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环境视角的工科思政情境教学法

基于环境视角的工科思政情境教学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从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的关系入手,基于建构主义背景,借助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梳理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工程和材料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作为案例,展示了情境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给出了教学效果分析;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工科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思政在专业实践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基于环境视角的工科思政情境教学法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针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的主要举措。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了在文化知识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将价值观传递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先后成为教育部2019—2021连续三年的年度重点工作[16],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工科院校通过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能力培训和经验交流、监督评价机制建设等举措,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讲授环节,一些工科试点院系陆续成功建设了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案例集等。但作为培养方案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专业实践训练环节中落实课程思政,其建设和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科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17]。从目前新一轮完成修订的各类工科培养方案看,专业实践环节的平台建设和课时要求都呈逐渐加强的趋势[18]。一方面,随着教学资源和技术的丰富以及教师素质的稳步提高,工科专业实践训练的平台、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有了长足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方法也呈多样化;另一方面,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要求也逐步提高。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专业实践环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达成“润物细无声”隐形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价值观认同,是课程思政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需要面临的问题[19]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自2019年起,已经相继在川藏、成兰、福厦等六个国家铁路干线的艰险、特大工程施工现场设立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基地,以充分探索在工科专业实践环节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实践课的认知路径和教师教学方法与理论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0]。因此,需要从实践课和理论课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入手分别加以分析。从共性看,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都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有效而准确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和内涵,帮助学生学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问题[21]。从差异看,工科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过程中,可能直接参与研发、设计、生产甚至贸易活动,他们的学习活动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接触与反馈更加直接,因此对学习对象的认识过程不完全来自教师的讲解,甚至和最初的教学情境预设也存在差异,这和课堂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老师的事前准备与现场口述,并按照教学情境的预设实现认知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实践课学习方法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已经充分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物质实践作为人类历史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直接制约了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2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认识变化,甚至意外发现,都是物质实践推动认识最基本的表征,而这个“认识—实践—重新认识”的过程在传统的理论课堂上不仅难于实现,而且无法与实践课的效果相比[23][24]。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入手,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探究学习、反馈思考、改进认识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利用好工科专业实践课的平台,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任务。(www.xing528.com)

本节从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的关系入手,基于建构主义背景,借助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梳理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工程和材料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作为案例,展示了情境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给出了教学效果分析;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工科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思政在专业实践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