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与模式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与模式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7-1伯吉斯的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式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结构提炼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式。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与模式

(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形态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城市相互作用是一套根本的相互关系、联接和流,它们将个体土地利用、群体和活动的形式和行为,整合成一个子系统的有机体;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则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本发展动力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的分布变化以及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形成的复合性城市地域形式。

(二)城市社会空间:隔离、分异与空间极化

1.隔离

隔离的基本含义包括:分开的行动或过程,或分开的状态;把个人或集团从更大集团或社会中分离开;个人或单位离开更大的集团或社团,而在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互相结合的倾向。

2.分异

分异的基本含义包括:由一个到许多,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同类到异类的发展过程;指社会组织、社会文化或其他任何部分变得更为复杂的过程。

3.空间极化

城市的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就是城市社会的“空间极化”现象,城市空间极化也是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图7-1 伯吉斯的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式

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结构提炼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式。在图7-1中,环带Ⅰ代表中央商务区(CBD),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焦点。这里土地价格最高,仅那些利润足够高以支付所需土地租金的活动才分布在此区。此区的核心是闹市区商业地带,分布有最大的、等级最高的商场;这里也分布有金融机构办公室、市民组织及政治组织的总部、剧院电影院、最为昂贵的宾馆。这里每天有最大数量的人口进出,因此分布有主要的交通终点站。在中心区的外环是批发商业地区,分布有仓库轻工业或市场;CBD也保留了比较小的、分散的居住用地。环带Ⅱ是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早期在此居住有许多商人,随着城市增长,工业由内城转移到此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此带内部边缘是工业用地,而其外环则由不断减少的邻里构成;一度盛行的独户住宅已转变为平房、备有家具的出租房甚至小的工业。这里的居民差别较大,既有老居民也有第一代迁居户,既有游民也有罪犯,这里的犯罪率及精神疾病比例全市最高。较多的流动人口是本区的特征。当人们经济富裕时,他们倾向于向环带M迁移,而留下那些年老的、孤立无助的人在此居住。环带Ⅲ是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本区人口由工厂和商店工人构成,他们有足够的经济承受力以逃离环带Ⅱ,但其到达工作点的途径仍需便宜且容易获取。本区焦点是工厂,其人口构成工人阶级的主体。本区有各种年龄群体的居民。环带Ⅳ是较好的住宅区分布地带。分布有私人住宅和公寓群,是中产阶级的家园;辅助性的商业中心得以发展。环带Ⅴ是通勤地带,与CBD之间的通勤时间在30~60min,这里是郊区单身家庭宿舍的集中分布地带。在上述五个地带以外,还有周围的农业地带以及城市的宽广腹地

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中,大量的外来移民最初进城时居住在求职及生活便利的中央商务区;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房租上升、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区的人口便纷纷向外迁移;低收入住户向较高级的住宅地带入侵而较高级的住户则向外迁移并入侵一个更高级的住宅地带,迁居就像波浪一样向外传开,这就是著名的人口迁居的侵入-演替理论。后来的学者们指出,同心圆模式仅适用于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社会空间结构,当时的背景是由于国外不同种族移民的到来而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它是一个理想模式,产生这种模式结构有许多前提,它并不普遍适用;尽管如此,由于模式中许多土地利用地带的要素在今天仍然存在,因此它受到世人推崇。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霍伊特对美国142个城市的居住结构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土地租金的分布,归纳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扇形特征(见图7-2)。此模式的前提是,围绕着城市中心,混合性的土地利用得到发展,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展,每类用地以扇形的方式向外扩展。高租金的居住区沿着交通线发展,或向能躲避洪水的高地发展,或向空旷地区发展,或沿着无工业的湖滨、河岸发展。低租金的居住区则被限制在荒废的、最令人不满的居住环境中发展。中等状况的居住区位于高租金区的两边。根据霍伊特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扇形也会增长和变化,外表的变化均发生在扇形以内;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从社会性质上看,整个扇形都会随时间而变化,如高级居住区会向外围迁移而较差的居住区会留在城市中心附近。

图7-2 扇形模式概念图

1—中央商务区(CBD);2—批发商业、轻工业;3—低级住宅区;4—中等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

人口迁移的过滤理论便来自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城市结构的形成随高级居住区的发展而展开,因现有的住房日渐陈旧或衰落,高级阶层为维持其地位而购买新建的高级住宅,在高级阶层向外迁移的过程中,留下的房子被低级阶层的住户所占据,结果住房向低级阶层住户过滤,而居民向高级居住区过滤。霍伊特模式的缺点在于过分强调地带的经济特征而忽视其他的诸如种族类型等重要的因素。但它因增加了方向的概念而被认为是同心圆模式的延伸和发展。

3.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1945年,哈里斯和乌尔曼观察到多数大城市的生长并非围绕单一的CBD,而是综合了多个中心的作用,因此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核心模式(见图7-3)。城市多核心结构的区位及其生长决定于以下几个控制性的要素:第一,某些活动要求专业化的工厂,并需要集聚在其附近如工业要求交通设施,因此常布局在离铁路、主要公路及港口附近;第二,活动相似的群体因联合经营的节约而受益,从而导致专业带和金融区的出现;第三,一些活动由于外部的负面效应而相互抵制,如高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分离;第四,一些活动可能因位于CBD或与CBD邻近而受益,但又支付不起那里昂贵的租金,必须选择其他的区位,仓库和食品批发便是这类活动的典型。多核心模式的价值在于其对城市生长多核心本质的清晰认识。由于工业、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对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哈里斯和乌尔曼认为城市土地利用难以预知,他们还认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于地方的情况,而且会因不同的地方而不同。从这一点上看,多核心模式与现实更为接近。

