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萧绎焚书救江陵城,历史的沸点

萧绎焚书救江陵城,历史的沸点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绎由此不再折腾,下诏定都江陵。萧绎下令在江陵城外方圆六十里设置了木栅,命令领军将军胡僧祐统一指挥江陵保卫战,同时下诏改任广州刺史王琳为湘州刺史,征召他率部救援江陵。在王僧辩、王琳派兵赶往荆州时,西魏军队已对江陵发起了攻击。失去了主心骨,城内守军大乱,西魏军队乘机猛攻,江陵危在旦夕。就在生死存亡之际,萧绎想到的是——焚书。

萧绎焚书救江陵城,历史的沸点

萧绎成为了梁王朝唯一的皇帝。

他下诏称将还都建康,这原本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想到引发了巨大的风波。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等一起劝阻道:“建康王气已尽,跟蛮虏一江之隔。一旦出现意外,后悔都来不及。老人还世代相传说‘荆州小洲满一百个就会出现天子’,而今,枝江又生出一个小岛,恰恰满一百个,陛下登基称帝,正是应验。”萧绎能掐会算,对旁门左道很感兴趣,听他们这样一说,竟然变得犹豫起来。

萧绎召集群臣讨论此事,臣子们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右仆射王褒主张还都。他们说:“如今,百姓没有看到陛下入主建康,还以为陛下仍是一个亲王。盼望陛下顺从天下苍生的愿望。”不过,因为大部分朝臣都是本地人,纷纷站出来反对道:“周弘正是东方人,所以想回东方,恐怕别有用心。”周弘正对此反驳道:“我们是东方人,劝陛下前往东方,是别有用心,那么你们西方人让陛下留在这里,是不是也是别有用心。”萧绎看到臣子们吵成一片,觉得很是好笑,既然双方争执不下,就召集五百多名朝臣,让他们当众表明态度,结果一半以上赞成还都。

按理说,少数服从多数,这下应该下决心了。武昌太守朱买臣对萧绎说:“建康是帝国故都,祖先葬身所在。荆州只是一个边镇,不是帝王的居所,请陛下不要犹豫,以免后悔。臣家就在荆州,怎么会不盼望陛下留在这里,但这只是臣的富贵,对陛下则不然。”朱买臣就是奉命杀掉萧栋兄弟那位,政治觉悟一贯比较高。但萧绎仍犹豫不决,他让术士杜景豪占卜,根据占卜结果做最后决定,杜景豪最终的答复是回建康不吉祥。萧绎由此不再折腾,下诏定都江陵

萧绎在这场都城之争中的表现让人看不懂,建康从刘宋王朝开始,一直是南朝历代的首都,萧绎却弃而不用,将都城放到一个遥远的边镇,做出这样匪夷所思的决定,或许是因为王僧辩的人马劫掠百姓,焚烧宫殿,使得昔日繁华的建康城如今破败不堪,抑或是因他长期在荆州,对这里已经习惯,想安于现状,稳定人心。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萧绎下了一招臭棋,直接将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

最终将梁元帝萧绎推下悬崖的是西魏权臣宇文泰

萧绎为了消灭萧纪,请求西魏出兵攻占益州,宇文泰当时就有了灭掉南梁的想法,他说:“取蜀制梁,在兹一举。”西魏军队占领益州后,由于荆州、益州相邻,客观上使得江陵成为了前线,萧绎却排除众议将江陵确定为新都城,这让雄才大略的宇文泰更加看到希望,雍州的萧詧是萧绎的死敌,一心想投靠西魏,而萧绎手下的猛将王僧辩、陈霸先远在建康,宇文泰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只是需要一个出兵的借口。

这个借口很快便找到了,西魏派侍中宇文仁恕出使南梁,恰巧北齐的使节也到了江陵,萧绎对宇文仁恕的接待规格远不如北齐使者,这让宇文仁恕很恼火,回到长安后将此事向宇文泰做了汇报。恰好在这时候,萧绎要求按照过去的版图重新划定两国的疆界,而且言辞比较傲慢。宇文泰说:“古人有句话‘上天要抛弃的人,谁都不能使他兴起’,说的就是萧绎这种人。”准备了几个月后,宇文泰派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领五万大军南下,正式打响了灭梁之战。

