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著作:蒙以养正心态应敬畏而非轻慢

学术著作:蒙以养正心态应敬畏而非轻慢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以养正,圣功也。”我们必须以做“圣功”的心态来做童蒙教育。什么是做“圣功”的心态?我的理解,首先是敬畏的心态。既要敬畏圣人之言,又要敬畏童蒙的生命本体,还要敬畏我们对童蒙施加的任何作用力。这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日益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免抵触,尤其与所谓“理性的狂妄”格格不入,所以应该是现代人从事童蒙教育最难具备的心态。

学术著作:蒙以养正心态应敬畏而非轻慢

“蒙以养正,圣功也。”我们必须以做“圣功”的心态来做童蒙教育。什么是做“圣功”的心态?我的理解,首先是敬畏的心态。既要敬畏圣人之言,又要敬畏童蒙的生命本体,还要敬畏我们对童蒙施加的任何作用力。这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日益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免抵触,尤其与所谓“理性的狂妄”格格不入,所以应该是现代人从事童蒙教育最难具备的心态。因为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重理智的开发。而从理智的角度看,孩子当然不如成年人,所以成年人教育孩子主动权必须操在成年人手里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国古圣人倡导的启蒙教育的根本却不在理智的过早开发,而在生命本体的完满和生活精神的饱满,这是吾人一生全部道德和才干的根本。还要知道,任何生命本来都是完满的,生命的破碎恰恰是被理智割裂、搅乱的结果。本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是完满生命的一次闪现,这个瞬间里的一切都是生命本体的呈现,无有内外,不分自他,而理智却习惯于区分内外与自他。生活的意义只是生命潜力的自我实现梁漱溟先生一句“力气要使出来才快活”,已经把人生的全部意义说尽。而理智却习惯于把完整的生命活动分成目的和手段,把手段看成服务于目的的“敲门砖”,将生活的意义完全偏执在目的上,从而丧失生活过程本身的乐趣。理智本来只是人类生命为了实现自己而分化出来的工具,人却因为贪著它的便利而迷失。西方人理智特别发达,固然创造出了知识和技能上的骄人成绩,但他们的生命也因此受了很大的伤,生活也因此吃了不小的苦,这是十九世纪以来不争的事实。我们由此反观蒙卦的教育思想,不能不惊叹古圣人的通情达理与高瞻远瞩。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原则完全吻合。孔子被公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教师”楷模,但他却从不以师者自居。我曾提请学生注意体认《论语》开篇三句“不亦……乎?”表现了怎样的心态?全班九十多个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人体认出来。我只好自问自答:《论语》开篇的这三句“不亦……乎?”都是谦和、商讨的语气,没有强加于人的意思,体现了孔子对受教者的敬畏,对真理的敬畏,仿佛真理不是我灌输给你的,而是你我彼此合作共同达成的,这是多么柔软的力量!真所谓“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圣经》开篇“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完全是两种精神。有人说这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孔子为什么要谦虚?他是为了讨好人而谦虚吗?不是的。因为生命的本体本来就深奥难知,我们感知到的只是对方生命投射在我的心灵世界的投影而已,我们很难真实了解对方的生命本体。所谓“理解万岁”,表达的其实是理解太难。因为理解太难,所以要特别谦虚谨慎,决不可以意、必、固、我,自以为是。所以古圣人要教我们在启蒙教育阶段就要敬畏生命,不要横加干预,要等“童蒙求我”,而不是“我求童蒙”。看上去似乎只是主语与宾语的换位,实则体现的是两种生命观、两种人生观、两种教育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