图7-3 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核心模式

1—中央商务区(CBD);2—批发商业、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4—中等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边远商业区;8—郊区住宅区;9—郊区工业区。

历年真题

1.下列理论中,认为高收入家庭迁移是城市人口迁居主要原因的是( )。[2020-59]

A.过滤理论 B.入侵演替理论

C.家庭生命周期迁移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人口迁移的过滤理论来自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城市结构的形成随高级居住区的发展而展开,因现有的住房日渐陈旧或衰落,高级阶层为维持其地位而购买新建的高级住宅,在高级阶层向外迁移的过程中,留下的房子被低级阶层的住户所占据,结果住房向低级阶层住户过滤,而居民向高级居住区过滤。

2.下列人物与其代表性学说的关联,正确的是( )。[2019-44]

A.乌尔曼-城市边缘区 B.哈里斯-都市扩展区

C.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D.乌温-扇形模式

【答案】C

【解析】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式;霍伊特提出了扇形模式;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模式。

3.下列关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典模式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9-60]

A.同心圆模式最外层为通勤区

B.扇形模式过度强调竞争关系而非经济特征

C.扇形模式强调了交通干线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D.多核心模式解释了城市多核心之间的等级结构关系原因

【答案】B

【解析】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中,最外层为通勤地带,A选项正确。扇形模式在同心圆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和强调了交通干线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此有扇形发展的趋势,因此C选项正确。多核心模式的价值在于其对城市生长多核心下本质的清晰认识,因此D选项正确。扇形模式过度强调地带的经济特征而忽视其他的诸如种族类型等重要因素。B选项错误。

4.下列哪项是形成霍伊特(Hoyt)扇形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动因?( )[2018-75]

A.过渡地带的形成 B.交通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C.人口迁居的“侵入—演替” D.城市多中心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扇形模式的前提是,围绕着城市中心,混合型的土地利用得到发展,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展,每类用地以扇形的方式向外扩展。高租金的居住区沿着交通线发展,或向能躲避洪水的高地发展,或向空旷地区发展,或沿着无工业的湖滨、河岸发展。霍伊特模式的缺点在于过分强调地带的经济特征而忽视其他的诸如种族类型等重要的因素。但它因增加了交通因素的方向性概念而被认为是同心圆模式的延伸和发展。

5.下列关于城市社会阶层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2017-71]

A.收入和职业分化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www.xing528.com)

B.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城市社会分层的动力之一

C.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供了有关城市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模型

D.社会阶层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没有关系

【答案】D

【解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可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的分布变化以及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形成的复合性城市地域形式,而人口变化与社会阶层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6.下列关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经典模式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2017-72]

A.人口迁移的过滤理论来自同心圆模式

B.城市空间结构呈现扇形格局主要是由于交通导致的

C.在同心圆模式中,“红灯区”位于区位偏远的地区

D.多中心模式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答案】B

【解析】人口迁移的过滤理论来自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在同心圆模式中,“红灯区”位于环带Ⅱ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多核心模式与现实更为接近,并不是在现实中不存在。而扇形模式中,空间结构呈现扇形格局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交通导致的。

7.下列哪项表述不是伯吉斯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式的特征?( )[2013-69]

A.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焦点

B.在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犯罪率最高

C.交通线对城市结构产生影响

D.符合人口迁居的侵入—演替原理

【答案】C

【解析】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中,没有考虑交通线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8.下列哪项不是伯吉斯同心圆模式的特征?( )[2012-73]

A.模式呈现环带分布特征

B.通勤地带位于城市外围

C.过渡地带有黑社会寄宿者

D.“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精神疾病比例最高

【答案】D

【解析】环带Ⅱ是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居民差别较大,既有老居民也有第一代迁居户,既有游民也有罪犯,这里的犯罪率及精神疾病比例全市最高,拥有较多的流动人口是本区的特征。当人们经济富裕时,他们倾向于向环带Ⅲ迁移,而留下那些年老的、孤立无助的人在此居住。环带Ⅲ是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环带Ⅱ才是精神疾病比例最高的。

9.下列哪项属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描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2011-76]

A.高租金的居住区沿着交通线由中心向外发展

B.工业由内城转移到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

C.大城市的生长是综合了多个中心的作用

D.住房向低级阶层居民过滤,居民向高级居住区过滤

【答案】B

【解析】A选项、D选项属于霍伊特的扇形模式;B选项属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C选项属于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核心模式。

(四)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1)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相似性大于差异性,整体上带有一定的同质性色彩。

(2)市场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市场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则复杂得多,差异性大于相似性,带有多中心结构的特点,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正遵循一条定律,即中国城市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同质性社会空间结构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异质性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变。

2.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有来自经济层面的动力,也有来自社会、政府和居民个体层面的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推动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加大,以及职业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历年真题

1.市场转型时期中国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点表现为( )。[2014-72]

A.差异性大于相似性 B.城乡接合部深入化

C.城市中心衰落 D.单位社区的强化

【答案】A

【解析】市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同质性社会空间结构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异质性社会空间结构转变。

2.下列关于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2013-71]

A.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趋同性明显

B.改革开放后,郊区化在中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C.近20年来,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走向衰败

D.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动力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答案】C

【解析】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遵循一条定律,即中国城市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同质性社会空间结构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异质性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