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洲城市的圈层结构模式:发展与空间

非洲城市的圈层结构模式:发展与空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 际上,在圈层空间的大格局之下,还带有扇形结构的部分特征。图4-2非洲城市的圈层结构埃及的首都开罗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口附近的港口城市。图4-4南苏丹朱巴的城市圈层空间结构图4-5港口城市的空间景观非洲的矿业城市或地形复杂的港口城市,多数形成了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图4-6利比亚港口城市班加西的双核扇形空间结构图4-7非洲港口城市的发展模型图4-8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多中心扇形空间结构

非洲城市的圈层结构模式:发展与空间

非洲多数城市都属于单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模式,往往以中心绿地或中心广场为圆心向外逐渐拓展(图4-2),只有少数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多中心的特征。城市中心属于第一圈层,往往是原来殖民地时期城市中心功能区的扩张或经过一定程度的改变。城市中心区也包括了一些政府机构所在地、商业金融中心、文化信息中心以及博物馆等地表性建筑。有些城市中心还包括了高级住宅区。城市空间的第二圈层,包括了市场区、管理区、中高级住宅区乃至一些工业区,一些老城市甚至还有贫民窟。第三圈层主要布局低级住宅区和工业区,以及贫民窟。正如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非洲城市那样,与西方国家城市相比,其具有“逆同心圆模式”:富裕和中等收入群体聚集在贴近政府中心的位置工作,以避免耗时的上下班的危害,而穷人则占据了周边地区(Bruhn et al,1993)。实 际上,在圈层空间的大格局之下,还带有扇形结构的部分特征。高级住宅区不仅可能位于城市中心区,还有可能位于自然文化环境好的沿河地带、风景旅游区、交通便利区等,这些地区也可能位于第二和第三圈层。

对于那些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可能形成了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开罗作为非洲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发展肌理和结构从某种角度而言成为其他非洲城市发展的缩影。

图4-2 非洲城市的圈层结构

埃及的首都开罗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口附近的港口城市。1900年,开罗人口有50万人左右,已是一个拥挤的首都。1952年以后,开罗人口爆炸式增长,1960年为335.3万人,1976年为507.6万人,1980年为880万人(Saqqaf et al,1987),1996年的统计显示大开罗有1120万人。同时,开罗都市区的人口从1965年的600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1000万人以上。1976—1996年,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占到了国家新增的2000万人的35.2%(UNPD,1999)。城市的人口密度在全球也是居于前列,城市区域也倍增达到400km2以上。大开罗(The Greater Cairo)的整个城市沿着尼罗河发展,形态呈现出很明显的南北发展格局,整个城市的街道系统以网格状态分布为主,并伴有辐射式主干道,可概括为“城市三圈层”结构(王骏等,2010):第一个圈层是“老开罗”区,集聚着狭小的街道,并伴有一些高密度开发的现代化建设。第二个圈层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环路以北和尼罗河西岸以南地区,集聚着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口。其间的建筑比较混乱,有不少贫民窟。第三个圈层则是位于开罗城市东西两部分的新城。虽然不断在集聚埃及全国的人口,但在都市区范围内却正在发生去中心化的过程(西塞·吉布地,2008)。1976—1996年,吉萨和丘鲁比亚(Qalubiah)的人口增加了49.5%,而同期开罗增加了24.8%(EL,2002)。逆中心化的模式也正在非洲其他巨型城市中发生(Setchell,1995)。显然,开罗依然正由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转向多中心的圈层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图4-3)。

图4-3 1983年埃及大开罗区域性的结构规划

南苏丹首都朱巴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也是圈层结构的典型代表。图4-4表明朱巴的城市空间发展也呈现出“三圈层”的空间发展结构,中心圈层为中央商务区,主要功能表现为商业金融中心与政府机构所在地,部分区域还融进了高档住宅区。第二圈层表现为一般住宅区、市场区和一些工业区,甚至有一些贫民区还分布在其中。第三圈层则主要是贫民窟与工业用地相互交叉,分布在城市的周围。

图4-4 南苏丹朱巴的城市圈层空间结构

(www.xing528.com)

图4-5 港口城市的空间景观

非洲的矿业城市或地形复杂的港口城市,多数形成了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中,港口城市更为典型(图4-5)。当代热带非洲港口城市的主要中心建在海边,起到了所在国家独立区域管理中心、联结殖民经济管理中心的双重作用。利比亚的港口城市班加西是一个典型的扇形结构城市,城市中心由原来的殖民者建立,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由于城市中心用地等的限制,中央商务区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城市功能,城市中心逐渐向郊区转移,形成了双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图4-6)。但由于班加西为港口城市,其发展依旧遵从扇形发展模式向外拓展。

佐默(Sommer,1976)提出了非洲现代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型以及动力(图4-7),展示了独立后非洲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从殖民地到后殖民地时期的变化。这个模型不仅提出了地带性的分区城市空间结构,还着重表述了相互关系、方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港口活动的影响在后殖民地时期显著增强,而且港口和工业区域的关系在后殖民地时期十分密切。

非洲国家独立以后,虽然港口城市的工业用地因地形等原因并不一定和港口位于同一区位,但是工业活动显著推动了港口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图4-8)。

图4-6 利比亚港口城市班加西的双核扇形空间结构

图4-7 非洲港口城市的发展模型

图4-8 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多中心扇形空间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