大军从长安出发时,西魏荆州刺史长孙俭问于谨:“如果站在萧绎的角度,他会怎么应对?”于谨以擅长谋略著称,他回道:“在汉水一带炫耀一下武力,然后裹挟着百姓辎重直接回到建康,这是上策。放弃江陵外城,修筑工事,坚守内城,等待援兵,这是中策。如果不能坚壁清野而固守外城,这是下策。”长孙俭问:“萧绎会用哪一策呢?”于谨回答:“下策。”长孙俭追问理由,于谨说:“萧家据有江南数十年,正赶上中原大乱,我们无暇南侵,再加上有北齐这个隐患,他一定认为我们无力发兵南下。况且,萧绎胆小如鼠,又没有谋略,疑心还重,看不到危险后果,只顾眼前损失。因此,我断定他会用下策。”

于谨不愧为战术大师,果真料事如神!

萧绎对南边的危机毫无警觉,西魏军队南下时,他正忙着讲解《道德经》,压根儿不会想到西魏大军会来,武定太守宗均报告说已经看到了西魏军队,萧绎半信半疑,召来群臣商议。胡僧祐、黄罗汉等人说:“两国邦交十分友好,平日没什么矛盾,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侍中王琛刚刚出使西魏回来,也觉得不可能,因为他仔细观察过宇文泰的举止,绝对无出兵之理。萧绎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自己则继续讲《道德经》。

没过多长时间,于谨率军与萧詧会师。萧绎得到消息,停止讲解,下令内外实施戒严,此时他派出的王琛走到了石梵(今湖北省钟祥市境内),但依旧没有发现西魏军队的踪影,于是飞马向黄罗汉报告说:“我行至石梵,边境一片平静,以前的传言都是儿戏。”

萧绎不知道听谁的好,他采取了折中措施,重新开始讲《道德经》,但要求文武百官身穿铠甲听讲,这实在是一个荒唐滑稽的场面,外敌来犯,皇帝却在讲传统文化,朝臣穿着戎装在下面听讲,实在搞不懂,萧绎为何如此好为人师。

纸终究包不住火,萧绎很快得到确切情报,西魏大军果真来了,他这才放下《道德经》,派文书李膺赶往建康,任命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让其火速增援,又令陈霸先移镇扬州

萧绎一直把北齐作为主要对手,为此让王僧辩、陈霸先率主力驻守长江防线,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要自己命的居然是西魏。萧绎擅长占星,一日深夜,他登上凤凰阁,观察星象后不由得叹息道:“客星进入翼、轸二星,这下要完了。”在旁的嫔妃听后都落泪不止。他为了提振士气,搞了一个阅兵仪式,但搞笑的是,阅兵当天风雨交加,萧绎检阅部队泡汤,乘坐轻辇车狼狈而归。与此同时,西魏军队渡过汉水,于谨命令宇文护、杨忠率领精锐骑兵抢占了江津,切断了萧绎的东逃之路。(www.xing528.com)

萧绎下令在江陵城外方圆六十里设置了木栅,命令领军将军胡僧祐统一指挥江陵保卫战,同时下诏改任广州刺史王琳为湘州刺史,征召他率部救援江陵。

“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王僧辩、王琳派兵赶往荆州时,西魏军队已对江陵发起了攻击。萧绎一边催促王僧辩“我强忍着死,来等待着你,你该到了”,一边让胡僧祐率部奋力抵抗。胡僧祐表现得很不错,身先士卒,昼夜督战,而且赏罚分明,将士们都服他。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胡僧祐被流箭射中而死。失去了主心骨,城内守军大乱,西魏军队乘机猛攻,江陵危在旦夕。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萧绎想到的是——焚书。他让舍人高善宝纵火烧毁了多年以来珍藏的十四万卷图书,萧绎还想跳到火中自杀,左右侍从和宫女们共同拦住他。萧绎抽出佩刀,猛砍厅柱,直到佩剑砍断,叹息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江陵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因为这一次就烧掉了传世书籍的一半,后来有人问他为何要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居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读书太多,这个借口找得实在荒唐。柏杨先生对此评价道:“萧绎所谓读万卷书不假,问题只是全部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梁元帝萧绎已经无路可走,让人写了降表,准备投降西魏。谢答仁、朱买臣劝阻说:“城里部队依然很强,如果趁着夜色,打开城门突围而出,很有可能成功,可以逃到任约那里。”萧绎不会骑马,因此根本就没有信心,他说:“肯定不会成功,只会平添耻辱罢了。”谢答仁表示自己愿意亲自扶持萧绎。萧绎问王褒的意见,王褒回道:“谢答仁原本是侯景一党,岂能相信。”

