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中国山水城市的历史与理念

探索中国山水城市的历史与理念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其模式经历古代、近代的发展,后经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1990年钱学森院士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写道:“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

探索中国山水城市的历史与理念

中国的营城智慧博大精深,可以概括为哲学美学层面的“道法自然和谐平衡、辨方正位、形意相生、永续发展”等。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其模式经历古代、近代的发展,后经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1990年钱学森院士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写道:“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6]1992年他再次明确山水城市的概念,“所谓‘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造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我称为‘山水城市’”[7]。专家、学者对钱学森院士的山水城市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发展。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有山水文化、山水美学的意义,中国传统城市选址依山傍水,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山水的特色构成城市环境的特征,成为一种特有的环境意境,“山水城市”要注意保持城市特色,保护山水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生态。[8]在城市设计发展前沿高端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作了题为《园林建筑与山水城市》的报告。报告针对现代化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呈现出的压抑与单调,提出注重城市与山水的互动关系,通过“立体园林”的方式造就具有生物智慧的现代楼宇,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人文境界融入现代城市空间中去,并通过现代微循环技术和信息化智慧技术,减少城市对自然能源的消耗,削减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空间微气候,实现生态环境与建成环境的共生。

受诗词书画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到处透露着诗意美。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志。曾为江南三大名园之一的安澜园“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在追求“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的极致中使经济性、人文性和生态性融合起来。(www.xing528.com)

台湾半亩塘生态开发设计团队近年来以“若山”为名,持续进行了都市造山运动的建筑计划,深耕于新竹的周边城市竹北市,《若山I》(2013)以垂直立体绿化的方式创造高达150%的绿覆率,《若山Ⅱ》(2018)进一步创造了超过220%的绿覆率,做到“开发一块土地,还给地球更多的绿”的目标,并且在树种的选择、树木移植、树穴设计等相关绿技术方面都持续地优化与提升。《若山Ⅱ》由许多的路径串联起不同的场域及生活空间,创造连续的空间情境,让人在建筑中散步犹如游走在山林之间,人可以穿梭于食堂、讲堂、梅园茶屋等公共空间,体察到光影、季节、植栽、生态,甚至与邻里相遇,创造和谐邻里关系,将一座山的美好串联起来。《若山Ⅱ》采取多元栖地的策略,创造了复育生态的空间,以复层概念进行良好的规划,让生态的栖息空间与人类的活动空间互不干扰,又可以交织在一起,创造生态与人类皆宜居的环境。[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