,孙权高兴地对邓芝说:“等灭了魏国,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平分天下,那将何等快乐。”邓芝却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灭魏之后,大王您还不知天命所归(指蜀汉作为正统当然要统一天下),那就只有双方君主各修品德,大臣各尽职责,那时真正的战争方才开始呢!”孙权听了哈哈大笑说:“想不到,您的诚实到了这样的程度啊!”

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此前的使臣不尽如人意,和好两国的只有邓芝。”

两国既已和好,之前被雍闿当作礼物送到东吴的张裔,孙权自然也没有理由扣留,马上派人把张裔找来,打发他回国。临走之前,孙权特意召见了张裔。

这本来是一次很平常的走过场的会面,但素来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的孙权却不放过任何一次拿人开涮的机会。张裔刚进来,孙权上来就问了一个带有明显挑衅意味的问题,孙权说:“我听说你们蜀地有个叫卓文君的寡妇,后来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难道你们那儿的风俗就是这样的吗?”

张裔明知孙权在使坏,可对方是君主,又不能翻脸对骂。但张裔毕竟在官场多年,反应敏捷,马上说道:“卓文君私奔固然有伤风化,但以我的愚见恐怕还是要强过朱买臣的妻子。”(朱买臣是汉朝名臣,他早年落魄,他的妻子不甘心跟他过苦日子,跟别的有钱人跑了。)张裔的一番话,不卑不亢,回击了孙权,又让其无话可说。

孙权又说:“您回去后,一定会受到重用,您准备怎样报答我呢?”张裔从容答道:“臣戴罪之身,如果侥幸得到赦免,臣五十八岁之前的性命是父母所给,之后就是大王您所赐予的。”孙权听了大笑,对张裔颇有欣赏之色。

张裔告辞出来,却有点儿后悔自己刚才锋芒太露,担心孙权不放他走,于是命人昼夜兼程一刻不停地往回赶,没过多久,孙权果然后悔,派人来追,但张裔已经走远,追不上了。

孙权喜欢在庄重严肃的外交场合开玩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位老兄的前科可以追溯到刘备时代。伊籍曾奉命出使东吴,孙权早就听说过伊籍能言善辩,就想试试,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恶搞风格。

当伊籍按外交礼节向孙权施礼下拜时,坐在上面的孙权突然冒出了一句:“先生服侍无道之君一定很辛苦吧。”孙权本以为这下能难住伊籍,在那里坏坏地等着看伊籍发窘出丑。但没想到站在下面的伊籍思维敏捷,马上回了一句,“一拜一起,并不辛苦哇。”说完,伊籍抬起头,微笑着看孙权。

孙权一愣,随即大笑,本来想戏弄人家没想到反过来却被人家嘲弄了一番。孙权这才知道,伊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这个小故事算是一段外交花絮,但也是一个外交小胜利。所以回去后,刘备马上给伊籍升了官,给了伊籍一个昭文将军的荣誉头衔。

伊籍后来与诸葛亮、法正、李严、刘巴一起制定《蜀科》即蜀汉的根本大法。

张裔流落吴国,始终不曾屈服,堪称三国时代的苏武。张裔回国后,果然受到丞相诸葛亮的重用,先是担任丞相府参军,参与相府政务,不久又当上益州治中从事,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助手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