谢答仁请求守卫内城,并称自己可以集结到五千人,一筹莫展的萧绎先是表示同意,授予其城中大都督之职,并将公主许他为妻,后又征询王褒的意见,王褒坚决反对,此后谢答仁请求入宫,被萧绎拒之门外,他只能吐血而出。

萧绎横下一条心要投降了,为了表示诚意,让王褒带着太子萧方炬到西魏军中做了人质。王褒出身于江南第一望族琅琊王氏,写得一手好字,于谨的儿子是他的粉丝,让他写几个字作为留念,王褒于是写道:“柱国大将军常山公家奴王褒。”这让一同而来的黄门郎裴政羞愧得夺门而出。做叛徒可耻,但像王褒这样,已经不能用可耻来形容,简直把江南名门的脸面都丢尽了。

萧绎接下来亲自出降,丢掉皇家的仪仗,骑着白马,穿着素色的平民衣服,出了东门。不过,他似有不甘,抽出宝剑,猛砍城门,叹息道:“我萧绎竟然到了今天这般田地。”西魏军士见到萧绎出来,纷纷越过壕沟,拉着马的缰绳,将其赶下马,换了一匹劣马。遇到于谨时,西魏军士强迫他下跪。萧詧派人将萧绎带到自己大营,对自己这位叔叔破口大骂,百般侮辱,以解心头之恨。

没过几日,于谨下令将萧绎处死,死法和简文帝萧纲一样,都是被大土袋窒死,冥冥中也算一种报应吧。萧绎死后,尸身被粗布一裹,茅草一捆,埋到了城外。

萧绎的一生是场悲剧,以他出众的才华,完全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青史留名,但他太看重权力,为了实现皇帝梦,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但他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自己成为一个杰出的帝王,他缺乏战略眼光,无容人之量,加上性格严苛,最终落得如此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一个文人,绰绰有余,做一个武士,十分惭愧。”

唐朝的魏征对萧绎的一生有过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元帝以盘石之宗,受分陕之任,属君亲之难,居连率之长,不能抚剑尝胆,枕戈泣血,躬先士卒,致命前驱;遂乃拥众逡巡,内怀觖望,坐观国变,以为身幸。不急莽、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又沉猜忍酷,多行无礼。骋智辩以饰非,肆忿戾以害物。爪牙重将,心膂谋臣,或顾眄以就拘囚,或一言而反菹醢。朝之君子,相顾懔然。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怵于邪说,即安荆楚。虽元恶克剪,社稷未宁,而西邻责言,祸败旋及。斯乃上灵降鉴此焉,假乎天道人事,其可诬乎!其笃志艺文,采浮华而弃忠信;戎昭果毅,先骨肉而后寇仇。口诵《六经》,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学,有公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增其祸患,何补金陵之覆没,何救江陵之灭亡哉!”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萧绎是皇族中的坚强磐石,担负管理一半帝国的重大责任,遇到君王和父亲的灾难,身居各路兵马领袖的高位,不能手握佩剑,卧薪尝胆,头枕刀枪,血泪交流,亲自身先士卒,不顾性命,充当讨伐大军的前锋,反而身拥重兵,逗留徘徊,心怀异常的盼望,坐在那里,静观时局变化,暗中庆幸自己可以在其中得到好处,不急于诛杀王莽董卓(意指侯景)之流,反而先行诛杀兄弟,而且无端猜忌,下手残酷。许多行为,丧心病狂。用他的机智和口才,为自己的罪恶辩护,放纵他的愤怒和暴戾,屠杀他认为必须排除的人。重要将领和心腹智囊,回头转眼之间就被囚禁,有的只不过一句话不中听,立即被剁成肉酱,朝廷官员相互观望,神情冷漠,萧绎却自认为安如泰山。受邪说引导,不肯离开荆楚。虽然元凶侯景被剪除,但帝国还不安宁,西魏发出责备之声,大祸瞬间临头。上天明如镜,借助别人的手,天道人事的报应,怎么能够认为没有?萧绎专心艺文,相信肤浅的哲学,抛弃忠义,整军经武,先对付骨肉,再对付盗贼,虽然口中背诵六经,心中精通诸子百家,有孔丘那样的学问,有姬旦那样的才能,也不过恰恰使他更骄傲,促使他招来更大的灾患!又怎么能拯救建康的覆没、江陵的败亡!”

魏征所言极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